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二十四讲 莫听谗而美

2023-03-19 19:14:1122:14 206
声音简介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功有小的功劳,如果不去奖赏,这个时候人们心中会失去希望,会觉得失望。当觉得失望的时候,没有动力去做更多的事情,立更大的功,做任何事情都有势和节点。



我们讲运势,何来势?动起来才叫做势。而人们的心性当中,是需要不断地鼓励,起伏,找到每件事情的节点,这个势才能起来。当我们做的是一个短暂的事情,比如这个事情很快就可以结束,我们要一鼓作气的,要不停地激励和鼓励,保持在一种状态上,快速地把它完成。



当一件事情,用的时间会比较长才能完成,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起伏的。就好比是一个波浪线,要不停地去想办法,用状态,用奖赏,用其他的方式,定期地鼓励和激励着每一个人。



当状态快要下来的时候,就要不停地去激励,保持一种势头,松弛有度,这个时候才会顺势而为,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当势头不断地再往下降,降到一定的程度,很难再激励起来的,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势头非常重要。



学《素书》是要用的,我们一定要懂得其未兆易谋,在每件事情要发生之前,我们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时候我们会提前应用方法,不让这件事情的势头下来。这是作为一个谋略之人,作为一个用人之人,是必然要懂得的道理。



绝大多数还没有开始修行的人,不会像我们学习和修行一段时间的人,对于功、过、悲、喜,没有那么大的起伏。我们在用给那些没有修身的人,不是每天都在修行环境当中的人,我们要掌握人的心理,要去讲小功,要不断地去调整一件事情的势头,找好每一个节点,像波浪线一样起起伏伏,我们才能顺势而为,才能建立更大的功,做成更大的事情。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小的怨恨,小的抱怨,如果不赦免,久而久之,必积累成大怨。我们先讲赦,何为赦?赦并不是遇到问题,不去指责和批评,而是指正批评以后,不再去惩罚,这叫赦免。当我们经常去赦免别人小的过错,小的抱怨,这个时候才会平息,不会生大的怨气和抱怨。



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告诉了我们一种规律,任何事情都是积累而来,当有小功的时候,我们懂得去奖赏,会积成大功。有小怨,我们懂得去赦免,不让小怨生成,就不会积累成大怨。



比如,人和人之间的怨恨,不是刚开始就很大,一开始可能只是有很小的抱怨和不满意,有一些地方我们看不顺眼,有的地方不合我的心意,可是这种小的怨恨,如果我们不去管,不把它消于无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更大的怨恨。



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积累而来的,好的事情,我们让他保持积累的状态;不好的事情,我们要懂得随时消灭于无形,才不会生成更大的怨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怨成恨,所有的事情都是积累的。



一座大山,是由土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一个深渊,是由每一滴水积累而来的。我们的德行,是由每一个善念、善行所积累而来的。同样怨恨,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其未兆易谋,很多事情在没发生之前,我们要提前去谋划,提前去解决,就防止了很多事情的发生。用中医的话,是叫治未病,没有得病之前是先预防先治疗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出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身体刚刚出现问题的时候,尽早发现,尽早解决,才不会形成更大的病痛。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我们的奖赏,不能令众人信服的时候,惩罚让人觉得不甘心的时候,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叛,叛离,背叛。赏不服人,没有那么大的功劳,我们去奖赏,会有很多其他人不服的。罚不甘心,当我们去惩罚一个人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觉得不甘心的,久而久之必生叛离之心。



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做母亲或者做父亲有两个孩子,我们可能更偏爱其中的一个孩子,就会导致另外一个孩子心有不甘,孩子会认为我们给予他的太少,而奖赏另外一个孩子的太多,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就会叛离,叛离孝道,觉得父母对他是不公平的,心里对父母是产生怨恨的,和父母之间是有了隔阂的,就形成了叛。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奖赏某一些人的时候,如果其他人都觉得不服,心里就会产生隔阂。我们去惩罚一个人的时候,也如此,如果他自己觉得对自己的惩罚过重,是不甘心的,就会生起叛离之心,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必然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可能离开了这个地方,心有怨气,就会做出一些伤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有伤害集体发展的行为。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酷,是残酷,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会认为是残酷的?让人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事情,我们称之为残酷。这件事情真的让人无法理解,我们就会认为做事情太残酷了,对我们太残酷了。



如果我们奖赏了很多没有功劳的人,为什么会奖赏没有功劳的人?通常都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就是欣赏和喜欢某一个人,或者这个人就是讲话比较好听,没有功劳我们也去奖赏,会让其他人无法接受,无法理解。



罚及无罪,明明没有罪过,没有过错的人,我们还去惩罚,会让当事者觉得无法理解,难以接受,所以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这四句话,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的功劳,如果我们不去奖赏,不会立大的功劳。小怨不赦,必生大怨,小的抱怨,怨恨,如果不去赦免,抓住不放,一定会生成大的怨恨。赏不服人,罚不甘心的时候就会导致叛离。赏无功者,罚无罪者,就会让人觉得残酷。



这四句话听起来如此的简单,真正要做起来很难。难在什么地方?这四句话都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中正,不偏私,不偏不倚,没有自己的个人喜好,不会感情用事,当我们是中正的态度,不会用私人的感情,去看待事情,去解决问题,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我们看整个《素书》,尤其是遵义章,我们做事情要合时宜,这句话说起来如此的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又很难。为什么会觉得难?因为没有修己身,可是一旦我们知道以修身为本,让自己的行为中正,符合道、德、仁、义、礼,修身之根本,安身立命之根本,当我们有这个根本以后,我们整个人就会变得中正,看问题不带情绪化,不带个人的喜好,其实用起来《素书》非常的玄妙,并且简单实用。



这四句话对于没有修身的人,懂得了道理,也很难用得出来,可是对一个懂得修身的人,时时刻刻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为人生准则的人,这四句话乃是整个遵义章,做起来其实都很简单。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听谗而美,听信谗言,觉得心里很美。闻谏,别人的忠言,谏言。我们听到以后,心里生仇恨,结果必然灭亡,什么叫谗言?我们喜欢听什么,对方就讲什么,就会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和事情本身,别人开始投其所好,而我们自己又认不清自己了,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只喜欢听赞美的话,别人自然就说我们喜欢听的话,不去管事情的本身,我们不懂得去觉察,不懂得去觉知,还沉浸在自己美美的心理状态。



当别人讲忠言的时候,讲谏言的时候,我们对人家心生仇恨,结果必然是灭亡的。什么样的人才会讲谏言?没有任何一个人,讲一番话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怒气的,引起我们的脾气,引起我们的仇恨。讲谏言的人,讲忠言的人,无非是心怀着自己的那颗正义之心。



我们明知道讲这句话,他可能不高兴,我明知道讲这句话,他可能心生怨恨。但是我们要对得起那颗正义之心,我们要直言不讳的,要把自己最忠心的那个东西讲出来。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样的人,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几人肯讲我们的缺点,肯讲忠言,敢去讲这种谏言,很难得的。



尤其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都愿意去讲让对方听着高兴的话,可是那些高兴的话,往往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我们都喜欢别人的赞美,依赖于别人的赞美,沉浸其中的时候,看不到别人讲的只是恭维的话。



但是懂得修身之道的人,就不一样了,无论对方讲的是忠言,谏言,还是赞美我们的话,我们都不迷在其中,不沉浸在其中,我们很清楚地就能看到,谁讲的什么样的话,是发自真心的,而谁只是简单的恭维。



整个《素书》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懂得不断地修身,所有的事情一目了然,都可以明察秋毫的,清清楚楚地就摆在那里。只不过我们沉浸在其中的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绪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看不清事实了,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沉浸在他人的花言巧语之中。



别人说我们很漂亮,信了。可是当有人说我们身上的缺点的时候,心里却生了怨恨,实则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也是不懂得修身的表现。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能有其有者,能够心安理得拥有的人心,自然是安的。何为能有?自己和拥有的东西是相匹配的,称为能有。能有其有者,我们自己的心自然就是安的,因为理应得到本有的东西。



贪人之有者残,反之本来不是我们的,可是我们要贪来,导致的结果残。残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心里的,第二个方面是呈现出来的现状。我们看看心里的残从哪里来?贪人之有,我们的心是不安的。



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人贪人之有,贪恋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别看这些人表面上说的坦荡,似乎毫无愧疚之心,实则不是的,他的内心一定是不安的,只不过自己在逞强的状态,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我们去看做过很多坏事的人,会做噩梦的,为什么会做噩梦?就是因为自己的良心发现了,自己觉得心里是不安的,才会产生恐惧。我们仔细地思考,自己的这一生当中,当我们如果认为是占了别人的便宜,是贪了其他人的东西,心里真的安吗?可能再看到那个人,想到那个人的时候,心里都是不安的状态,这就是残。



这是天性的东西,不可泯灭的,人人都有那个善良的天性。只不过被欲望掩盖住了而已,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安稳的,不健全,所以称之为残。



我们再来看呈现出来的现状,我们贪人之有的时候,贪到一定的程度,别人必然心生怨恨,产生报复的想法,报复的行为。我们贪得越多,就会导致自己的结果越不好。不该我们拿的东西,天道会惩罚于我们,人道亦会惩罚于我们,所以最后导致自己的结果依然是残的,不健全。



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心安,如何才能心安?只拿自己该拿的东西,只拿自己该拥有的,自己相匹配的,这个时候我们身心自然是安泰的。一个身心不安泰之人,怎么可能坦然的面对生活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内心变得愈加的恐慌,愈加的孤独和落寞。



我们读古之圣贤的传记,或者看电视,或者读书也好,看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好,只要是经常做坏事的人,贪得无厌的人,良心很难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欲望开始变少了,开始变小了。这个时候再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事情,开始觉得有愧疚了,是不是残的状态。



我们学习《素书》,再回过来看,仿佛每句话都讲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要害,告诉我们去做合时宜的事情,可是他是反过来讲的,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当我们懂得不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所做出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合时宜的,就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皓轩讲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皓轩哥是也

贤讲透素书智囊

为什么樊哙不能,而张良能劝阻刘邦?为什么孔子表扬受人牛的子路,而批评子贡?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当初那个少年,后来怎样?历史上的智囊故事,就像一个个沙盘公案,仔细琢...

by:臧贤凯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

by:爱读古文的龙

素书

内容简介《素书(典藏版)》仅有六章、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内...

by:渔樵夜读

素书

《素书》课程由知名学者、京麓书院国学讲师韩明君老师主讲。《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以道理为宗旨,同...

by:京麓书院

素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

by:善美如月兮

素书

张良凭此1360字成为帝王师!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圣先贤智慧、对照自省!

by:叶陈俊

素书

素,质朴之意。素书,传达质朴道理的书。完整的表达了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四大体系,博大精深!

by:花果山上的树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

by:哈飞姐姐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