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46]579•公元77•汉章帝建初二年[2]

2023-07-29 21:24:5709:13 1.1万
声音简介

  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省,悉景翻。〕“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卫尉,太后兄廖;两校尉,兄防、兄光也。校,户教翻。〕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汉封爵群臣皆涓吉。〕太后报曰:“吾反覆念之,思令两善,〔两善,谓国家无滥恩,而外戚亦以安全也。〕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以恩泽封爵外家为外施也。施,式智翻。〕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高祖约,无军功不侯。’〔事见十六卷景帝中三年。〕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迭,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文子曰: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臧之家后必殃。重,直龙翻。〕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不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余资,〔自西都以来,皇后家祀其父母,太官供具。御府令,掌中衣服及补澣之属;饮食则太官主之。此言衣食皆资于御府,概言之心。〕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古字孰熟通。〕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扬子曰: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四表之驩心。行,下孟翻。〕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贤曰:拳拳,犹勤勤也,音权。〕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匈中气,今所谓上气之疾。匈,与胸同。〕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方言曰:饴,饧也,宋、卫之间通语。〕不能复关政矣。”〔关,豫政也。复,扶又翻。〕

  上乃止。

  太后尝诏三辅:诸马昏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绳之以法而奏闻也。属,之欲翻。治,直吏翻。〕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夫人,太后母也。汉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有差。〕太后以为言,兄卫尉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绝外戚之属籍也。〕广平、钜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广平王羡,钜鹿王恭,乐成王党,皆明帝子。〕帝以白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被,皮义翻。〕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置织室,蚕于濯龙中,〔《续汉志》:濯龙监,属钩盾令。本注曰:渥龙,亦园名,近北宫。〕数往观视,以为娱乐。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小王《论语》经书,〔小王,诸王年尚幼,未就国者。〕述叙平生,雍和终日。

  马廖虑美业难终,上疏劝成德政曰:“昔元帝罢服官,〔事见二十八卷初元五年。〕成帝御浣衣,〔言服浣濯之衣也。〕哀帝去乐府,〔事见三十三卷绥和二年。去,羌吕翻。〕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书曰:违上所命,从厥攸好。行,下孟翻。〕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传,直恋翻。创,初良翻。瘢,蒲官翻,痕也。好剑客,盖指吴阖闾也。〕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墨子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多饿人。〕长安语曰:〔贤曰:当时谚语。〕‘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结,读曰髻。〕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未几,言未几时也。几,居岂翻。〕虽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今陛下素简所安,发自圣性,〔贤曰:言俭素简约,后之所安。〕诚令斯事一竟,〔竟,犹终也。〕则四海诵德,声薰天地,〔贤曰:薰,犹蒸也,言芳声薰天地也。〕神明可通,况于行令乎!”太后深纳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59256767

从行不从言

徐林风

这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感谢主播

tignon

太好了,终于回来了,大赞

荆棘中的百合_ge

终于更新了!感谢主播!

欧阳237271914

车水马龙这个典故表现了马太后因反对加封自己兄弟为侯,持身以礼,避免汉朝外戚干政,受到世人的尊敬。马皇后知书识理,生活简朴,率先垂范地提倡节俭,但并不能遏制外戚贵族奢侈腐化的行径,也表明外戚贵族走向奢侈腐化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规律。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

by:哈哈_iv

资治通鉴

公益专辑:《资治通鉴》读播:《资治通鉴》公益主播:了凡积善之家黄睿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黄睿,一名在校大三学生,热爱参加公益活动,曾经参加过社区活动和校内...

by:了凡积善之家FM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有声书,每天更新一集,欢迎收听

by:挽秋哈

資治通鑒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

by:楊恒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