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牍之源002-12大灾重建揭秘

2023-01-11 18:13:5313:20 54
所属专辑:巴山蜀水|老故事
声音简介

§§§木牍之源002-12抗震重建解密

【传播四川好声音,挖掘巴蜀老故事】

欢迎收听我的喜韵坊【巴山蜀水老故事】,由喜马拉雅FM出品,有声版权壹万部之纪实文学《木牍之光》。作者:元夫。播讲:蜀道声音盒子剧社队CV倾情打造。

 请投月票、请订阅、请点评、请点击右上角转发第一时间更新哦!



   著名作家牛放先生在本书出版之际手书写道:在木牍里寻找刻写的感觉,让心进入木质,阅读历史与自然对话,妙也!



             湖广填川   青川生态未幸免


   回望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老人偶尔露出狰狞面目,惨烈而恐怖。痛心之余是无尽的惋惜。

    郝家坪墓主后代销声匿迹是因为战乱瘟疫,那么楠木是怎样消失的呢?与“湖广填四川”密切相关,这是肯定的。

    元末明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仅仅在四川,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山东地区的人口也急剧减少,因为这些地方是元末农民起义主战场。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尽快恢复占国民经济 90%的农业生产,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所以明初移民席卷全国,四川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开始了,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构成四川历史上持续一个世纪的整体移民历史浪潮。

所谓“湖广填四川”是一个大概念,除当时的湖广行省,湖南、湖北、广东,还包括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并未太多迁入青川(青溪军事移民例外),那时青川还很荒芜。青川居民大多是在第二次也就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人的。“清朝顺治十七年后,境内多以湖广、陕西后裔为多”。

     明初沿边境线设置大量卫所,卫所将士戍守,必须偕家属前往,军人和他们的家属构成军事移民的主体。青溪所城就是这样得来的。

今天,青川人大多称自己是从麻城和孝感迁人的。元末明初,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

    为了恢复四川经济,清初鼓励全国各地向四川移民,清政府从抓地方官入手。顺治十四年,颁布了《劝垦则例》,把招民垦荒的数量和各级地方官员的考核升职直接挂钩。名利双收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地方官“招民劝垦”的积极性。地方官吏尽浑身解数,使数十万农民从邻近各省人川垦耕。相关史料记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 600 多万人。而湖广一带正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治地,对于郝家坪这支楚人来说,应该是“他乡遇故知”,然而事实却并没有将这样的历史续接。

     移民大量涌人四川,使四川生态面临了极其严重的挑战。

    四川历史上历经六次大移民。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秦灭巴蜀之后到秦灭六国之后;第二次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大量迁移僚、氐部族入蜀,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羌人占据阴平郡,郡城人退居白水关;第三次大移民开始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 ),金兵大举南下,攻破开封,战乱延续到南宋建炎年间,陕、豫、甘等地区难民纷纷迁人四川避难;第四次大移民是元末明初,是首次“湖广填四川”;第五次移民是在清初,这是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第六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迁移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东部人口也随之内迁。

    移民的大量涌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多姿多彩的文化,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人口素质提高,这是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移民垦地、人口繁衍基数增加,带给蜀地的生态威胁也与日俱增。

    唐代以前,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广大山地森林茂密,涵养水源功能强大,虽有秦汉开发,但因人口总量少,影响不大。从南北朝以来,中国人口流向的总趋势是:为避战乱不断从北方流向南方,为获得土地资源又一步一步地从长江下游地区向中上游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徙。

     青川地处长江上游,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相对较多,因此也被移民作为最后的落脚点。随着移民的不断涌人,生态系统的破坏从平原一步步向盆周丘陵、山地挺进,呈梯田化趋势。这种垦殖直接阻止了植被的自然恢复,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由此被打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毁林开垦、采薪煮盐、建城筑屋、皇木采办等长期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大量砍伐,土地垦松,积沙成洲,围水占地,造成洪荒连连;土地贫瘠,甚至变成石骨山。

    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寄居的基本要素,土之不在,人将焉附?

所以,不雨就旱,一雨成灾。这些自然灾害在晚清、民国直至今天频频发生。而青川县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更是密集。从晚清始,青川境旱、涝、雹灾、地震高密度发生。《青川县志》仅罗列这些大的灾难,用去整整6页,读来让人感觉青川历史就是一部自然灾害史。翻开《乔庄镇志》发现,在新中国 60 多年的历史上,乔庄因天旱人工降雨缓解旱情的记录就达 10 次之多。

    善于武力征服的元朝统治者,不认真研习并鄙视汉文化,歧视汉人,历时 98 年灭亡;清政府吸取元的教训,认真研习中原文化,文武并重,甚至重用汉官,也曾创造“康乾盛世”之奇迹。但是,他们仍没有学到汉文化的精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思想,只注重人口调配发展生产,却忽略了生态平衡系统的维持。频频天灾对统治根基肯定屡有影响。

    唐代青川境内“户不盈三千”。随着时间推移,先民不断迁徙,宋朝开始连连战乱,“官吏逃避,庶民外流就食而几成空地”。至民国 31年,即 1942年复置青川县时有5万多人,1948 年核实颁发身份证时为6万多人,7年增加1万多人。至解放后 1958 年,人口为 13 万多人。向来“其水清美”的江河也曾一度浊浪滔滔,植被严重破坏。自清末开始,大旱、洪涝、地震灾害常有发生。

     楠木这一树种虽然珍贵,但在当时条件下,也难逃被大量砍伐的厄运。更主要的是,这一珍贵树种是皇家采办的规定树种。北京故宫皇宫正殿外的说明碑上标明“采自青川”就是明证。

      解放后,青川为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如三线建设,铁路建设,大量砍伐木材;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树木被砍伐作为薪柴煮饭、取暖、建房;搞大食堂、大炼钢铁;毁林开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建新房也大量砍伐树木。

     20 世纪 60 年代,全国林木普查,青川这片古老的龙门山脉上只有200 多株珍奇古树,除唐家河保护区内有 10 株珙桐外,大多为松柏。幅员3216平方公里的古老土地上,本是珍贵楠木、银杏的故乡,却仅存7株银杏,1株楠木。

    这株具有三百年树龄、30 米高、胸围 3.5 米的楠木树孑然凄立于茶坝乡的关地山。悲哉!

     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在长江下游如脱缰野马泛滥成灾,引起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关注,国家层面开始将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出台具体措施。地处长江上游的青川积极响应,1999 年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居广元市之首,之后历年递增,青川植被得以获得喘息的机会,自然修复,生态系统方成为今天的模样。



本书作者简介:

    笔名元夫、本名熊芙蓉,曾作教师,现为广元日报社记者、编辑。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前21小时抵达青川,在青川遭遇特大地震,逃出房间后即开始采访,十三日回到广元,当即在广元新闻网发出第一篇青川灾情报道,之后大部分时间泡在青川,因而有了这部《木牍之光》。



记住灾害历史,敬畏自然生命。

   喜马拉雅FM【巴山蜀水老故事】本辑播讲完毕,感谢您的收听,有声作品陆续上架。如果您对蜀道文化感兴趣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文字;如果您喜欢巴蜀文化,可以在喜马拉雅官网搜索《通往天堂的路》、《少年武则天》、《唯美四川螺髻山》、《朝天关风云》、《花蕊夫人》;《村里的故事》、《趟过记忆》、《青青之川》、《蜀道天下》、《武曌千秋》、《木牍之光》、《东河口绝恋》等。

请投月票、请订阅、请点评,点击右上角转发第一时间更新哦!

欢迎著作者与蜀道声音盒子剧社合作有声书数字音频,详询微信ZMXD要法要法(您懂的)、敬请期待。

亲爱的小耳朵下辑更精彩,我在蜀道等您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花月尺牍

作者:徐枕亚东邻宋玉,不窥园者经年矣。春色恼人,欲眠不得,而洋场十里,尽是尘嚣,选胜探幽,何处得少佳趣。行行且止,步入公园,门前车马纷驰,不过成一哄之市而已。...

by:善意流传

尺牍之间

古汉语中,许多美妙的形容都与书信有关。信里有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信里有...

by:开卷有声

悦牍轩·新领域专辑

这是与北京“悦牍轩·新领域”合作的创作专辑,原创的小哲理、大智慧。不定期更新,均由本人播讲,欢迎收听

by:梦相如

許葭村 |《秋水軒尺牘》

《秋水軒尺牘》一書為山陰許葭村先生所著,文辭生動雅麗,曲盡情理,堪稱尺牘中之模範,為久已膾炙人口之書。宋晶如註譯

by:沐石前盟

快乐之源

作者:嘎玛仁波切

by:安心DS

丰裕之源

要挣钱和存钱,你要遵循两种金钱法则,用灵性来吸引金钱,金钱会给你带来更高的利益。

by:故城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