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2

2022-10-26 14:27:1817:14 74
声音简介

《非理性繁荣》一书指出,初始的股票价格上涨激发了人们思想的感染力,这足以将鼓舞人心的新时代故事放大。投资者的激情本身就宣传了这些故事。


这也正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虽然本来完全是“市场造就了成功”,但人们还是确信他们的成功背后少不了投资天赋。才华横溢的投资者传奇被广为接受。塞缪尔·英萨尔是当时的传奇式投资者。他的记账员后来回忆说:“银行家们称呼我们的方式,就像杂货店老板叫他的主顾,并且努力把他们的钱塞给我们。‘麦肯罗太太,我们今天有些不错的生菜。’‘英萨尔先生,我们还有点挺好的新鲜绿钞,你能不能想办法把1000万美元花掉?’”英萨尔通过高度杠杆化的投资获得了表面上的成功,但在大萧条时期,这些投资都崩溃了,最终把他自己也赔了进去。


埃德加·劳伦斯·史密斯1925年出版的《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宣传了这样一个故事:从长期来看,股票通常会有丰厚回报,并且它是高明而有远见的投资者相互保守的一个秘密。人们开始觉得自己就是这种长期投资者,但事实上,他们对股票的热爱只有在股市不断上涨时才会持续。艾尔弗雷德·诺伊斯描写了当时的情况:


1929年的投机狂热看起来既没有地域上的边界,也没有社会等级的差别。那时,即使在社交谈话中表现出对投机的不赞成或稍加怀疑,都会引起如同政治和宗教争端可能带来的怨仇……在《时代》周刊上撰文指出对我来说已经颇为明显的危险信号,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差事。发表这样的意见必然会招来攻击,有人会说这个作者妄图抹黑或终止美国的繁荣。


当市场终于在1929年彻底崩溃以后,故事也完全变了个样。全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萧条,故事的基调也转向了不公平、腐败和欺诈。


大萧条的前因后果


和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萧条不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席卷了大西洋两岸。美国的失业率在1930年11月上升到10%以上,1933年5月达到了最高的25.6%。英国的失业率在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当月就超过了10%,并于1931年1月达到了最高的26.6%,直到1937年4月才又降到10%以下。德国的失业率在1929年10月超过了10%,在1930年12月达到了最高的33.7%,直到1935年6月才又降到10%以下。大萧条的影响还越过北美和欧洲,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在1928年12月就超过了10%,并在1931年9月达到最高点28.3%,直到1937年1月才降到10%以下。


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和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一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伴有金融上的诱因:1929年全球股票市场崩溃,尤其是1929年10月28日至29日的暴跌,以及相关的银行危机。不过,我们再次面临这样的问题:仅从金融诱因的角度来看,很难理解当时经济下滑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巴里·艾肯格林和杰弗里·萨克斯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由于金本位制的失败,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货币均丧失了信心,中央银行保卫金本位制的手段就只剩下大幅提高利率,从而压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艾肯格林和萨克斯发现,那些坚持金本位制时间较长的国家,遭受的痛苦也较大。而较早采取货币贬值的国家经济复苏也较早,其原因不仅在于较低的利率,还由于较低的国际价格带来的竞争优势。有很多国家(最突出的当属法国)努力维持货币不贬值,并做出了一些无谓的努力试图捍卫大势已去的金本位制。中央银行的这些做法使经济由最初的股票市场崩溃逐渐陷入长期萧条。


但我们不能把大萧条完全归咎于这些技术原因,动物精神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让我们考虑一下公平问题。和19世纪90年代一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强烈的劳资关系不公平感,并导致世界范围的劳资斗争此起彼伏。共产主义进入全盛期,因为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把它视为解决劳工阶级受剥削地位和宏观经济失败的药方。人们对商业机构的不稳定感逐渐增强,甚至担心社会契约会毫无征兆地被更改。


大萧条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是通货紧缩。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从股票市场崩溃开始的1929年10月,到触底的1933年3月,下降了27%(在大萧条的其余时间里,消费者价格指数通常缓慢上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通货紧缩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受到了挤压:企业出售商品的收入大大减少,如果不削减工资,它们还必须按照和以前一样的数目支付工资。换句话说,如果名义工资不能降低,真实工资就会上升,可能会超出大多数雇主的支付能力,因此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失业。


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布赖恩发现,在大萧条的头两年里,名义工资几乎没有变化。他提供的数据表明,1931年1月,制造业的名义工资只下降了2%,而消费品价格则下降了8.1%;1931年8月,制造业的工资总共才下降了3.5%,而消费品价格则下降了12.7%。1932~1933年危机更加严峻,工资大幅下降的事例也有所增加,尽管如此,由于30年代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到30年代结束时,实际工资超过趋势性工资增长达20%。这样的实际工资上涨似乎无法和大萧条期间的大规模失业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明确地阐述过削减工资的必要性。例如,1932年2月18日,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一所公立学校举行的一场有150名选举人参加的集会上,一名与会者就问道:“如果食品和衣服的价格都下降了28%,那么政府雇员的收入减少25%会造成什么损害呢?”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整个城市用提高税收手段来支付较高的实际工资,就等于把从纳税人手里获得的财富重新分配给政府雇员。


当然,公众从未完全接受过降低名义工资的观点。由于货币幻觉,被削减了名义工资(如果不是实际工资)的人们会感觉受到伤害,因此公众就会寻找理由抵制这样的削减。工会领导并不承认,实际工资而非名义工资才是问题所在,因为承认这样的事实并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较高的名义工资才是通往富裕之路的观点,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普遍的共识,而现在人们认为这一观点更加重要了。美国劳工联合会发表的一份声明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提高工资,而不是降低工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购买力,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提高实际工资以提升购买力的基本原理曾经被广泛应用。赫伯特·胡佛总统就信奉这个理论,一些产业领导人也将之奉若圭臬。一旦通货紧缩结束,要求降低名义工资的观点就会失去说服力,争取公众支持提高工资的愿望便重占上风。这些情感因素导致的政治氛围催生了1935年的《国家劳资关系法案》(也称作《瓦格纳法》)。


美国政府为应对公众对公平的看法还采取了其他措施,但这同样也延长了大萧条。秉承价格下降导致经济问题的观点,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成功地颁布了《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创造了“公平竞争规则”,在以失业人员为代价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价格和在职人员的工资。


但是,正如凯恩斯后来在《通论》中指出的那样,这些措施背后的理论存在根本性的缺陷。经济政策注重名义工资是因为大众的头脑被货币幻觉所占据,根深蒂固的货币幻觉使好的经济政策完全进入不了公众的视野。


政策没有瞄准真正的问题:在大萧条期间,信心严重崩溃,以至于银行大规模惜贷;即使利率几乎为零,企业也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旨在提高或降低名义工资的任何政策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信心的普遍丧失是需求下降进而就业下降的主要原因。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忧心忡忡也是信心丧失的部分表现,这使大萧条延续了更长时间。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希格斯总结说,美国“很多危险的新政措施,尤其是1935年之前的那些措施加在一起,使商人和投资者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与传统市场经济或者经济迅猛发展时期相似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无法幸存,也无法完全排除某些形式的集体专制主义”。这些担心使商业投资下降到了极低的水平,并使企业的扩张计划陷于停滞。


民意调查证实了商人们的担心,而且这种担心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1941年11月,就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财富》杂志对企业高管们进行调查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下面哪一项最接近你对战后我国会出现的经济类型的预测?”选项如下(括号中是选择它的百分比):“1.很大程度上沿着战前的路线恢复自由企业制度,视当时情况进行一定调整(7.2%);2.政府接管很多以前由私人管理的公共服务业,但仍给私人企业留下很多机会(52.4%);3.一种半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自由竞争的空间(36.7%);4.法西斯式或共产主义式的计划经济(3.7%)。”超过90%的企业高管预测美国将对当时的经济体制进行某种激进的改革,这降低了他们对投资回报的预期。这确实也是他们在大萧条期间投资如此之少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不过,大萧条的影响范围这么广、持续时间这么长,其原因似乎不仅仅是政府管制和政府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界的信心缺乏。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更加严重的经济疲软逐步显现。当时很多观察家都注意到了这种疲软状况,但经济学家总是忽略他们的观察结果。当时,这些经济学家还没有能力评估市场心理(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无法对此做出科学的评估),因此他们更愿意关注他们所能衡量的事物。


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时代》周刊欧洲版上刊出了一篇署名为“卡利斯提尼”的社论,题为“信心的责任”。该文呼吁市民们拿出道德感和爱国情操,努力抵抗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软弱:


信心崩溃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民族弱点。要不是“危险”或“灾难”这些词汇经常被夸张或不真实地使用而落入俗套,我们会用这些词来描述信心崩溃。信心缺乏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损失,其严重程度怎么说都不为过。失业人数每周都在增加,信心的缺乏阻碍了创办和发展那些本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我国失去了更多的国外市场,原因是我们的制造商没有足够的信心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这又是保住国外市场所必需的。信心,信心,更充足的信心,对于提振经济必不可少,而企业机构又是带领我们走出绝境的关键——公众的信心能够渗透到经济领域,还能推动这些企业机构重拾信心。显而易见,信心现在已不再单纯是对良好服务的随意奖赏,它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迫切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无从衡量这篇执意召唤信心的爱国檄文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萧条状况,但我们知道,当英国的经济开始复苏时,状况的好转的确应归功于信心方面的努力。德高望重的商人兼官员洛德·梅斯顿说:“我们摆脱萧条的真正秘诀在于,企业界的人们下决心专注于他们自己的事务,并努力做到最好。这保证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诚实和清白,也支撑了英国的信用和声誉。”


美国的复苏过程就缓慢一些。通用汽车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在1938年的评论中指出,美国经济乏力依然非常明显:


为什么会发生萧条?只是因为人们担心美国的未来,以及将来引导美国发展的那些规则。换句话说,我们的困难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而不单纯是经济方面的。我认为,补救办法只有一个。要想让美国企业能够满怀信心地前进,我们就必须以确凿的事实和对目标及手段的充分理解来重振人们的信心。万灵油式的政策只会加剧现在信心缺乏的局面。


杜邦公司总裁拉蒙特·杜邦也持有类似观点,《华盛顿邮报》记者安娜·扬曼将其归纳如下:


杜邦先生日前指出,未来税收负担、劳动力成本、政府支出政策、对产业的法律限制等还不确定,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利润和损失的估算。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而非对政府政策根深蒂固的对抗,产业才陷入短暂瘫痪。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担心产业的恢复力能否像从前一样引领产业走出萧条,迈向复苏。


大萧条期间信心的跌落是如此严重,以至于持续了长达1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信心以及经济本身才开始恢复。信心完全改变了经济形势,也改变了人们生活方面的主要故事。


萧条源于人类的本性


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超越了某种极限,转而危害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萧条和这些难以量化的变量息息相关。


这两个时期似乎已远离我们的历史陈迹。我们也许会认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足以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前两次危机都和银行挤兑有关,而挤兑似乎已经成为过去了,因为我们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建立了全面的存款保险制度。19世纪90年代的那次萧条发生在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之前;而从第二次萧条,即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关于中央银行的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也许可以直接追溯到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缺陷上。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逐渐发展起来一个缺乏存款保险保护的“影子”银行业,它们以次级贷款人的形式,通过短期商业票据来为其贷款活动融资。另外,当一家接一家的金融机构倒闭时,美联储就像它在2007年年初所做的一样,没有尽责地防止这种极其类似银行挤兑的行为的发生。因此,美联储不得不进行了一番彻底改造,引入新的贷款机构,大大超越了原本作为储蓄机构的职权范围。金融体系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使存款保险机构和中央银行等经济机构很难走在金融创新的前列。


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在担心通货紧缩,尽管不愿意,但它们未必能够完全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我们都见识过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的通货紧缩。如果今天再次发生通货紧缩,面对削减名义工资,我们会比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更明智吗?这还真是难说。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那些一目了然的经济事实。


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历来都有强大的力量。人们还是那么在意公平,还是抵制不住腐败的诱惑,当别人的恶行被揭发出来后还是会憎恨,对通货膨胀也还是感到困惑,他们的思想还是受空洞的故事而非经济理性的支配。和我们上面讲过的前两次萧条一样的事件仍有可能重演。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为什么为什么

本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by:猫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

hi,我是琥爷,关注我的公众号littlexiaomuma,一起感受这奇妙的世界吧~

by:琥爷奇语

什么为什么

妈妈在怀孕打架时算群殴吗?眼镜没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为什么手机可以联网?如何问一个让AI也答不出的问题?.............?

by:有声至尊宝

为什么

我想过为什么我知道那答案或许是我的幼稚对你有所隐瞒抱歉我又一次的让你再哭泣我本来可以不放你走再拥抱你...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