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群晨读20230222

2023-02-22 08:58:0811:54 5
所属专辑:弟子群晨读
声音简介
等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年老力衰,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去实施当年制订的计划了。况且他们当初的那份雄心壮志早已被时间消耗殆尽了,最后不得不老死在小城中。  空有计划而不付诸实践,就永远都不可能成功。就像故事中小城的人们一样,计划虽然天衣无缝,极尽完美,但是他们始终都不敢将计划付诸实践。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态度,最终使得他们完美的计划付诸东流,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告诉我们一个极为简单的成功法则。他说:“认为自己能做到,或是不能做到,其实只是一个转念。”不要因为人们的怀疑,就阻碍了你的想象空间。只要想到了,就要去付诸行动和实践。没有努力行动,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一味怀疑,迟迟不肯行动,那么再美妙和实际的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0世纪上半叶,飞行还处于螺旋桨式的小飞机时代,这类机型不仅无法长时间飞行,而且运载量低,故障率也高。美国环球公司为了发展航空科技,特别举办了一个有关航空的征文活动,征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未来航空》。  有位参赛者名叫海伦,非常热爱飞行,对航空更是充满憧憬,她认真地写下自己的梦想:……到了1985年,喷射飞机里将能载运300位热爱天空的乘客,而且最高时速可达700英里,总航程可达5000英里。飞机能自由降落,也能在大楼平台上紧急降落,而我们更可以乘坐飞机,很快地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游玩,像美丽的夏威夷或埃及的金字塔。这样旅程缩短了,生命时间也加长了!充满想象的海伦,还对机场的设施与导航设备等都做了预测。然而,如此大胆的想法却不被人们看好,甚至连当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这根本不可行。于是,海伦的“伟大想象”就这么被弃置了,没有人在意这份充满创意的“梦想”。  直到40年后,创意部门在整理档案时,统计出这些40年前的作品,一共有13000份。大家在一一整理阅读时发现,这些作品多数明显保守与缺乏创意,直到他们看见海伦的文章时才为之眼前一亮。因为,当年她所“梦想”的,如今都已经实现了,而且几乎一模一样。大家为之惊奇不已,也对海伦由衷敬佩。经过一番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海伦,那时她已经80多岁。公司带来了5万美元,作为迟来的奖励。海伦通过她对飞行的了解与热爱,构建出对未来航空的憧憬。  当然,再奇妙的想法也需要勇敢地付诸实践,航空发展经过实践,让海伦的设想实现了。因此,想法和周全的计划很重要,而勇敢地踏出实践的第一步更重要。  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劝学篇》里也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能高效工作的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从小事开始精心准备,从平凡小事积累不平凡的成就。  在东汉,有一个叫陈蕃的人。这个人很有才华,当过太守、尚书仆射以及太子老师等非常重要的官职。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提到的“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陈蕃就是他。东汉末年,为了消灭专权的宦官,陈蕃曾经筹划过剿杀宦官的计划,由于事情走漏了风声,最终事败被杀。但是他一生忠君爱国,留下了美名。

陈蕃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并因此而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情。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看到陈蕃住的那间房子里外污秽不堪,到处都是肮脏的杂物。薛勤就问他:“客人来访,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你的房子呢?”陈蕃回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就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话问得非常尖刻,陈蕃无言以对。从此,陈蕃不再像以前那样眼高手低,而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修养和言行举止,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士,建立了不朽的伟业。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人只有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最终成就大事业,所有不平凡的伟业都是这样成就的。因此,不能甘于寂寞,时时想着急功近利的人,只会一生碌碌无为,无所成就。  人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外,一般人的工作生活都很平凡,但不管怎么平凡,只要肯努力,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那种大事做不了,又不肯为小事付出心力的人,是最不值得称道的。其实,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企业,成功都源自平凡工作的积累。公司需要的更是能够在平凡中求成长的人,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的人。  成功的第一步总是艰难的,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不要小看任何一项工作,当你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时,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宽广,成功的机遇也越来越多。平凡不平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从中找到成功的道路,是否有从每一件小事中发现机会的意识。  人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将想法付诸实践,路上更是困难重重。畏畏缩缩踏出了第一步,就认为是迈上成功的大道,那是大错特错。人必须怀有信心,不断扫除行动路上的障碍,才能将完美的计划和想法实现。第8章行动时要把握好重点  有些人习惯在开始工作前把计划设计得很完美,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但却迟迟没有勇气迈出行动的步伐。还有些人在工作时忙得焦头烂额,虽然面面俱到,但是执行效率十分低下。  为什么呢?在采取行动之前做好计划并且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可是大多数时候,人们不能成功并不是因为计划不周全,也不是因为准备不足,而是根本就没有勇气用行动来实现理想,或做了遇困难就放弃的无用功。因此,工作需要计划和准备,同样也需要行动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方法正确就会事半功倍,而方法不对,则只会事倍功半。抓重点、抓关键就是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哲学上的辩证法来讲,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想事情、看问题时,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方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事物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只要主要矛盾解决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矛盾也相应能够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哲学中的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的原理所在。  人的智慧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抓重点、抓关键并不是偷懒,也不是贪图轻松和享受,而是将有限的力量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从而收获最好的效果。这也是成功者花同样多的时间却取得远比常人大得多的成功的秘诀所在。  我们只有发现重点,找到突破口,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不能把握重点,就像在黑夜中摸索,虽然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往往不能取得意想之中的效果,有时甚至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赵国有一个人,因为家中老鼠成灾,吃尽了苦头,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很爱吃鸡。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为这件事发愁,于是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咱家的祸害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坏家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的害处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蛋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故事中的父与子的不同认识,就涉及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运用。在养猫和养鸡的选择中,其父抓住了养猫这个主要矛盾。在分析养猫的利与弊时,抓住了“利”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他的做法和看法是正确的。其子由于颠倒了主次,混淆了事物的性质,因而他的看法是错误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重点和关键,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埋头苦干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必要的方法和对重点的准确把握更重要。不然很可能既耗费了精力,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工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薪资优厚,工作环境也相当好,伐木工很珍惜,也决心要认真努力地工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每天晨读5分钟-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

by:关木子

火工弟子

【内容简介】作为一个资质平平,毫无背景的低阶修士,吴岩很荣幸地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下加入了云梦宗,不过他进入云梦宗后的身份却是一个火工弟子……呃,这个身份如果退去了...

by:三分之一寒

弟子规

弟子规,时代在变化,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但是根本不能忘,恭敬心不能忘。

by:添铭读书

弟子规

《弟子规》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by: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弟子规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教导我们要忠孝诚信……

by:一笑相识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的意思,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

by:丘山评书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by:吴永达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by:富足芳凯

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行为规范的范本,是根据儒家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该书是家喻户晓的蒙学读本,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其影响之大、读者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by:Cathy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