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档,改档,卖惨...这种电影要么别拍了

2023-02-21 04:17:0012:15 263
所属专辑:局外人看电影
声音简介

回头想,今年春节档可太有意思了。

大片间舆论混战,粉丝间运营对战,再加上《中国乒乓》的临时退战,可谓是战况不断。

其中,最搞的莫过于《中国乒乓》。

本想混进春节档里捡个漏,不想个个不好惹,只能狼狈地打了退堂鼓。

从最晚定档春节档,到宣布改档大年初三,再到宣布改档至2月17,真真一波三折。

这一通操作下来,有人开始怜惜,说大档竞争影响票房成绩。

话虽如此,但核心问题是这个吗?

电影本身能不能打才是关键啊。

有时候,千万别电影还没看,冤倒先喊上了。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个片名就说明了一切,一部聚焦乒乓运动的体育电影。

这个题材说好拍也好拍,不好拍也难。

好拍在题材决定片子热血燃情,观众基数大,谁都能看,谁也不挑。

只要电影基本要素都满足了,及格没问题。

但,也只能及格了。

观众基数大往好里说,票房有了保证,往糟里想,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一批人。

尤其排球、乒乓球这种热门强项,上至八十老叟,下至三岁幼童,就算玩儿的不精,也懂得不少。

谁也糊弄不了谁。

电影如果有一点点技术动作出了问题,吐沫星子都能把电影给淹了,再好的营销团队也无力回天。

既然如此,稳稳妥妥一味复刻比赛,老老实实讲故事总行了吧?

那请问我为什么不去看纪录片和比赛呢?

纪录片的幕后采访不比电影更翔实?

直播比赛不比电影更精彩?

再加上体育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的掣肘。

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先后经历的风波就曾闹得沸沸扬扬。

这次《中国乒乓》显然学聪明了,片中人物全部改名,就为了跟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可,期间种种的艰难与周旋,哪是改个名字就能简单解决的。

就拿《李娜》来说,到现在还没影呢。

所以,拍一部让所有人满意的体育题材的电影注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而这样的一条路连类型鬼才陈可辛都走的踉踉跄跄,俞白眉和邓超更没办法走的漂亮坦荡。

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乒乓》确实是“眉超”组合最好的一部电影。

可惜的是,两人早早消耗了观众的信任。

当年的《恶棍天使》《分手大师》一顿对观众的审美摩擦,直到现在大家都心有余悸。

哪怕现在老老实实拍电影了,大家还是怕了。

车撞树上知道拐了,大鼻涕流嘴里知道甩了,早干什么去了。

电影是个口碑生意,导演终究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没错,这确实有点可惜。

但观众缘已经低落谷底,真的很难再撼动大众固有印象。

除非,他们拿出一部绝对精彩的作品,这个翻身仗还有的一打。

但目前来看,《中国乒乓》仍旧没有挣脱出既定套路。

整部电影所有剧情根本不用猜就全知道了,下一秒演什么,闭着眼都能蒙个七八。

临危受命-不被看好-招兵买马-困难重重-奋发努力-兵败失利-再战功成。

一整套下来,一丁点儿意外都没有。

它不到2分钟的预告片简直就是“5分钟带你看完XXX”系列的完整版,

问题是,是篇八股文也就罢了,字还写的不好。

体育题材自带激励亢奋属性,其实很容易打动观众。

但《中国乒乓》总是走入一个误区,以为是燃热血,全成了打鸡血。

视听手法单薄平庸,没什么巧思,全是大实在。

比赛紧张生靠演员演技,问题是,全片没个演技顶梁柱,你这难为谁呢?

关键场景不知道怎么凸显紧张时刻了,拿着“子弹时间”玩儿好几遍。

用最笨的手法炫最拉的技,根本看不出运动的魅力。

最精彩的比赛竟然没有一丢丢的记忆点和亢奋点。

当然技法上的问题还不算大问题,故事也没讲好啊。

《中国乒乓》取自中国男乒一段真实经历,1989年起中国男乒走入“至暗时刻”,接连滑铁卢失利,成绩倒退,优势不再。

在意大利执教的蔡振华决定回国,帮助中国男乒再次捧得斯韦思林杯,五年后中国乒乓重振旗鼓。

这段故事中的个人选择,集体选择,外界压力,内部竞争多的是值深挖细讲的地方。

《中国乒乓》也都敏锐地观察到了,可惜每每都是稍一触碰,就潦草地敷衍而过。

比如,片中戏份全压在邓超饰演的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戴敏佳身上。

他临危受命,在新环境里格格不入,他有雄心壮志,但现实举步维艰。

这其中,他面临难以想象的质疑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他该如何自处,是否有过自我怀疑,他如何面对。

这期间的挣扎,电影只是选择呈现他生活境遇不好,身体不好……

这些难确实可以侧面衬托戴敏佳抉择之下的艰难处境。

但这些都是一种外在境遇的困难,并没有慢慢细化成为戴敏佳的内在驱动。

毕竟,他的决定与判断才是型塑这个人物的重中之重。

尤其片中高潮,兵败哥德堡。

戴敏佳压上了所有去争取,不仅是他的人生,甚至还有一批运动员们的人生。

那是一种破釜沉舟付诸一切,结果,一无所有的崩溃。

但片中对这一段的崩溃只是一段恍惚镜头的呈现,之后再无其它。

兵败之后,戴敏佳准备最后决战天津世乒赛,他的观念变了,不再要求奋力争取饿,而是“享受比赛”。

这中间的思想转变是怎么来的呢?

怎么就突然成了大明白?

突然就悟了?

这些关键时刻的个人具体心境挣扎,全部被重重拿起,草草放下。

不止戴敏佳,整部电影里,所有人的动机没有一丝偏斜,非常顺滑,没有一点毛刺。

全片唯一感受到热腾腾的人物唯有阿如那饰演的陈文。

他资历老,年纪小小就开始打球,实力超群,弧圈球国家队排第二。

可也因为他是第二,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主角,只能去给排名第一的削球去做陪练。

一个成绩斐然的竞技运动员,一定有他的骄傲与不甘。

最终,他选择离队,抛出了那句质问:

当垫脚石有什么意义?

这句质问其实对戴敏佳来说是一次非同小可的震撼。

他再次感受到竞技体育的残酷。

他从没拿过一次男单冠军,必然也经历过这种永无出头之日的迷茫。

但这句质问,没有撬动任何东西,只是随着陈文的离开而离开了。

还有,陈文陪练的削球手龚枫,放弃工作,放下承担家庭重责,练了两年,哥德堡一战临时变动,别人顶替了他的位置。

他还有没有勇气面对下一个可能无法登场的两年,他是否冒出过放弃的念头。

当消息出来时的委屈与不甘,该如何消化和解。

这其中的愤懑与惧怕,全然不见。

他就是听话的出现,再听话的消失。

所有人都是如此,机械地服从于一种集体意识,当初选择踏入,是否选择退出,期间种种都是丰满一个人物的最好机会。

可整个集体意识都被完美化抽象化了,只为了一种情绪上的感召。

当观众无法理解这份意识的时候,自然也无法被感召。

举个例子,《狂飙》里的高启强和安欣。

高启强作为一个恶行累累的反派,却得到了更多人的讨论。

相对于始终正义的安欣,大家对他反而没那么“亲切”。

原因很多,重要的还是高启强更像一个活人。

他的恶背后是一切现实的驱动,错误的选择,他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他有无法撼动的底线。

他想过自首,他有过放弃。

一个懦弱精明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腐蚀堕落,不得往生,每一步都有解释和回答。

而安欣,他的正义是纯洁的,天真的,有一种夸父逐日般不罢休不放弃的执着。

他的高尚固然值得敬佩,值得赞扬,但那份高尚也如神话般高不可攀。

可见,如果为了凸显一些角色的正面,反而放弃了他犹疑片刻的侧面。

那么注定了这个人一定不是立体鲜活的。

这样的问题,在《狂飙》里尚能靠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尽力弥补。

但是《中国乒乓》只能在诸多牵绊中呈现,注定了这个故事变得极其干瘪枯燥。

想必“眉超组合”为了翻身,下了很大的决心,否则也不会选了最难的一战去打,卖力这么多。

没错,“眉超”真的努力了。

可惜,也真的没做到。

为了这次的《中国乒乓》,俩人都下了不少力,各种卖力宣传外,不忘摆出虚心请教的姿态。

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邓超说,“这么多年,我知道自己哪儿疼。俞白眉经常跟我说,大象就在客厅,不能假装看不见。”

可能他们真的悔悟了,也许真的觉醒了。

可是“客厅里的大象”真的只是之前的烂片风评吗?

如果他们真的知道那头“大象”是什么,估计就不会选择拍《中国乒乓》吧。

往期文章:要命,这是要让人消失啊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存档

你的疑惑,让心理咨询师们一一解答。

by:简单心理

档案

七号档案局

by:叮叮之声

搭档

《搭档》汇聚了相声艺术诞生以来在观众群中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二十三对相声搭档,从演员自身、相声研究者以及名家后代等多种视角,一一讲述和审视这些成功相声搭档之间的关...

by:呈言有声

异档案

内容简介第一部【惊魂迷踪】“搜异网”的创办人简真,收到这样一条诡异的留言——“你想见到真的鬼吗?明天晚上6点到向阳厂(向阳炼钢厂)门口!”具有特殊天赋的他...

by:青锋木羽

D档案

规则怪谈转载

by:韩江阙

X档案

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这众多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未解之谜。人类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的文明成就,几乎都是在探索和解答种种未知事物中创造和发展...

by:月染襟湿_叹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