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 题画诗里的东山回忆题雨余春树图

2022-11-28 09:12:4711:01 132
声音简介

题画诗里的东山回忆题雨余春树图

明·文徵明

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

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老郑/LaoZheng

各位朋友大家好,,咱们继续艺术季,来读题画诗,今天读的是文徵明的题画诗,是一首非常精彩的作品,题目叫《题雨余春树图》。雨余,雨后。

杨旭辉/YangXuHui

雨后的春天,雨前和雨后整个景象会有大的一种不同的改观。

老郑/LaoZheng

天地都被洗刷了一遍之后,太阳出来,在春天的时候,你想象这种美景,画家就把这一幅美景摄入了他的画面之中。

杨旭辉/YangXuHui

尤其在春雨的润泽之后,山林当中的花草树木吸足了养分,这个时候完全是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讲:欣欣然张开了眼——草木花卉都张开了眼睛,伸出了臂膀,伸展出完全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老郑/LaoZheng

那是一种使不完的生机和活力,充满了劲力。这个场景又是在傍晚时分,下午、傍晚时候的一场雨。雨后,夕阳下,山川湖水有一种新的景象,尤其是春天的树木。这幅画叫《雨余春树图》。我们来读一下。

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

“明”字在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字。

杨旭辉/YangXuHui

这个“明”字,如果从现代汉语的词义上来说,“明”是一个光线的变化,但是在题画诗当中或者在画家的笔墨当中,“明”字除了有光影的变化以外,还有色彩的浓淡的变化在里面。

老郑/LaoZheng

雨余春树绿阴成

雨过天晴之后,春天的树木喷薄着那种苍翠的颜色,浓荫密布。

杨旭辉/YangXuHui

浓荫密布,色彩是有深浅的。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下过雨后,冒出的新芽,很清新可爱的嫩绿色的和那种老叶之间的一种深绿、墨绿色形成了一种明暗的对比。

老郑/LaoZheng

苏州有很多香樟树,在香樟树下面,如果过雨了之后,会有很多的落叶、花蕊,密密麻麻地洒在地面上,土地上有嫩草初生,各种各样的,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景象。

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

杨旭辉/YangXuHui

西山该怎么去理解?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成泛指西边的日落时分,夕阳映衬的群山,我们也不妨把它理解成就是太湖的洞庭西山。在浩渺太湖烟波的映衬之下,有落日、有波光粼粼的感觉,有落日的斜晖映衬在山林当中。

老郑/LaoZheng

苏州的群山在苏州的西南部。如果你在虎丘、在阊门城楼往西看,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那种山峰。第三句:

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杨旭辉/YangXuHui

这首诗我最喜欢的是后两句: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在暮色时分,在山林当中看不见人家,只看见山林里面冒出了袅袅的青烟。按照古人的生活经验,那绝对不是森林火灾,而是林深处的山里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开始准备晚餐了。

老郑/LaoZheng

向晚时分,炊烟升起。“隔溪遥见,特别用了一个“隔”字,把这个空间感给打开,让你视线向着远处去看。不得很清楚,但是你可以看见缕缕的炊烟在升起,在山间弥漫。

杨旭辉/YangXuHui

这种状况,很多年轻的朋友,如果说你读我们这首诗的时候,你不妨听听王菲唱的《又见炊烟》,真的非常有这种感觉。

老郑/LaoZheng

包括前面的第三句“应有人家在山足”,山足就是山脚下。吴中大道到底,遥看东山,低平的湖面上,好像一整块的墨色涂在天空当中的这么一个完整的山体,尤其是薄雾时分,体量其实是很大的,很有气势,很有力量感的。应有人家在山足,这个山足不仅仅告诉我们炊烟在山脚下,也是暗示了我们山的高、大,在构图上面是很重要的。

杨旭辉/YangXuHui

很多表现江南山水的题材的绘画作品当中,很多画家,尤其是现代的很多画家特别喜欢在太湖和太湖周边的群山,在山水之间,点缀着粉墙黛瓦的民居。这是一种很有特殊地域风情的一种布局了。

老郑/LaoZheng

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

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这是一种雨过的那种非常清新的感觉,空气特别的干净。

杨旭辉/YangXuHui

在太湖边上的山坳里面,山脚下有很多这样的村庄,而且这种村庄是沿着山的湖岸线,在曲折的斗折蛇行。曾经跟很多朋友到太湖去实地进行走访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古村落。郑老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村落?

老郑/LaoZheng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洞庭西山的东村。很多房子残破了,败落了,甚至马上就要倾颓了,但是它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那种样貌,这个我觉得是很好的。因为你如果做了商业开发之后,你不免要做一些整修——我觉得这也是正常应该的。

杨旭辉/YangXuHui

像东山的,比如说杨湾古街,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走的。杨湾古街沿山的山脚下那条山道,山道两边的很多人家,有一些修复过,但是还有一些还在颓败的状态当中。

我可以想象在农耕时代的时候——当然现在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的设施改善了,都是用煤气了——但是古时候山上那种炊烟袅袅的感觉,在古村落,在山脚下,升起的时候非常好。

老郑/LaoZheng

很多外地的画家会到我们苏州东西山来写生。很多著名的画作,著名画家的画作留下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美景。那时候村庄还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整体村落的形态和房屋的形态、和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那些画还是很美。

杨旭辉/YangXuHui

我觉得古人的生活智慧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崇敬的,古村落或者一个山村,可能并没有像规划师来做总体的规划、总体的布局。但是古人非常懂得因地制宜,因势造型。

老郑/LaoZheng

它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我记得北京大学地理系有一个老师叫唐晓峰,他曾经带领学生到我们苏州的东山镇,大概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东山老镇进行了测绘,留下了很多研究报告。东山老镇,我记得那时候还有一个很大的茶馆,老虎灶的,每天有好多人在那喝茶,充满了烟火气。

杨旭辉/YangXuHui

在老虎灶当中的,提着小篮在卖各种的当地的农产品,还有零嘴。还有老虎灶隔壁的点心店里面,经常老板会送过来各种各样的刚出炉的点心。老虎灶茶馆里面中间还会摆了一张桌子,两张椅子,有说书先生在弹唱苏州的弹词。

老郑/LaoZheng

东山茶馆比较大,大概能够放十几张方桌。那天是下雨天,去的茶馆里面。我大概朦胧还记得,那一批人都穿着蓝布的衣服,藏青布的,那个时代。好多老人都戴着帽子,像军帽一样的。八仙桌上真的坐满了八个人在那喝茶。我们这种城里去的小伙子小姑娘进去,他们一起看着我们。那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杨旭辉/YangXuHui

搪瓷茶缸——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会有一把紫砂壶,一般来说那时候年代,普遍都是搪瓷茶缸,搪瓷茶缸里面积满了茶垢,放在那里。早上起来倒茶,老虎灶的茶馆里面每个人认领自己茶缸,很快。老茶客会比喝茶的资历,比茶缸子里的茶垢颜色的深浅。

老郑/LaoZheng

那个时代的人到茶馆里去喝茶,跟我们今天的人早上起来先在朋友圈里点一圈赞,没什么区别。聊聊天、说说话、点点赞,也是一种社交。

杨旭辉/YangXuHui

通过这个山水画以及文徵明的题诗当中,我们感受到山水画当中诗人也非常注重人间的烟火气息和接地气的生活的状态。

老郑/LaoZheng

感谢大家收听,咱们明天继续。

杨旭辉/YangXuHui

明天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