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 第24讲 六腑:膀胱,三焦

2023-02-04 21:45:4523:26 80
声音简介

第24讲 六腑: 膀胱,三焦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腑,讲了胆、胃、小肠、大肠,而最难学习的是胆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同学们理解它,是从实践入手,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再进一步的理解它,把它的定义记住,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就可以了,再一个难点,就是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由此得出来两个重要的命题,重要的原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五、膀胱

我们接着往下讲膀胱。

(一)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存尿液:所谓膀胱贮存尿液,是指人体内的最终水液代谢产物,由肾的气化作用,送至膀胱,在肾气化作用的调节下,维持膀胱正常气化的作用,形成尿液,贮存于膀胱之中,通过膀胱气化作用,控制膀胱的开合,维持尿液的排泄和贮存,在这里,贮存尿液,强调的是它的贮存作用,强调的合,这里面理解膀胱贮存尿液的作用,一定牢牢记住,它是在肾气化作用的控制下来完成的,这也体现了以脏率腑,因此,膀胱贮存尿液的功能异常,中医治疗它,不是治膀胱,而是从肾入手,治肾。

排泄尿液

前面我们讲了,在肾的气化作用的调节下、控制下,使膀胱的气化作用维持正常状态,表现为膀胱的开合,处于和谐状态,开,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开为阳,合为阴,膀胱的气化作用表现的形式为,开和合维持在正常的阴阳和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贮存尿液的作用,贮存尿液的功能,着重表现为膀胱气化的合,虽然是开合的统一,和谐状态,重在强调它的合,排泄尿液的作用,重在强调它开,开则尿液排出体外,排出尿液,那膀胱的功能,通过开合这个机制,膀胱开合的机制,来完成尿液的贮存和排泄,来实现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这样一个作用,我们前面讲,肾脏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这是从五脏当中,肾主水液这个角度说的,强调的,如果具体的机制,是肾通过膀胱,通过尿液的排泄和贮存,通过膀胱的开合,来调节人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因为肾是脏,膀胱是腑,膀胱的气化取决于肾的气化作用,在这个意义才强调,肾为调节水液代谢的根本,我们在讲膀胱贮存排泄尿液,讲膀胱的开合,实际上控制人体内外水液平衡的闸门是在膀胱,不是在肾,但是中医学理论强调五脏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肾为主水之脏,在调节水液代谢当中的特殊作用,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各种机制。

(二)膀胱的生理特性

就是开合这两个字,它的气机必须保持开与合处于和谐状态,膀胱属六腑,从总体上它应该通畅下降,它应该不断的排泄尿液,但是就每一个腑来说,也必须是升和降、出和入的统一,在讲膀胱贮存、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的时候,那么这个生理功能,只有膀胱的开和合,就是它的气机出和入,如何理解出和入,它的气机运动的形式,出和入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才能够实现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强调开和合处于和谐状态,无论是开和合,过与不及,都是表现为膀胱气化功能异常的改变。

六、三焦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下面我们讲三焦,请同学们注意,三焦这个概念,也是中医理论在学术发展过程中,讨论最热烈,从形态到功能,至今还在深入讨论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上一节课讲到命门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叫“考古问今论命门”,在这里面,三焦也是“考古问今论三焦”,至今见仁见智,在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当中,我们这里讲述的三焦,着重脏象学说,着重讲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从三焦的功能入手来定义三焦,讲述三焦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不是将三焦的全部内容,将古人讨论的内容,全部纳入其中,注意,只从三焦的生理功能入手,来探讨、讲述它的内容,来探讨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 第一、我们在这里定义什么叫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六腑之一,二、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称三焦为最大的腑,就是说,它在五脏六腑之中,就大小而言,说它最大,它分布在胸、腹腔,一、三焦为最大的腑。

● 二、三焦就脏腑阴阳表里相配而言,三焦在五脏当中找不到,或者说没有匹配的对象,阴阳,一阴一阳,表里相合匹配的对象,就这个意义讲,在六腑当中,三焦是个孤儿,中医学称之为三焦为孤腑,这是第二点。

● 第三点,我们强调讲述三焦的生理功能,那么首先要明确上焦、中焦、下焦,到底和哪些脏腑相应呢?在中医理论当中,常常把它叫做部位三焦,第三点同学们心须掌握的,上焦在什么地方?下焦在什么地方?中焦在什么地方?各自包括了哪些脏腑?

一、上焦,就部位而言,指横膈以上,包括的脏腑,主要是心和肺。二、中焦,它的部位在膈下脐上,主要包括的脏腑,脾、胃、肝、胆。下焦,脐以下部位,通称为下焦,它主要包括的脏腑为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等等,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关于三焦部位划分的一种方法,大家注意,是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学术界共识的一个三焦部位划分方法,要求同学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这个三焦的部位划分,这里面请大家特别注意一点,我在讲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讲到脾胃的时候,脾升胃降的时候,曾经讲到五脏系统气机升降的规律,讲过一句话,说“上焦心肺,在上者宜降,下焦肝肾,在下者宜升,中焦脾胃,能升能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这是五脏系统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那为什么在这里讲述部位三焦的时候,又把肝列入中焦呢?而没有说它棣属于下焦呢?在这里面讲三焦的部位划分,是从它的部位而言的,不是从气机的运行规律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指解剖的大致位置而言的,而讲肝在下焦,位下焦,大家注意,关于三焦的划分,另外一说,把肝列入下焦里面去,不列入中焦,这样的划分,它的立足点,就是划分的依据是从气化作用,从气机的运行过程,从气化这个角度来划分的,不是从部位这个角度来划分的,注意,在划分的条件,不同的条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结果,但是注意,划分不能同时两个条件一起用,必须每次条件是唯一的,从气化这个角度划分,肝在下,从形态部位这个角度划分,肝在中焦,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一、前面曾经讲过一句话,“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学》,学习《温病学》,讲三焦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三焦,相对应的是肝肾,那里也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讲的,作为经络,也是从经络学这个角度来讲的,肝脏的位置,肝脏的部位,这一点只要求同学们作一个了解,重点掌握三焦,我们这个教材里面,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所讲的,部位三焦划分的标准,依据就可以了,那么三焦都有哪些生理功能呢?

通行元气:讲到此,元气这个概念,出现了多次,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换句话说,在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学术界已经共识,元气又称原气,那个又称的原,是原来的原,注意,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元气和原气是统称,而且把原气置于元气的后面,我们前面在讲肺主一身之气的时候,大致讲出了人体之气包括哪些内容,人体之气,我们在前面提到,统统称之为、高度摡括为真气,那么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说先天之气源于肾,我们称之为元气,后天之气,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由宗气再进一步分化,划分,分为营气和卫气,我们在这里说,三焦具有通行元气的作用,一、我们前面讲了,三焦是水液代谢的通道,讲了三焦的功能之一,后面我们讲它通行水液,已经提到了,讲水液代谢的时候,通过三焦,肺、脾、肾为主的三个脏器,完成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除通行水液之外,它还通行元气,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正如我们前面讲的,元气是由肾所产生的,所以叫元气根源于肾,但这个,人到出生以后,这个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气,还要靠后天之气,就是五脏六腑之气,不断的培育,这样才能成为人体生命的根本,这是一,所以元气根源于肾,那么为什么说是通过三焦到达全身的呢?我们刚才上面讲了,三焦囊括了五脏六腑,我们讲三焦的部位,三焦实际上就是人体五脏系统的概称,这个元气从肾产生以后,必须到达全身,它参与了人体之气的生成,那么人体之气要循环往复,不断的运动,到达全身,为五脏系统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三焦囊括了五脏系统,那么元气要到达五脏系统,就通行的通道而言,路径而言,把三焦作为它的路径,就这个意义讲,元气是通过三焦这个途径,到达五脏六腑系统,维持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就这个意义讲,它能够通行元气,至于说这个理论的渊源,源于《难经》,将来在讲“气血津液”这章,讲元气的生成功能和分布的时候,再进一步去讲授,三焦是通行元气的通道,在这里面只要求同学们记住,一、元气根源于肾,为什么?我们在讲肺主气的时候,已经第一次提到,将来在讲气血津液的时候,再进一步来讲,第二,这个元气到达全身,怎么走的呢?它运行的通道是三焦,因此说三焦具有通行元气的作用,正因为它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提出一个概念,不叫通行元气,我们用现代语言讲叫通行元气,叫主持诸气,这个诸气是人体之气,因为它通行元气,元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元气不仅仅根源于肾,它要赖后天五脏六腑之气的濡养,那么这个元气在本质上,在人体内通行的元气,既包括先天之气,也包括后天之气,统称为人体之气,用主持诸气,那就是诸气,就是所有的气,由此推出一个主持诸气的概念,这是第一。第二、又提出来,正因为它能够通行元气、主持诸气,气运动起来称为气化,发生各种变化叫做气化,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升降出入,它能够通行元气,主持诸气,意味着不仅参与了诸气的生成,气一旦生成起来,那还要运动,叫气机,还要变化,叫气化,就这个意义讲,又导出一个结论,叫做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所以通过三焦,通行元气这样一个作用,古人从中医理论,又推理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推出重要的命题,或者叫做理论,主持诸气,主司全身气机、气化。

疏通水道:通行水道,所谓通行水道、疏通水道,一是指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把水液运行的通道,中医称之为水道,又将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大家注意,讲肾的气化,特指肾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讲膀胱气化,特指膀胱控制尿液的贮存和排泄,换句话说,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这里,在疏通水道这个条件下,讲三焦气化,又特指三焦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注意,三焦气化,将来同学们再进一步来学习的时候,三焦气化应该说包括全身的气化作用,也就是说,包括气化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才对,但是从古到今,历代文献阐述中医理论的时候,使用三焦气化这个概念,重在取其调节水液代谢的义项,这也提示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科学术语,中医对概念的定义,中医学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多义的,那么正确的把握,这个义项是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呢?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医学概念的定义,尽管它是多义项的,但是用现代逻辑来理解,就不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怎么说怎么有理,这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学的概念和定义的时候,特别注意的一点,那么三焦是怎样来完成,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疏通水道的作用呢?在这里表述三焦疏通,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没用调节水液代谢这样一个表述方法,来把它特征表现出来,着重用疏通这两个字,来表现三焦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一、是指三焦通过它的气化作用,使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正常,那就是说气的运行正常,要保持气畅行无阻,通行无阻,体现着通的,只有畅行无阻,通,水液才能在机体内生成、输布、排泄,才能够正常的进行循行,才能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这里面强调三焦气化,它的功能,体现一个通,这个通,具体体现在以肺、脾、肾为代表的五脏系统,调节水液代谢的所有的脏腑的气机,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换言之,就是以肺、脾、肾为主的脏腑,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三焦气化的作用,我们着重讲中医脏象学说,是从脏腑的功能角度来阐述、来定义脏腑的功能、脏腑的特性,大家理解三焦疏通水道的机制,一、它自身保持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这才能够行使水道的作用。二、具体的环节,是通过脏腑实现的,通过哪些脏腑实现的?就是凡是参加水液调节的脏腑,都介于其中,这是三焦气化的概念,如果我把这个概念,这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把它具体化,使这个功能具体机制,那包括了肺、脾、肾、肝、胃、小肠、大肠、膀胱都包括在内,它们各自行使作用,但是这条通道,是通过三焦来实行的。

(二)三焦的生理特性

3. 在三焦里面,除了讲述了它的部位的划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之外,还需要掌握的就是三焦的生理特性。

上焦:

上焦如雾,所谓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胃气、敷布精微的作用,第一、大家要记住它的定义,什么叫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怎样理解上焦具有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呢?上焦就部位来说,包括心、肺,上焦接受由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过心肺的作用,变化而赤,形成为气血,最后到达全身发挥营养作用,由上向下,进行敷布,古人将由心肺所转输、所敷布的水谷精微,形容为像雾一样的,慢慢的滋润全身脏腑,非常形象地说,上焦把水谷精微向下敷布的时候,不是倾盆大雨,而像雾一样,慢慢的滋润灌溉,也就是说上焦如雾这个特性,体现了宣发卫气,敷布精微,这样的一个功能。

上焦主纳,又有一个原理,叫上焦主纳,我们刚才讲的,从特性这个角度,说明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特点、生理功能,把它的特征表达出来,叫上焦如雾,那么上焦的任务是心肺接受中焦所转输来的水谷精微,把它接受的作用称之为纳,所以又称上焦主纳,这个意义叫上焦主纳。

在字幕上打出两个字,源于《温病学》,《温病条辨》叫做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根据这个雾来的,说治焦的病变,要使用轻清上浮的药物,升清降浊、升降出入要选择升,具有升的作用,轻清的药物,将来大家学习中药的时候讲药性,讲轻清重浊,沉降升浮,要选择升浮的药物,和那个雾相对,那个雾慢慢的居于上,要慢慢的滋润,不能倾盆大雨,至于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通过具体的方剂,如何体现出来,那么将来同学们在学温病学的时候,这是治疗上焦病变一个著名的原理,在这里,仅仅知道这个概念就可以了。

中焦:

中焦的特征,叫中焦如沤,定义,什么叫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我们在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的时候,已经讲述了,脾胃在化生水谷精微当中的各自的作用机制,把他们的功能概括起来,无非是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古人形容它的特征,用一个字叫沤,我们做饭,需要将米加上水,加上热,在一个锅里把它煮好,把这个过程就称为“沤”,酒要发酵也是“沤”,无非是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这个过程,用“沤”这个字把它表现出来,选这个汉字“沤”来体现它的特征。

在“沤”的过程,它一定要把水谷转化为精微,那么将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重要的机制在于化,就这个意义讲,所有的水谷精是经过消化而来的,然后才能吸收,没有化,就没有水谷精微,就这个意义讲,把脾和胃的功能统一到一起,中焦的重要作用在于化,因此中医理论又得出一个结论,形象的表达中焦的特征,叫“中焦主化”,无非强调和上焦相比较而言,它在于化生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提供物质基础,我们在讲脾和胃,两者讲完以后,提出来脾胃就中医脏象学而言,是指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概称,再把它抽象出来,脾胃在中焦,用一个化字体现全身消化吸收功能,这是从三焦这个角度来说的。

后面字幕上还打出个“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怎样来理解中焦如衡,衡,度量衡,大家看到的秤,老式的平衡的,中焦如衡,这个衡是指度量衡那个衡,对秤来说的,叫“非平不安”,大家注意,中焦强调那个平,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指的中焦脾胃,就升降来说,阴阳来说,特别是从升降来理解,脾的升、胃的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是脾与胃、升与降处于升降和合状态,即平的状态,它标志着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它的生理特性,表现为正常状态,那么要想治疗脾,调理中焦的病变,最终的目的要调节升与降,阴与阳的和合平衡,那就告诉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正确的处理脾胃升和降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平的作用,也就是说,一言以蔽之,最终调理脾胃病变,只有达到脾与胃、阴与阳、升与降,和谐状态,才意味着重新建立起来脾胃的生理功能,这一个平,将来我们在讲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再进一步再讲它,这个从中焦脾胃的升降出入,阴阳这个角度,来理解它,调整它们的平衡,治脾要联系到胃,治胃要联系到脾,治疗中焦,正确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下焦:

“下焦如渎”,渎是水道,排泄的意思,定义:下焦如渎是指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主泌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的任务,一、排泄废液,二、排泄粪便,最终,或者是通过膀胱,或者是通过大肠,形成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就这个意义说“下焦如渎”。

“下焦主出”,说“上焦主纳”,接受水谷精微,那么“中焦主化”,是指将水谷化生为精微,强调那个消化吸收,而下焦呢,着重强调排泄代谢产物,因此,又有一个原理,叫“下焦主出”,是指要源源不断地把废物排泻出去,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状态。

在温病学里面,与“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相对,下焦是“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里面体现一个重字,既然下焦是排泄废物的,就气机来说,下焦要想发挥渎的作用,必须不断的向下通畅,在治疗、选择药物的时候,取其性,应该选沉降,顺下焦主出这样一个趋势,气机运行的趋势,说上焦应该用轻清上浮的药物,下焦与之相对,那就是重降的药物,而中焦衡,既要处理好升和降,沉和浮之间的关系,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维持“平”,至于“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要下一番功夫,这也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温病条辨里面,这三句话,换句话说,三个中医学的原理,它分别有病、证、方、药,体现的这些理论,那么温病条辨里,全部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在临床处方遣药治疗里面,集中体现了这三句话。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0基础中项知识精讲

针对各科考试我们配有专门的专项课来应对!中项精讲课手把手带小白过软考中项!资深培训讲师,详细讲解如何备考中项,结合实际案例,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还帮助大家整理软...

by:软考老王

中医学基础讲稿

为了把老一辈从事中医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我们收集了程教授的手稿并加以整理,也希望能与同道共享前辈的成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by:迩冬风瑟

精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人学习中医,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我们平时在各种中医文章里看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各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的内容涵盖的超级多,...

by:职业营养师曹丽娜

潘毅讲中医基础理论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大千老师何许人也,此乃燕赵人士,任侠快意,行走于江湖之上,慷慨于巷闾之中,意豁如也,解难于黎民之倒悬,救济于苍生之累卵。身高丈八,面似银盆,龟背而鹤膝,常啸于林...

by:得明公开课

讲给小白听的中医基础

学医只以疗效论短长,花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会,少受罪,可以早点好起来。

by:屯蒙学舍

李德新讲中医基础理论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

中医基础理论精讲课

本课程适用于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基础知识不牢,掌握不到重点的中医类考生,不适于中医临床。

by:听友9698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