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 第23讲 六腑:胆,胃(二)

2023-02-04 21:33:2924:16 79
声音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第23讲 六腑:胆,胃(2)

二、胃

我们上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胃气的两个含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介绍这两个含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再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医的医床医生,不论治疗什么疾病,处方遣药要真正做到辨证精确,方药与辨证完全相符,管是如此,还要记住,给的药,施治的时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过剂,过剂就容易损伤胃气,所以临床医生,中医学强调在临床施治的时候,不论是补虚还是泻实,时时刻刻注意勿伤胃气,注意保护胃气,保謢胃气的手段,不仅仅是吃健脾益气的药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处方遣药,不要损伤了胃的阴阳平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这里谈到胃气的含义,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胃的生理特性

我们讲第二个,胃的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体现了六腑的特性,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一、保持通畅下降的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协调脾胃气机,讲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经提到,就胃的气机升降的主要趋势而言,它应该以下降为主,至于要表述它,大家注意,如果仅仅说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把它绝对化,把这个降字理解为非常绝对的,这就错误了,任何一个脏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就气机运动来说,仅仅是它们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已,这才叫做朴素的辨证法,否则强调胃宜降则和,就是胃只降不升,这就是西方的分析化验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得再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绝对化,大家注意在这里面,讲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学,大家注意,不是个贬抑词,它渊源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论,它讲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用机械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它所建立的那套逻辑体系,就是传统的形式逻辑,把它这个逻辑思维,把它这样一个逻辑学思想称之为形而上学,有兴趣的同学,请大家读一读,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形而上学》,理解什么叫形而上学,在这里讲,胃宜降则和的时候,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大家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言,既是办证的,又是统一的,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胃宜降则和。

从胃本身气机升降而言,它要保持六腑特性通畅下降,这是从整体上,腑和脏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强调脏腑的特性。

更重要的是胃宜降则和,是与脾宜升则健相比较而言的,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回答了,脾气机升降的主要倾向,它的机制。在实践上,胃气不降,这个特性失常,就意味着胃的生理功能,即受纳腐熟功能异常,所以它的病理改变,所有的症状都有一个,用阴阳属性来考察、用升降来考察,都有一个向上的动态,比如说恶心、嗳气、呕吐,这些症状都有向上的趋势,那么通过这个趋势,胃所表现这样一个症状的趋势,判定它失去了宜降则和,这样一种正常的生理特性,我们才判定它有病。二、在实践上,它的意义,胃宜降则和,治疗胃,调整胃气,调整胃阴阳平衡的药,按照药性的升降浮沉,多使用沉降的药物,它与脾相比较而言,脾宜升则健,多用升发药物,而胃与脾相比较而言,它多用沉降药物,从另一个角度说,叫脾升胃降构成一对矛盾,脾不升,胃也不降,胃不降,脾也不升。

喜润恶燥,胃喜润恶燥是与脾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关于这个脾胃的喜恶、湿和燥,将来同学们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要进一步去学习运气学说,这里面给大家提出一个学说,叫运气学说,运气学说里面有个标本中气的理论,在这里不给大家讲什么叫标本中气,留待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我们这里的课里的任务只要求大家知道,脾的特性,至于这个胃喜润恶燥和脾喜燥恶湿,它的理论的渊源,留待后面,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我们这里旨在强调,它是与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在讲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的时候,也反复强调喜燥恶湿,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既不态太燥,也不能太湿,保持太阴湿土的本性,与此相反,胃喜润恶燥,润是指水之润,燥是指干燥的燥,这里喜润恶燥,仍然是既不能太润,也不能太燥,在讲脾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的时候讲到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阳要和阴对啊,那润就是阴,它俩得调整平衡,从阴阳学说上来说,维持胃的阴阳平衡,阳土必须阴以制之,就这个意义讲,叫喜润恶燥,这样一个特性,旨在说明胃的受纳腐熟生理功能,不仅仅在于胃阳的蒸化,胃阳的作用,也必须有胃阴的濡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胃的本身的、气化的阴阳的平衡,这样一个理论,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强调它喜润恶燥的特性,我们在讲胃气的时候,要求临床医生,注意保护胃气,勿伤胃气,从这里通过讲授喜润恶燥这样一个特性,尤其突出强调勿伤胃阴,胃的病理病变,以阳的病变为多,阴的病变为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基于这样的认识,注重调整胃的阳气,前面讲到中病即止,恰到好处,稍有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损伤胃的阴液,损伤胃阴,在这里面通过这个特性,进一步强调,注意保护胃阴,尽管是有火热的实邪,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方剂的时候,会讲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苦寒泻下,尽管如此,一定要注意保护胃阴,这就是胃生理特性,第二个特性,它的实践意义。

大家学习胃的时候,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时候,一定密切联系我们前面讲的五脏的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就气血生化之源这个理论而言,在讲脾的时候,因为它没有讲到胃,所以在课堂上,必然是重在讲脾,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尽管脾胃并列了,但是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这个角度,重在强调脾的功能,脾的作用,那么到现在为止,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都讲完了。到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论证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那就不是笼统的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生理作用里,脾通过什么机制来执行,胃通过什么机制来执行,这要分清楚,为什么要分清楚?在实践上,脾的病变,胃的病变,不是一致的,这是一,脾和胃的属性不同,二,三、虽然可以两者同时调整,但是调整的重点是不同的,回答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统一起来,回答一个问题,虽然笼统地讲,调理脾胃,那么要分清脾和胃孰轻孰重,这就是讲到这里,我们讲理论,讲到胃的时候,从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联系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完整地表述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小肠

小肠的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第一个功能叫受盛化物,受盛就是接受容纳,化物就是消化作用,就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作用,首先我们讲小肠受盛化物的过程,生理过程,小肠接受了胃通过腐熟作用,将水谷化生为食糜,在胃进行初步消化的基础之上,下送至小肠,那么胃如何下送至小肠,前面讲胃宜通降,在胃的气机通畅下降的状态下,下送至小肠,靠小肠的气化作用,具体的表现形态,我们分为受盛和化物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受盛,一、它必须接受,而且容纳,由胃所送来的食糜,在小肠存留一段时间,这个纳不仅仅是装,是个动态的概念,还有个时间概念,有时、有空,时空,空间,它要作为一个容器,容纳食糜,时间,必须保留一段时间,目的在于化物,化物,就是将食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用我们现伐的语言表述,就是消化,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提出问题来,李老师,你前面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时候讲,说由口摄取来的水谷进入到胃,通过胃的受纳腐熟,进行初步消化,依赖胃阳、脾阳的温煦,特别是强调通过脾阳的温煦,也就是说,通过脾阳的温煦,发挥脾消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讲到这里,讲小肠受盛和化物,那么小肠的化物,是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前面又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它们是个什么关系呢?在中医脏象理论里面讲,小肠这个化物的作用,归属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下,在这里进一步强调,大家在学习脾的时候,因为没有学到小肠,后面没有学到,没有提出来,实际脾的功能,囊括了现代生理学全部的消化功能,它与现代生理学不同,所以中医学对小肠的病变,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无非是消化吸收功能异常,比如腹泻,中医治疗腹泻,不是治小肠,责之于脾,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医理论所决定的,在这里面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的脏象学理论,强调脏腑虽有形态学基础,可是中医学建立脏象的理论,建立脏腑的概念,并非仅仅是按照形态学,来推理出来它的功能,而重在考察脏腑外在的生命表征、生命现象,从生命表征入手,以象定脏,确定脏腑的生理功能,如果从解剖学来说,那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已经认识到:一、科学事实,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都在论述,小肠在受盛化物,强调小肠化物,管消化,这是事实,可是根据这个科学事实,建立理论的时候,没有走向现代生理学,而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把小肠化物的功能,归属于脾之下,由脾来统率它,这样一个理论,去指导临床实践,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内科学》的时候,学习泄泻这一章,这个病,全部讲消化吸收障碍,以这个典型病为准、为例,那里头没有提出来,在证候里,就是在整个泄泻的病理全部过程中,证候的表现,没有一个遘小肠阴阳气血失调什么证、寒热虚实,集中表现为脾,以脾为中心,还可以涉及到肾,还可以涉及到肝,这个我们在前面讲五脏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已经连系到了,从脏腑之间的关系,那么集中围绕这三脏,重点在脾,为什么呢?就是中医的理论,这就是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和以东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医生理学,脏象生理。

泌别清浊,泌叫分泌,别叫分别,清是水谷精微,浊是饮食物的糟粕,定义小肠泌别清浊,可以这样来表述,是指小肠在胃初步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分清别浊的功能,分清是指经过小肠的消化,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脾,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到达全身,请同学们注意,说小肠通过它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分清就是通过消化以后,吸收其有用的物质,水谷精微,这个水谷精微送哪里去了呢?水谷精微由小肠到达脾,由脾,通过脾的升清散精,换句话说,就是转输作用送到全身,讲到这里,如果同学们要从解剖学问我说,李老师,小肠和脾怎么连系到一起的?如果单从形态学解释,是无法解释通的,尽重历代文献也有作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查无实据,从形态学无法查出,这就叫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推理的话,那也体现了这个逻辑的跳跃性,同学们就记住,前面前提已经说了,小肠的功能棣属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下,在这个前提下来考虑,这个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散精功能,转运到全身,为全身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那么受盛,还有化物呢?前面讲受盛化物,在这个基础上,在化物的基础上要分清、要别浊,别浊就是把经过小肠,将有用的物质水谷精微吸收之后,通过脾转输给全身的同时,又将饮食当中的无用的部分,称之为糟粕,换句话说,叫做代谢产物,分离出来,我们规定它为浊,大家注意,这个清和浊,和我们昨天讲肾主水液代谢,那个清和浊,同样一个语言符号,表达的内涵不一样,在这里这个条件下,注意,在讲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这个清浊是指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将其有用的部分取名为精微,规定它是清,无用的部分就是代谢产物,就是糟粕,规定它为浊,大家注意,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这里不存在逻辑上混乱,强调的是讲述小肠分清别浊,这样的条件下,就饮食物代谢以后,有用无用,就这个条件下,定义清和浊,浊,饮食物的糟粕,大家注意,糟粕实际是代谢产物的泛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有固体形状的代谢产物,那么这里面有稀薄的,我们说糟粕,当作固体形状的,实际上,糟粕应该是包括有固体形状的,也有无固体形状的,也就是说,既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固体的,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比较好学的,经过小肠将糟粕下送到大肠,通过大肠的气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是最好理解的,最难理解的,由这个废液,就是液体这部分,小肠别浊的浊里面的液体部分的代谢,通过这一个机制,中医导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是最难学的,废液就是水液,无用的水液,到哪儿去了呢?是由小肠经过肾脏到达膀胱,由肾的气化,调节膀胱的气化,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说小肠的别浊功能,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最终的产物以尿液的形式表现出来,抽掉中间这个过程,那就是小肠的功能和尿液有关,小肠的功能和大便有关,形成大便,中间环节需要大肠的气化,形成小便,中间的环节,需要肾和膀胱的气化,抽掉中间环节,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既和小便有关,又和大便有关,前面举个例子,讲脾和小肠的关系,举个泄泻这个病,腹泻,泄泻这个病,不仅,大家将来学习内科的时候,可以从理论上到实践深刻体会到,那么从日常生活,大家也可以有这个体会,在暑天,如果大家喝冷饮、吃水果吃得过多,会出现,用西医话说是急性肠炎,急性肠炎的特点,大便水样便,那么大便排出了大量的水,水样便,同时会出现什么?尿就减少了,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体验的,水样便一天排十次、二十次,脱水了,尿还是非常多,没有这样的,将来同学们进行生产实习,到急诊室实习,到暑假看肠道性疾病,注意观察急性胃肠炎患者,小便和大便的关系,用中医就解释得了了,咱们现在学中医啊,就从小肠化物这个作用,分清别浊的功能,它分别和大便和小便相关,就解释得了,根据小肠化物以后,经过分清别浊,这个浊,将水液送到膀胱,渗到膀胱,形成尿液,这样一个过程和尿和便联系起来,这样一个生理机制得出来一个结论,一、叫小肠主液,那就是指小肠参与水液代谢,我们前面讲,脾主运化水湿,就把小肠主液,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把小肠主液这个功能,掩盖在脾主运化水液这个下面,如果具体说来,那小肠主液,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尿液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手段,由此又得出一个重要的原理,也就是治疗学原理,叫做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就是说大便,实是指对于大便稀来说的,实由稀,水样便,由溏便变成有形状的大便,实是这样说的,那就是说,这句话理解为,大便异常是指泄泻而来的,要实,使它恢复到正常,可以采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急性胃肠炎,第一道工序就是利尿,中医治疗泄泻,李中梓有九法,第一个方法,淡渗利尿,这个道理就是基于此,如果要论为什么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论一论呢?从理论上论证一下,从实践上论证一下,那就得从小肠分清别浊入手,分清别浊最难论述的,就是这个废液经过肾和膀胱形成尿液,在形态学上,刚才讲了小肠和膀胱、肾,是找不着的,所以在《灵枢经》,在历代经络学家,在经络的时候,在经络学里面,它力求从理论上解释,也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在肚脐下面有一个水分穴,就是想,这个水怎么到达膀胱去的,叫做,从水分穴来讲叫做飞渡膀胱,经络学用飞渡膀胱这四个字,代替了我刚才讲的,经过肾、膀胱形成尿液,同学知道这个概念,将来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讲水分穴的功能和作用的时候,老师会提到,在这里不去追究,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是小肠别浊以后,它的液体,废液哪儿去了,最终形成尿液,怎样形成的?是通过肾和膀胱的作用形成的,这个和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论证的结果,理论其实是一致的,我们前面讲,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的作用,我们从脏象学这个角度讲的,讲它的机制,没有从经络学、经穴学角度来讲,所以我们这里不用那个,刚才讲的那个飞渡膀胱,是经络学说一说,将来同学们在经络学的时候再去进一步研究。

讲小肠的生理特性小肠的生理特性就是升清降浊,分别清浊就是升清降浊,六腑要以通降为顺,这又讲到小肠要升清、要降浊,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六腑和五脏相比较而言,从总体上来说,六腑的气化过程,气机要求是保持一个通降的状态,这是强调六腑在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时候,它的气机运动的主要倾向,从整体上以降为顺,但就每一个腑,它本身也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讲小肠的分清别浊,清和浊相比较而言,应该清升浊降,就这个意义讲,小肠的特性要升清,将水谷精微,通过它气机的升,运送到脾,由脾布散到全身,如果从总体前提,小肠是六腑,六腑宜通降的话,那么小肠这个升,就应该是降中的升,这在逻辑上就可以说得清楚了,那么我们现在记住它升,就可以了,这里的升,是在六腑总体保持通降的状态下,强调讲清必须升,这个和我们前面讲脾主升清,是相一致的,升什么呢?升水谷精微,我们刚才讲,说小肠的功能,棣属于脾胃之下,换言之,小肠的升清,实际棣属于脾的升清范畴,那么小肠之降,降什么呢?降代谢产物,糟粕,糟粕当中有有形的,固体的,也有液体的,那么代谢产物,按照六腑的生理特性的要求,必须保持通降状态,使它才不断能传递出去。

四、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

下面讲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有两个功能:

传化糟粕,所谓传化糟粕,是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形成的食物残渣,经过大肠的气化作用,吸收其中有用的水分,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就叫做大肠传导糟粕的作用,由于它这样一个生理作用,要不断地将糟粕向下传导,因此,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六腑以通为用,它气机宜通宜降,在大肠的气机表现得最为突出,在传导糟粕的功能,表现最为突出。

它第二个功能主津液,换句话说,就是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把它这个功能,叫做大肠主津,那怎样理解大肠主津呢?就是指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之后,对食物残渣或废液在小肠里的阶段,无用的水液送入大肠,经大肠的气化作用,再气化为有用的和无用的,那有用的部分水液就是津液,可以被机体再利用,通过三焦进入全身,实际大肠主津,棣属于脾运化水液作用之下,通过脾的功能到达全身,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也就是说大肠具有再吸收水分,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把这样一个功态,称之为大肠主津,到此,我们讲了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肺、脾、肾为主,又连系到肝、胃、小肠、大肠,前面又提到过膀胱和三焦,那就是说虽然以肺、脾、肾为主,却是多个脏腑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调节的结果,完成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大肠主津这样一个原理,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大肠参与调节水液代谢的机制,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大肠只有保持足够的津液,它才能够完成传导的功能,这样一个功能,一旦失调,这个大肠主津的功能失调,一多就会出现泻,少,就会出现泌,大肠的病变,表现在大便上,不是稀就是干,水分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表现具体形态,是稀便还是秘结的干便,这就是大肠病变,表现为大便最基本的改变,休息一会儿,这一节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0基础中项知识精讲

针对各科考试我们配有专门的专项课来应对!中项精讲课手把手带小白过软考中项!资深培训讲师,详细讲解如何备考中项,结合实际案例,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还帮助大家整理软...

by:软考老王

中医学基础讲稿

为了把老一辈从事中医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我们收集了程教授的手稿并加以整理,也希望能与同道共享前辈的成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by:迩冬风瑟

精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人学习中医,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我们平时在各种中医文章里看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各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的内容涵盖的超级多,...

by:职业营养师曹丽娜

潘毅讲中医基础理论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大千老师何许人也,此乃燕赵人士,任侠快意,行走于江湖之上,慷慨于巷闾之中,意豁如也,解难于黎民之倒悬,救济于苍生之累卵。身高丈八,面似银盆,龟背而鹤膝,常啸于林...

by:得明公开课

讲给小白听的中医基础

学医只以疗效论短长,花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会,少受罪,可以早点好起来。

by:屯蒙学舍

李德新讲中医基础理论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

中医基础理论精讲课

本课程适用于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基础知识不牢,掌握不到重点的中医类考生,不适于中医临床。

by:听友9698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