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十七讲 遵义章第五

2023-02-10 08:56:1018:24 161
声音简介
遵义章第五,着重讲一下义,《中庸》讲:“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做合时宜的事情叫作义,我们怎么才能做符合时宜的事情,去做正义的事情?尊贤,尊重贤德的人,我们自然受贤德之人的影响,才能做出来合时宜的事情。



遵义章,我们要遵循着合时宜的规律去做事情,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去合乎于时宜,不能做不合道,不合德,不合适宜的事情。



遵义章是告诫篇,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什么样的行为,不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符合时宜。这里讲的不合时宜的事情,不是善恶,而是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我们需要遵循的规律,不要触碰不合时宜的事情,否则很难建功立业,很难为人处事。



以明示下者暗,第一个是告诉我们处上位的人,时时刻刻地彰显自己的高明,以自诩高明,对待下位的人,就是不合时宜的。告诉我们导致的结果是暗,什么叫做暗?看不到,听不到,见不得光,称为暗。比如,在我们的生活或工作当中,如果一个处上位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彰显自己的高明,处下位的人就会变得无能,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没有能力去做事情。



处下位的人看到处上位的人都是高明的,都是自以为是的,有真话也不敢讲,所以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也听不到事情真实的声音,也了解不到客户真正的需求。我们去看历史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君主,处处在彰显着自己的高明,下面的群臣就开始变得不作为,这个时候就听不到民众的声音,就是暗的状态,见不得光的。



再举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家长和孩子特别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很聪明,很高明,觉得孩子不懂事,不成熟,我们会处处做孩子的主,孩子要吃什么,我们去给规划,孩子买什么样颜色的衣服,要我们来决定,孩子买这个颜色衣服不行的,不耐脏,这个颜色这么难看,不适合,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思维方式。



而且孩子也不再和我们吐露心声,他心里想的不会跟我们讲的,因为孩子一讲,我们就会以自以为高明的思维方式,把他所有的东西全部压倒。孩子会变得不爱讲话,和家长之间就形成了隔阂,没有交流。很多家长又开始抱怨了,这孩子什么都不跟我讲,我也听不到他内心的声音,这个就是暗了。



处上位的人,一定要懂得以仁爱、平和、谦卑,去对待处下位的人。我们人生当中处处都有上位和下位的关系,家长和孩子一个上位,一个下位。工作当中,领导和员工之间一个上位,一个下位。朋友之间也是有上位和有下位的。



刚才我们讲的上位和下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那我们在讲心里的上位和下位,同样是朋友相交,当我们特别尊重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高大了,我们所尊敬的这个人就是处上的。想象一下,我们尊敬的那个人是处上的,如果他时时刻刻都在显示着自己的高明,我们就不再尊敬了,也不会讲真实的声音,这个就是暗。



所以我们切记这一点,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懂得仁爱、谦和地对待他人,不要彰显自己的高明,否则我们就会骄傲自满,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开始变得自以为是,以高明的手段去示下,就是不合时宜的,这是遵义章所要告诉给我们的内容,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有过不知者蔽,有过不知,我们自以为高明的时候,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过错,看不到啊。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只有我们讲的话才是有道理的,只有我们的方法才是最管用的,这个时候我们是看不到自身过错的。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当中来,我们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足,自以为高明的人很难学进去新的东西,学习以后不懂得修身,而是学来要求他人的,就没有了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者蔽,蔽就是隐蔽,我们自己看不到,被遮挡住了。



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以后,我们细细地思索,是不是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的过错和不足,但是在没有学习,没有修行之前,是不是遇到问题都是别人的过错,都是他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之非,看不到自己之过错。



《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都是告诉我们哪些是过错,哪些事情是不对的,我们要如何去改过,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只有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改自己的过错,我们才不被遮挡,如果我们是隐蔽的状态,遮挡的状态,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是很危险的,终究要酿成大错的。



在生活或工作当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案例,平时我们不懂得修正自己,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和过错,被遮挡住了。



久而久之,当有一天,我们发觉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已经失去了,生意已经失败了,身边的朋友已经离开了,孩子已经变得不听话了,听不进去我们说的任何东西,也不对我们敞开心扉了,我们是后知后觉的状态,所以暗和蔽都是很危险的,切记不要以高明示下,不知过错,导致的结果一个暗一个蔽,终究会酿成更大的错误。



迷而不反者惑,有一个词叫做痴迷不悔,痴迷不悟。当我们痴迷,还不懂得返回,深深地痴迷于其中,导致的结果就是惑。惑是惑乱,惑乱于心,心性就开始变得乱了。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如果过度地痴迷于财,就会不停地为了财这件事情做出很多不得当的行为,就开始乱了心性,乱了心智。别人就会说:“这个人为了赚钱,真的是不择手段”,就是乱了心性了。



我们再看看痴迷于情的人,是不是也是如此?当一个人痴情的时候,就会做出来很多疯狂的举动,这个时候别人看得一清二楚,已经乱了心性了,做的事情已经没有了自己往昔的样子,这个时候就乱了。



有的人痴迷于游戏的,迷在游戏当中,不懂得返回的时候,工作也不好好做了,家庭也不管了,自己该尽的责任也不尽了,每天痴迷于游戏当中,乱了自己的心性。所以无论我们迷在任何事情当中,都会导致自己的心性变得惑乱,所以我们要懂得迷途知返。



观察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还有对哪些事情是特别迷恋的,要懂得及时觉醒了,全身而退,否则一定会祸乱于心,导致更偏激的行为和事情发生。



以言取怨者祸,说话不谨慎,以言语招来很多的抱怨,终究会惹来祸端。看看我们平时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有多少人不懂得谨言慎行,不懂得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知道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只逞一时口舌之利,而招来了很多别人的怨言,而不自知,实则已经埋下了祸端。



观察我们生活当中的朋友,观察人生当中的事业伙伴,看看我们身边的同事,上下级的领导关系,有多少人是被我们的言语所伤,而我们自己不自知的。



今天我只为了争论一个是非对错,讲了很多话已经得罪人了,对方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已经埋下了隐患,当有一天时机合适的时候,墙倒众人推,必然引来祸端。我们一定要懂得谨言慎行,该讲的话讲,不该讲的话不要讲,伤害他人的话不要讲。



令与心乖者废,我们发出去的命令,与自己的内心是违背的,结果就是废掉。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今天发布了一个政令,发布了一个命令,或者发布了一个规定,而这个事情和我们内心是不相匹配的,是相违背的,这个时候很难执行下去的。



比如,我们下达了一个计划,我们自己看到这个计划和目标本身,就明白是达不到的,但是依然下达了这样的规定目标或者命令,会发现结果一定是废掉的,执行不下去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自己下一个命令的时候,还要看所去施行的人,他的心和这件事情相不相符合,可不可以做得到,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对方是做不到,所要下达的这个命令和他就是相违背的,结果就是执行不下去,废掉了。



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是一个明达有智慧之人,我们所讲的每一个政令,所下达的每一个规定和自己的内心是相应的,不相违背,又能看到和他人的当下是相符合的,如此才能执行的下去,否则执行不下去的结果,必然是废掉。



比如,在咱们虚空济也是一样的,常住学生一般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才对他们有要求,比如要过午不食了,不要吃零食。

为什么要等大家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才有这个要求?因为这个时候他是能做到的,如果刚来的时候,就这样去要求他,是做不到的,执行不下去,就会怎么办?偷着吃。



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都是一样的,因为和他当下的心是违背的,他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心性和境界,这个时候我们所说的话,对方是很难执行下去的,结果就是废掉。



如果我们懂得,或知道每个人的成长,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再对他有一个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他稍一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这个规定才成。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痛苦,下令者会觉得很痛苦,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听令者也会觉得很痛苦,我做不到,我只能偷着去做,那怎么办?只能是执行不下去,结果就是废掉了。



所以这个是需要有智慧的,首先我们要做到和自己的心是不相违背的,这件事情我能做到,下发这样的规定,如果下令者自己本身都不能遵从,就不要去讲这样的话,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还要去看,执行之人当下的心性,是不是和我们要下达的令是相应和的,不要相违背,这个时候我们说的话才更有力量。



后令繆前者毁,繆就是前后完全不统一,我们下的令前后完全不统一,相违背的结果必然是毁掉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皓轩讲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皓轩哥是也

十七叭叭

主播十七,凹凸电波过气男嘉宾,11年芒果台一线出镜记者,在这里分享的是个人日常和随性感悟,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些观点输出你可能不喜欢,勿喷,只想做真实的自己,不鸡...

by:拾柒No_17

十七频道

在你累爆炸的时候,希望十七能给你一点“用力活下去”的好念想。

by:赶英超美

那年十七

你还记得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是哪节课后开始做的吗?打开书桌抽屉会发现情书还是男生恶作剧放里面的飞虫?夏日午后伴着蝉鸣的瞌睡和冬天里校门口老奶奶的烤红薯哪个会更舒心呢...

by:华语音乐

贤讲透素书智囊

为什么樊哙不能,而张良能劝阻刘邦?为什么孔子表扬受人牛的子路,而批评子贡?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当初那个少年,后来怎样?历史上的智囊故事,就像一个个沙盘公案,仔细琢...

by:臧贤凯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

by:爱读古文的龙

素书

内容简介《素书(典藏版)》仅有六章、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内...

by:渔樵夜读

素书

《素书》课程由知名学者、京麓书院国学讲师韩明君老师主讲。《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以道理为宗旨,同...

by:京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