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本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2023-08-19 10:48:1122:14 6336
声音简介
每天听本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蔡康永,金牌主持人,台湾电视金钟奖得主,仅台湾金马奖的颁奖典礼就主持过七次。他主持的《康熙来了》等节目广受欢迎,和小S的组合档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有作家、编剧等多重身份的蔡康永常年与语言打交道,特别善于说话,哪怕是风格麻辣的小S频频在节目里嘴巴“惹祸”,蔡康永也能用语言轻巧化解尴尬。


关于本书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一共两本,销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册。每本书提供了四十个案例,场景涉及生活、职场等各种常见画面。每一个案例讲解都是一条说话心得,如“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把故事爆点藏在太后面,很容易让故事废了”、“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赞赏,观察对方最渴望的部分”。在这些技巧背后,暗含的是说话之“道”。蔡康永把它上升到了生活哲学的侧面,从细节给出了令人惊叹的启发。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金牌主持人蔡康永的超级畅销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一共两册,已经卖了超过一百万册了。如此畅销,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蔡康永的个人魅力。大家都知道,蔡康永是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做电视节目主持人仅仅三年,就凭借名人访谈节目获得台湾电视金钟奖。光是台湾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他就主持过七次。他和小S搭档主持《康熙来了》,小S风格麻辣,搞得嘉宾心惊肉跳,经常要靠蔡康永救火,往往是蔡康永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就把本来尴尬的局面扭转过来。小S这么形容过蔡康永,她说:“跟康永哥聊天绝对不会被刺伤,还会被他附带的一两句小夸奖逗得心花怒放,但又感觉那么真诚不滑头,让人不爱都难!”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人太需要学一点说话的门道儿了。蔡康永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儿。很多事情,没有点说话的本领,是做不来的。比如你长得很漂亮,但上台演讲的时候,也不能靠高鼻梁和厚嘴唇赢得满堂喝彩;你家财万贯,特别富有,但是女儿和你哭诉失恋的时候,你也得靠说话安慰她,不能只用钱把负心男解决了;就算你有一身肌肉,在公司作报告时也不能靠秀肌肉搞定;在要求老板加薪时,也不能举着麦克风唱出诉求。

所以说,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做报告、开会、要求加薪、道歉、致辞、倾诉苦恼、交流感情,都只跟一件事有关:就是说话。你会不会说话,有没有能力去想象听你讲话的人是什么心情,想听到什么,不想听到什么,能不能靠说话实现你的目的,这是很有些讲究的。这里需要的不仅是说话技巧,还有说话之道。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认真对待和别人的沟通,透过说话,把别人放在心上。

说话有多重要?通过研究说话,你能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还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你说什么样的话,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每天说那么多话,到底有几句话是在说完之后会放在心头回味一下的?“我为什么说出这句话?”“我为什么会用这个态度说这句话?”如果我们经常这样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随着嘴巴说出去,被别人听见了,就成了别人评价你的依据,你就会弄明白别人是怎么形成对你的印象的,又是怎样评价你的。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问,你暑假要去哪里玩儿啊?其实呢,你去的就是巴厘岛,但你可以回答:“要去一个男生也可以围漂亮裙片的地方。”这样的回答,会让人觉得你对旅行很兴奋,充满好奇心,并且认为你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有不同体验的人,而你恰恰也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说话体现了你的内在。如果你出言谨慎,那说明你就是个谨慎的人。如果注意说话的品位,那你就是有品位的人。反过来,如果你说话粗口不断,那会暴露你粗鲁的一面,如果你说话爱谈及别人的隐私,那你很可能是不顾及别人自尊的人。如果你在意的只是说话技巧,那只能规避一些表象上的东西,但内在不改变的话,就算再重视技巧,只要你稍不留意,也会在说话时流露出来,暴露你本来的样子。所以,掌握说话之道,比掌握说话之术更重要。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用案例的方式教人说话,两本书,每本四十个案例,一共八十个。我们略微归纳了一下,觉得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归结为说话的三种应用:如何打动人,如何避免尴尬,如何彼此理解。


第一部分

第一种应用:如何靠说话打动人。说话是为了沟通,语言本来就是为了让你能和别人连接而存在的。蔡康永觉得可惜的是,许多人只顾自己使用语言,却不在乎别人,而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透过语言感受彼此相互需要的时候。语言的本质,就是表达自己,打动别人。所以,蔡康永在这套书的第一篇文章里就说,他希望能通过介绍说话之道,让本来就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蔡康永就很善于用说话打动人,他主持《康熙来了》的时候,每一集的开场,他都尽量避免直接介绍主题。比如他不会说:“我们今天晚上要谈高薪工作。”对于他这样的大牌主持来说,这样介绍太像白开水了,观众也不会觉得这话题有什么新奇。所以他会这样开场——他说:“你看我和小S的对面,坐了十个这么年轻的人,他们看起来也没有被折磨得很惨,可是为什么他们每个月领的钱是同龄人的五倍呢?”

用有趣的悬念打动人,这来自于蔡康永的一条说话心得,即你用呆板的说法,就会得到呆板的反应,而用比较有滋味的说法,就有可能得到比较有滋味的反应。

还有一次,蔡康永必须在节目里介绍一个叫常玉的画家——估计各位都不知道这个人。如果蔡康永按部就班地介绍说,这位画家是哪里人,怎么学的画,肯定没几个人有耐心听。所以他换了一个介绍方式,在节目一开始,就拿出一本画家的传记,说:“我手上这本书大概只比鼠标垫大一点,但这么小的面积,如果上面是常玉的油画,那么,它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新台币三百万元到六百万元。”就靠这一段,蔡康永把很多观众留在了电视机前看这期节目。因为观众可能觉得艺术不关他们的事儿,却会觉得,这么点大小的画能换来几百万,这个事儿就值得听听了。

所以会说话的人,能把普通的事情说得很有意思,打动别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拿自我介绍来说,人家问你哪年出生,你当然可以回答哪年哪年出生,不过你也可以回答:“我出生那年,迈克尔·杰克逊出了那首《Beat It》哦!”然后再说自己在哪一年出生。这样,也许下次对方再听到《Beat It》,或者听到和迈克尔·杰克逊有关的新闻时,就会想起在那一年出生的你,这比硬生生地报上数字要好记得多。

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在发起一个话题的时候。说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总要和别人沟通,而沟通最难的就是找话题,尤其在面对刚认识的人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怎么开口。

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像隔着一道门,说话就是打开门的办法,有时加一点小技巧,就相当于给门加了个把手。蔡康永在书里讲了一个关于“门把手”的例子——在为两个人相互介绍时,如果只说这是子玉、那是强尼,那么这两个陌生人很可能随后就陷入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那么你可以加一点料,这样介绍:“子玉啊,这是强尼,你别看他留大胡子,他家里收藏了三百个芭比娃娃哦!”“强尼啊,这是子玉,她上个月刚跑完三十公里的马拉松哦!”这样的介绍虽然不长,但是除了透露一点信息之外,还能引发当事人的一些情绪反应,甚至能让别人看见当事人的一点个性,那么这些信息就会成为接下来聊天的素材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运气都那么好,随便聊点什么,就能引起对方的兴趣。聊天时话题经常会卡住,怎么办?蔡康永有一个终极大招,就是聊吃的话题,八成不会冷场,因为,这个世界上对美食、吃感兴趣的人比你想象得多。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追求的是“聊下去就好”,他说:且战且走胜过不战而退。这就是第一种应用,即如何通过说话打动别人。


第二部分

第二种应用,如何避免说话的尴尬。因为说话产生的尴尬无处不在,就像大伙在热议一件事时,有人不合时宜地插嘴说了一个冷笑话;又或者,本来是一次好朋友的聚餐,大家想聊聊各种八卦,请客的人却一直在说餐桌上的红酒美食有什么门道;再比如,老师发现半个班的学生都翘课了,在课堂上痛骂,来上课的学生们只能面面相觑——而蔡康永希望通过介绍一些说话之道,来帮大家避免说出尴尬的话,或者用巧妙的话来化解尴尬。

哪些场合需要特别注意措辞,以避免尴尬呢?比如,有一种聊天叫交浅言深,就是彼此明明没那么熟悉,还非得表现得很熟悉,聊一些热络的话题,这就容易出事儿。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容易有苦衷的事儿,别问,比如对方的感情状况、财务状况、身体状况、小孩儿的成绩之类;对方容易有强硬立场的,聊起来容易引发争执的,也别问,比如支持哪个球队、讨厌哪个明星。这些话等交情够了的时候再说吧。

那么,有些场合不得不“交浅言深”时,怎么办呢?好比我们遇到了一位贵人,就这一次机会能聊几句,得把握住了,尽量聊得投机一点,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时候,就需要用上一招,叫做“试水温”。什么是“试水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政客想要做一件事,又不确定舆论会有什么反应,就会偷偷放消息给一家媒体,略微做一下报道,说听到了什么什么风声。然后通过报道,看看各方面的反应,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这就是“试水温”。

“试水温”应用到聊天中,就是去发现对方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哪怕他对一个问题稍稍显露了一点情趣或者价值观,就表示他愿意多聊几句。甚至有时候,对方没说话,不过他身上穿的是罕见的北欧新兴小名牌,设计师的姓氏超过了十个字母,这都被你认出来,也可以和对方讨论讨论,用来试试水温。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道理,能被人看到的东西,就是对方渴望被人提到或问起的东西,当你对这样的细节发出赞赏时,对方通常会非常开心。日本出版界有一个大人物,叫见城彻,他说自己做编辑时有一个绝招,就是在称赞大牌作家时,都会努力称赞那位作家最渴望被称赞的部分,他说只要自己做到了这一点,那个大牌作家就会忘不了他,把书交给他做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试水温”的另一个作用,是看看对方的承受度有多高。再举个例子,有一个主管,听说他的部下小张被别的公司挖角,就知道自己该给小张加薪了,可是又不想超过小张的期望值太多。怎么办呢?于是他问了一个试探性的问题:“小张,如果可以随便开口,你希望你一个月的薪水有多少?”“随便开口啊,那就一千万好了!”主管就笑了,还真的和小张聊了几个月薪高达一千万的人物,都是华尔街级别的,用意就是告诉小张,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是在另一个世界才会发生的事情。

开过玩笑以后,主管言归正传,又问小张:“说真的,接下来的薪水,你大概一个月拿多少会满意呢?”有了前面的玩笑,小张回答这个问题时,戒备心就会降低一些,如果主管一上来就问对方想要多少钱,那是硬碰硬的沟通方式,又是谈钱,就难免尴尬了。敏感的问题,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这也是蔡康永说话之道中的一条。

如果尴尬已经发生了,怎么应对呢?比如说在飞机场外,大家都在排队等出租车,一个人忽然插队上了出租车,别人就很愤怒地问,你为什么不排队?那个人说,因为我真的赶时间啊,抱歉,谢谢,然后车就开走了。剩下的人都傻站在那里,没闹明白那个人到底说了一个什么理由,就插队成功了。

蔡康永说,这个例子是社会学家做过的一个真实的实验。“我真的赶时间”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但就是行得通。“为什么情人节晚餐咱们要去吃印度菜啊?”“因为我想吃印度菜啊!”“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当上市长啊?”“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市长啊。”当人们要求别人给一个理由的时候,通常是感情上需要一个回应,而不是理性上需要一个解答,就好像论据充分的长篇大论未必能说动人们捐款,但可爱小朋友眼睛含泪的照片却能打动人,就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给出不是理由的理由,其实也是理由,说到底,化解尴尬有时就是需要找一个台阶。你的同学把他写的小说拿来给你看,请你评价。他写得并不好。那么你是说实话,还是违心说假话?都不必。你可以很热情地和同学谈论小说里的某个场景、情节或人物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既不涉及评价,又化解了被要求评价的尴尬。人生的路不是非得向左或者向右,还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可以成为化解尴尬的台阶。这就是说话的第二种应用,避免尴尬。


第三部分

第三种应用,如何通过说话,实现彼此的理解。说话之道,想达到比较高级的境界,需要通晓人情世故,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别人如何想,如何看待事物,为什么这样看待,然后对比自己是怎么看待的,为什么这样看待。这样就会把别人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理解彼此,沟通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蔡康永在书里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一个老爷爷,担心老伴耳聋,想测试一下,就突然回家,从进门就开始大声喊“我回来了”,没听见奶奶回应,然后走到客厅又大喊“我回来了”,还是没听见奶奶有回应。于是他走到奶奶身边大声问“你是不是聋了”。奶奶则大叫,是你聋了,我已经回答你好几遍了!

蔡康永说,在说话时,所有我们嫌弃别人、觉得别人表现得很差的部分,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笑话就暗示了这一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缺少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呢?就是遇到事情自我反思,并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同理心去沟通,很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比方说你去面试,起得很早,见到面试官以后,对方和你说“你早”,你回答一句“你早”,这算是基本的礼貌,但你也可以再说一句:“您这么早到公司来面试我,真是麻烦您了。”这句话就是同理心的体现,因为你起得早,知道早起的郁闷,换位思考一下,面试官也是早起,大概也很郁闷,这样的一句问候,肯定能让他因为同感,而对你产生亲切感。

求人办事的时候,也需要同理心。你想出去玩,想让同事代班,那就要先想想对方的立场:人家周末有没有安排?代班是不是不如换班?你可以在开口前,花很短的时间做一个自我练习,一人分饰两角,假设与对方沟通的过程,这样就能训练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事情。

不过,蔡康永指出过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同理心的使用,别用错了地方。这就是在别人向你寻求安慰的时候。别人来向你哭诉工作不顺或失恋时,有一句话千万不要说,那就是“我知道你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别人来哭诉的时候,一般都非常伤痛或愤怒,他们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没谁能替代自己,他们想做的只是去宣泄,只需要你听。毕竟,当一个人投资亏损几十万元、捶胸顿足的时候,你又没有跟着赔钱,如果你说你懂人家的苦,会显得不太真实。只有你自己的痛苦才能让你体味深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同理心应该是什么?是明白对方只需要倾听者,而不是非要去体味他到底有多苦,这两者有细微的差别,而这差别就是人情世故的精髓。

很多人情世故都体现在生活的细微处。蔡康永特别举了“说谢谢”这个例子——在餐厅对端水给你的服务生说谢谢,和对在关键时刻借了你十万块钱的人说谢谢,其中的轻重是不一样的。当我们随口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有时未必能体会,自己究竟欠了别人怎样的人情。而当你在“谢谢”后面加上为何要表达感激时,哪怕只是很短的一句话——比如“谢谢你这样支持我”“谢谢爸爸妈妈把我生出来”,就能表明一种心态,就是你能理解到,自己是靠了哪些人有意无意的成全,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有人担心,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所教的内容过于世故了,说漂亮话有时会让自己显得不太诚实。蔡康永对此专门做了说明,他说,这套书教的是教养、策略和心态。这些既不在道德之上,也不在道德之下,而是不涉及道德的项目。说话之道谈的是修养,不能把它和诚实对立起来。如果我们看重诚实,该把诚实放在人生贵重的位置上,比如面对自己的内心时,做到诚实就好。

以上提到的三种应用:打动别人、避免尴尬、理解彼此,都是要靠说话来实现的。不过,事物都有辩证的一面,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也有,这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是一种说话艺术。

在我们的语言文化里,有很多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样的成语,但有时候别被它们误导了,在必要的场合控制语言里的“干货”数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蔡康永依据自己的经验发现,一场演讲或一集节目,能让人记住三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人们能够集中精神听事情的时间,大概最多只有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里,只需要尝试让他记住一件事就好,其他的时间可以随便聊聊别的,逗观众开心,勾起他们的兴趣。语句本身的数量也需要控制,会讲话的人善于抑扬顿挫,善于慢条斯理,把讲话变成精神按摩。如果讲话像机关枪,十分钟就让别人头疼死了。所以,蔡康永建议,可以把机关枪变成比较古老的兵器:拉弓——放箭,拉弓——放箭。留一点空当,让听的人消化,只要你的话值得一听,对方照样会被你吸引。

这是少说话能取得的效果。咱们再来说说,不说话的效果。蔡康永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很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而有时,你只需要倾听,就能实现。他说,漂亮的话像烟火,倾听像空气,没有空气,再漂亮的烟火也燃烧不起来。更何况,像我们刚才提到过的,人们在倾诉失意的时候,需要的是倾听者而不是添油加醋的人,那么我们就做一团空气,让他们尽情倾诉发泄就好。


总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他的核心,就是认真对待和别人的沟通,透过说话,把别人放在心上。不管是要打动别人、避免尴尬,还是理解彼此,都以此为出发点。有时这需要你多说那么一句,有时则需要你少说甚至不说。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而如果大家需要更多的案例、更详实的解读,可以阅读这两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自然自在L

我听过全文,不错的

快乐如风FM

这个感觉在哪听过

猜你喜欢
每天听本书

《每天读本书》系列专辑已上线,欢迎点击收听你上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读书,不知不觉成了一件「三无」的事,[信息超载事务冗杂,没有时间读书],[加班繁重身心疲...

by:麻雀读书MQ

每天听本书

原铨的《每天听本书》是一档读书心得分享节目。每期节目会选取一本有意思的书籍,分享作者的读书笔记,或者精选书中精华内容,配以动人的音乐和声效,以带领听众领略书中的...

by:原铨

每天听本书 欣桐

欢迎关注微信视频号:欣桐老师说

by:欣桐老师说

每天听本书(合集)

点燃求知激情照亮学习之路

by:汪思机

蔡康永的情商课

情商涉及心理学,蔡康永采用通俗易通的描述方式来讲解“心理、情商”,让我们一起成为充满智慧的高情商之人吧!

by:淡淡抹茶de小摩羯

蔡康永的情商课

情商是什么?在蔡康永看来,情商,是人应对一切关系的能力总和,而情商真正的意义,在于愉快地做自己。我们训练情商,不是为了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为了做情绪的主人。...

by:宓甯ZR

每天三本书

每天更新,和你一起捞出书里的干货!

by:王山水读通鉴

每天十分钟,健康永相伴

如今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经典名医医案,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健康常相伴,生活比蜜甜。

by:阿蓝针灸

每天读本书

茫茫人海中,浮躁尘世里,每天读一本经典文学,提升文学品味!世界很大,但书最大,因为书能让世界变小、让你长大。走进书里,走进内心深处,你终归会发现世界是美的,人是...

by:麻雀读书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