给马思纯的同情,分他们一点…

2023-07-03 23:28:0414:49 229
所属专辑:ins生活
声音简介

前两天,马思纯又上热搜了。

一位粉丝的留言自己心理状况不佳,她回复说,我“曾经和你一样放弃自己,看不上自己,暴饮暴食”。

这些年,大众一直惋惜马思纯。

「变胖」「恋爱脑」等等可以毁掉一个明星口碑的事情,在马思纯压抑的原生家庭面前,得到了理解,甚至是同情。

这个世界,似乎只有明星的一举一动,能让无数人真情实感地共情。

今天,小in想讲一讲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几千万人,他们更需要大众的同情。

先从一部电影讲起。

一部小成本电影,霸占口碑榜,不少人哭着看完电影,再哭着上豆瓣给它打五星。

电影名叫《妈妈!》。

尽管很多人诟病镜头语言太过细碎,但没有人不为其讲述的母女之间的故事悲痛。

故事很简单,一位85岁的妈妈,照顾忽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的女儿。

光看这句话,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肯定又是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可怕,在远处观看的人,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是: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但这部电影,讲得却是比遗忘更痛苦,也更现实的事情——看护病人。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真正走近病人的生活,我们会看到那些让人不适的真相。

看护者,先要适应老人失去记忆,从体面的长辈变成无法控制情绪的孩子,忍受对方的谩骂和攻击。

然后,伴随着老人逐渐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开始在房间大小便,所有精力都要被捆绑在病人身上,生活逐渐死气沉沉。

绝望和混乱之中,爱被日复一日的消磨。

于是,比爱更沉重的情感滋生,无数的悲剧也由此发生。

甚至有人,选择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

“母亲深夜惨叫的时候,觉得她若死了自己就解脱了。”

“我曾拿枕头往妈妈脸上摁。”

这是日本NHK纪录片《看护杀人》里,接受调查的看护者的自白。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父母长达十年。

在一开始,没有人预料到自己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在漫长的身心俱疲而走投无路的看护生活中,他们陷入崩溃。

纪录片里,采访了一位亲手杀死自己母亲的五十多岁的儿子。

刚开始,看护的工作全由男子的哥哥负责。

他工作繁忙,白天只能把看护的工作交给日间护理。

然后每天下班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他都得忙于照顾母亲。

帮她洗澡,处理她的大小便,安抚她的情绪……

母亲认知障碍,不仅情绪反复无常,经常侮辱咒骂他,而且没有自理能力。

稍微不注意,母亲就会在房间随意大小便,搞的遍地恶臭。

所以他无法安心入睡,整晚都要紧绷着。

而且母亲经常半夜哭喊,用头砸着用来隔断的摇晃的门,声音很大。

他不得不起来制止她,因为会打扰到邻居。

但头脑不清晰的母亲会因此踢打他,咒骂他,恶语相向。

白天要工作,晚上又睡不好,大儿子几近崩溃,不得不找失业在家的弟弟回来帮忙。

然而仅过了两个月,悲剧便发生了。

这位正在服刑的儿子,谈到母亲去世前的状况,仍然觉得“恐怖”。

母亲总是大声喊叫,用一种他完全听不懂的话厉声斥责。一天里,有大半天的时间,他根本无法与她沟通。

“我觉得妈妈,只是一个披着妈妈外衣的怪兽。”

而比这更恐怖的,是丧失记忆的母亲,连尊严也一并丧失了。

狠下心杀害母亲的前几天,夜里7点多,他看到母亲从厕所里走出来,身上的睡衣和手上的毛巾上,沾满了大便。

母亲一边向他走去,一边哭着说:“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讲到这里,男人哭得很崩溃,他怨恨母亲让他陷入绝望,但也心疼眼前这个失去尊严的母亲。

“当时我觉得,妈妈才是最痛苦,最可怜的啊。”

那一刻,他决定让母亲解脱,选择亲手杀了妈妈。

同样也是那一刻,他的人生将在愧疚里无法呼吸。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指责他的心狠与自私。

但如果我们的思考仅限于对个人的苛责,那类似的悲剧只会再次发生。

会有无数家庭,在这样的绝望中,上演人性的残忍。

而这样的家庭,会是我们吗?

我们总要面临衰老和疾病,先是父母的,再是我们的。

当我们也陷入这样的处境,会有人听到我们的呼救吗?

《看护杀人》里,记者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整个社会并没有为日本老龄化愈发严峻的现实做好准备。

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有病人的家庭,孤立无援,像是被世界遗弃。

最终挑起所有重担的,是那个深爱着病人的亲人。

他们自然是因为对病人的「爱」才开始看护生活的,他们渴望留住家的温暖。

但家,却在坡道上。

就像照顾了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母亲长达11年的另一位采访人所说的:

“感觉像在牢狱里,手脚被上了枷锁。”

“像是一个看护机器人,自己好像只是为了看护而活着一样。”

当下,中国老龄化的速度甚至超过日本。

有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将有4.5亿的老年人口规模,占总人口超过30%。

而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出生率的极速下降。

2050年,第一批90后60岁,开始步入老年。但他们面临的,是人口的减少,导致老年人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

在社会没有做好老龄化的准备时,所有的压力,只能由亲人承担。

而痴呆症,在中国老人身上发生的概率也相当高。

2020年,60岁的老人中,每100个就有5个痴呆症患者。

100个家庭,就有5个家庭在煎熬中求生,如果算上其他疾病,这个数字更是可怕。

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然扛起看护责任。

而目前,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看护家属。

但在对准病人的温情的镜头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为家属,他们的苦楚。

纪录片《人间世2》,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把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姐姐接回家照顾。

妻子不愿意,当着镜头的面说:“她脑子不好,快叫她回去。”

老人当然生气,“你脑子好,我非要打死你!”

情绪太过激烈,老人甚至揪着老伴的衣领,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

而已经什么都记不起的姐姐,此刻却像是突然有了记忆,看着他们的争吵,哭了起来。

最煎熬的,还是这个弟弟。

照顾姐姐,除了精力上的付出,还有最现实的,钱的问题。

姐姐吃药看病,都是不小的支出,而如今住在狭小的房间里的两个老人,根本无力承担。

家庭氛围的焦灼和压抑,全由此而来。

另一位中年人,为了照顾得了痴呆症的父亲,不得不辞去工作。

病人 24小时都不能离开人,白天母亲照顾,他去睡觉。

晚上他接替母亲,照看父亲。

一开始,是母亲一个人照顾病人,但两个月后,母亲就累倒了。

他只能辞职。

另一边,女儿马上要高考,他同样焦灼。

“人像一根蜡烛,两头都在烧。”

在医院,他要哄着父亲吃饭,散步,做康复。

处理老人的排泄物,抱着老人上床下地。

老人说话糊里糊涂,着急的时候还会上手给他巴掌,他也必须笑着哄老人。

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生活完全停滞,每天都在煎熬,但睡前还是要告诉自己,“明天我会高高兴兴的。”

医院里,有照顾了10年病人的家属,让他找个帮手,日子还长着呢。

他也只能笑笑,满是苦涩。

谁能帮他呢?母亲身体不行,妻子要挣钱,女儿还要高考,正是花钱的时候。

康复医院也很难进。在与医生的对话里,他只能无奈地说:“康复医院都难以进的话,以后只能我一直照顾了。”

记录片的拍摄停止在这里,但我们却能预见他以后的生活。

「遗忘」,不仅代表着与父母成为陌生人,还代表着每天与一个喜怒无常、无法掌控的暴戾的人共同生活。

更代表着病人带来的像是处理排泄物、喂饭这样加倍且繁琐的劳动,以及无处诉说的心理抑郁。

2020年,长沙某三甲医院对照料者进行访问,我们能看到他们照顾的不易:

有的老人晚上经常做噩梦,出现幻觉,大喊大叫;

有的患者昼夜颠倒,一整晚都在家里游荡;

有的人会在家随意大小便;

有的人会把自己浑身抓出血;

更严重的,患者会吐口水、打人,照顾者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

「遗忘」,在镜头下,它可以被浪漫化为爱的另一种表达。

但在现实里,它更多是一种残酷。

就像小孩子的日记里所写的:

“爷爷病了,开始时间,回不了家,后来晚上,不能睡觉,最后来,不能吃饭,不能大小便,把身上搞的臭烘烘的。”

“爷爷要出院,到处阻拦,护工把爷爷绑在凳子上,药不肯吃,护工把它打成粉,和水一起灌进去,爷爷吐了护士一身,再灌。晚上睡觉时,床上垫上纸尿布,给爷爷换上纸尿裤,一晚换几次。”

这个中年男人,在此后漫长的数十年里,他要学会与病人造成的混乱生活共存。整个家庭,也不得不在无处言说的压抑中艰难前行。

有数据显示,照顾患有认知症病人的家属中,抑郁的比例高达60%。

但他们得到的关注,却几乎为零。

更多的,是歌颂他们与亲人之间,那种干净的爱。

爱,的确在支撑着他们。

有一段视频曾经在网上火了,黑龙江伊春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唯独忘不了每天对自己的老伴告白:

“跟我过日子行不行?”

80多岁的奶奶总是责怪他不正经,让他“一边去”,但奶奶心里其实很甜。

奶奶照顾的生活当然辛苦,但爱似乎可以承担一部分重量。

但他们需要的爱,应该更多。

作家陆晓娅,在快退休时,妈妈得了此病。她为自己计划好的退休生活,再也没机会实现。

因为妈妈离不开人,她几乎24小时都得看护着妈妈,基本脱离社会生活。

艰辛自然不少,妈妈经常发脾气,叫骂不止,甚至骂她“什么玩意”。

亲人的伤害经常让她崩溃不已,除此之外还有对照看的一无所知。

后来,在《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里,她反思,给自己最大的情感支撑的,其实还是那些互助群。

在互助群里,他们这些家属可以交流自己的情绪,得到对方最大的共情和疏解。

而当她把妈妈那些让人手足无措的激烈反应发在群里,总会有很多家属回复“我的妈妈也这样”。

他们的回应,温暖着彼此,这条孤独的路,有了无数相伴的影子。

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共情,其实是他们最需要的。

在北京,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副驾上永远坐着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

很多乘客会觉得被冒犯到,所以这位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好评率只有56%。

这意味着他随时有可能失去这份糊口的工作,在那之后,他与妻子,该如何生活?

2020年,中国患痴呆症的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1507万,这1507万的家庭,在被孤立的环境里,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我们无从得知,有时候也不愿知道,因为总觉得这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但事实是,世界上,平均每3秒会有一个人患此病。而中国患此病的人数,占25%。

也就是说,平均每12秒,在中国,有一个人会患上此病。

更可怕的是,它如今也并不专属于老年人。数据显示它越来越年轻化,五十多岁也成为了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中国最年轻的患病者只有36岁。

我们的父母会老去,我们自己也会老去。

当我们自己或者亲人不得不成为照顾者的时候,我们真的只能被遗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还有机会改变。

每年的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月。

科学家们希望人们能看到这个被称为“21世纪的瘟疫”的,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的疾病。

而我们更希望,社会都能给予更多理解患病者家属。

比如成立家属互助会,关注他们的心理,给他们归属感。

而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它可以是多给身边有病人的家属一点温暖,哪怕只是一句“辛苦了”;

遇到不得不带着病人出来工作的家属,多给他们一些理解;

多关注这方面社会支撑的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

更可以是成为照亮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的一束光。

在看或者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的肉体与精神的困境。

让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是我们仅有的,改变自己未来衰老的处境的机会。

鲁迅先生的名句: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用在这里,并不为过。

我们拥护文明,而文明的社会,该是弱者都有尊严的社会。

今日我们不去关注他们,不试图去改变他们孤立无援的处境。

当我们成为他们时,也只能同样孤立无援。

那么“看护杀人”的悲剧 ,只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

这是「ins生活」

全新的时代记录栏目

【时代显微镜】的第14期

我们相信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需要被记住的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听见马思纯 | Sandra's Voice

这里是专属于马思纯的电台频道~~~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这位姑娘?是否被她演绎的角色吸引?是否听到她治愈系的嗓音?有幸因为声音相遇在这里,希望她的字句走进你的心中,...

by:susieee

烟火人家|徐帆&马思纯|原著解读

雷厉风行的大家长乔海云曾定下规矩,每逢过年所有人必须回家过,一直以来从未有人坏过规矩,直到最老实的第三代李衣锦突然打破传统去了男友家过年,引发家族矛盾。乔海云育...

by:暖人心丶FML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白敬亭&马思纯影视原著

早一步,他或在沉湎从前。迟一步,她或已成为别人的故事。电光石火间一个拥抱,是拯救,或是为着成全这偶遇。如果你确定,如果我决定,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走向你。一个一见...

by:灯火下的阑珊

橙红年代|陈伟霆、马思纯主演影视剧原著

内容简介:失踪八年的刘子光突然出现在故乡江北市,丧失记忆的他却发现自己有了异于常人的体魄和能力。在一次营救被劫儿童的事件中,被女警胡蓉当成嫌疑人物盯上。江北警方...

by:鸿达以太

加油,你是最胖的(马思纯主演《加油,你是最棒的》原著)

马思纯主演电视剧《加油,你是最棒的》原著小说,我们比电视剧更新快一点点~【内容简介】她是福子,每次跟老友见面都被说胖若两人,因为胖而遭遇无端恶意、嘲笑甚至中伤。...

by:掷地有声

全32集《侦察英雄》电视剧情解析 罗晋 马思纯

《侦察英雄》是由郑晓龙、安战军执导,罗晋、马思纯领衔主演,黄澄澄、曹璐、赵靖舒玉、上白、吕晓霖、杨帆、韩鹏翼、赵亦涵、王化诚、武志强、蒋欣奇、李明轩主演,宋佳伦...

by:小法师奇米

全40集《烟火人家》电视剧情解析 徐帆 马思纯

《烟火人家》是由中央电视台、上海西嘻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艺苑恒泰(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林妍执导,徐帆、马思纯领衔主演,梁静、李小冉特邀主演,宋春丽...

by:小法师奇米

爱与同情

这是奥地利现代著名作家茨威格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内容是:奥匈帝国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富家少女艾迪特,因同情而常去陪伴她,终使艾迪特...

by:玉卿音

同情者

我是一名间谍,一名沉睡者,一介幽灵,一名双面人。2016年普立兹小说奖得奖作,轰动英语文坛的耀眼新星,入围全球16项图书奖、夺下10座文学桂冠,超过...

by:石器时代的Kr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