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十二讲 近恕以济物

2022-11-04 17:57:0116:25 160
声音简介
近恕笃行,恕,宽恕,什么叫恕?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为恕。比如,我们不喜欢别人对我们恶语相向,那我们也不会恶语相向于他人。我们不喜欢别人对我们的苛责和抱怨,所以我们也不会对他人苛责和抱怨。我们不愿意他人做有损我们利益的行为,我们也不会去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行为,这就是恕。



笃,就是很坚定,很努力地去做事情,近恕笃行,我们为人是宽厚的,是宽恕的,将心比心,懂得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会对他人去做,我们平时做事情笃行,很坚定,很努力的状态。



假如我们是处上位的人,自己是否喜欢这样的员工?懂得宽恕,很努力坚定做事情。如果我们是处下位的,我们是否喜欢这样的领导,他是宽容的,懂得换位思考的,可以将心比心的,并且做事情非常地努力、积极和坚定,如果我们喜欢他人是这样的,我们也要去近恕笃行,做一个这样的人。



所以接人。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接人待物,才能更好地经营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一直在强调《素书》讲的是妙用,如何智慧地去用人?如何智慧地去修己?首先我们修己,让自己变成近恕笃行,别人就会愿意接触我们,别人也会喜欢我们的接人待物之道。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每个人身上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都有他自己的才能,我们能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济物,既包括人,又包括物,我们帮助他人称为济人,帮助物品称为济物,那我们看看如何济人,如何济物?



任材使能,我们要想帮助一个人,人尽其才,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才能,我们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用好他自己的才能,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救济他人。



道家讲,正已化人,我们要先修正自己,再去化人。何为化?是他自己明了,觉醒以后才称为化。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是一个渡人的船夫,在这里划船,当有人来到河边的时候,我们自己渡这个人过河,到达河的对岸,这个称为渡。那什么叫化?我们渡的人之中,愿意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渡人,这个称为化。



一个人有变化了,就是跟他原来的样子不一样了,所以文化都是来济事育人的,这是文化的力量,让他自己去觉醒,找到内在的那种圆满和具足,找到自己内在的仁、义、礼、智 、信、道、德、仁、义、礼等等,这个才称为济。



《论语》讲:“爱之能勿劳乎”,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怎能不以勤劳劝勉,所以有时我们生活当中,爱的方式是反的,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舍不得让他做事情,舍不得让他去吃苦,这个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以勤劳劝勉,去让他变得积极向上,努力地去做事情,发挥他的才能,这个叫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我们看看如何济物?举个例子,我们买了一个杯子,对于杯子的价值是什么?盛水,用杯子喝水喝茶,这个物品才有它的价值,如果我们买了一个杯子放在那里,没有人用,那物品也没有它的价值,所以我们提倡要懂得节俭,不要买过多的物品。



因为买了过多的物品,而又用不到它,如果这个物品是有灵魂的,它会觉得失落的,它的价值就是盛水,可是没有人用它。我们买了一个柜子,它的价值就是用来盛衣物,可是它是空的,是荒废的,这就是在浪费物品。



不要买太多的东西,不要买太多的衣服,我们穿不到的时候,这个物品就是浪费的,而且给自己平增了许多的烦恼,每一件东西,每一件物品,我们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个才是济物。



物,包含了人、事、物是一样的,我们如何去济事,事情的事,我们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让这件事情变得有结果,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如此就是在济事,所以任材使能,可以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要发挥他身上的优点,让他人尽其才;如果我们要真的爱自己的物品,要物尽其用,让它发挥价值和意义;如果要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发挥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让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不是溺爱他,不是宠爱他,让他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发现他的价值,让他体现自己的意义。比如,我们去观察,在一个团队当中,是做事情很多很辛苦,会让我们痛苦,还是根本就没有人用我们,自己会觉得痛苦呢?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件衣服,是天天被人穿在身上,哪怕是出褶,每天不停地去洗,去熨烫来的痛苦,还是一直在那里荒废着,更痛苦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明白,如果没有人用我们,其他人都在忙碌,其他的人都在体现他的价值,而我没有,可能这个才是最痛苦的吧。我们一定要学会,任材使能,所以济物,这才是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慈悲之心,如此济人,济事,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这个殚就是去除、抑制的意思,我们要抑制、去除自己的恶行,斥谗,是斥责,斥止谗言,所以止乱,我们的乱都是从哪里来?是从恶行,恶语,恶意(念头)上来,从谗言上来。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不是是非人,不惹是非事,”比如说,我们经常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不停地去评判他人,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行为,会发现我们身边,就会招来很多类似的人,今天有人给我们打一个小报告,说其他人的不好,明天又有一个人,来到我们身边,说他人的不是。



如果我们总是喜欢听这样的话,或者不懂得斥责,斥止这样的话,我们招惹来的是非,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是背后听这些谗言的,就会有更多的人来进谗言,如此乱必生。



我们去看整个历史都是如此,如果一个皇帝君主,是喜欢听谗言的,所有的人就开始不做正事,都开始背后讲谗言,不停地去参奏他人。何为谗言?就是不属实的,不公正的话语,无中生有的或者夸大其词的,称为谗言。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更是如此,如果有员工和我们进谗言,我们自己的心就会乱,员工的心亦会乱,他自己也深刻地明白,今天我们可以听他的谗言,明天我们也会同样听其他人的,这时候所有人的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如此下去乱必生。



所以要懂得,止住一切的谗言,如此才可以防止乱象的发生,我们每个人,很难抵抗浸润的力量,何为浸润?就是长期的听某一种话语,比如说,我们是一个男人,我们的母亲,可能不停地在我们耳边,说儿媳的坏话,或者说她不好的缺点,说她不懂得节俭,不懂得操持家务,她太爱美了,她买的化妆品、衣物太过于昂贵,不懂得好好过日子。



我们会发现说一次,我们可能会说母亲,这种事情不要去管,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我们年代的不同,消费观也不同,可能这样说了一次,我们没往心里去。



第二次又来说,我们觉得好像也没往心里去,第三次又来说,我们觉得好像也没往心里去,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自己起了一个念头,认为自己的老婆确实不够节俭,不懂得操持家务,当这个念头一起,所有母亲对我们说过的话,在脑海里全部会出现,这个时候,我们脱口而出,数落她所有的不是,都是母亲曾经所讲过的话,这就是浸润之谮,出自于《论语》。



就是这种浸润的力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念和思维,只要有一个合适的机缘,一个点触动以后,就会喷薄而出,很可怕。比如说,一个员工总在我们面前,说另外一个人的缺点,我们觉得,好像没有听进去,直到有一天我们也觉得,这个员工有一丁点问题的时候,所有别人说过的话,那一刻都会充满我们的脑海,我们就会给那个人下结论了。



以前的忠臣,不都是如此被迫害掉的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让自己保持中正,保持冷静,保持智慧,遏制住所有的恶语和恶行。我们去斥责谗言,我们不听这样的话,就不招惹这样的是非之事和对错之言,背后评论他人的是非,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团队不乱的状态。



所以说《素书》里的内容,看似都很简单,比如说博学切问,所以广知;绝嗜禁欲,所以除累;高行微言,所以修身;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每一句听上去,好像都如此简单,可是我们要懂得以修身为本,我们能做到其中的一两条、三四条,我们这个人就会变得很有智慧,实在是妙用无穷。



我们经常说大道至简,听上去如此简单,可是做到还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躬行君子,要去近恕笃行,就是坚定地,按照所学习的内容,去修正自己,按照我们所学的内容去用,才能产生应有的力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皓轩讲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皓轩哥是也

贤讲透素书智囊

为什么樊哙不能,而张良能劝阻刘邦?为什么孔子表扬受人牛的子路,而批评子贡?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当初那个少年,后来怎样?历史上的智囊故事,就像一个个沙盘公案,仔细琢...

by:臧贤凯

素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

by:善美如月兮

素书

张良凭此1360字成为帝王师!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圣先贤智慧、对照自省!

by:叶陈俊

素书

素,质朴之意。素书,传达质朴道理的书。完整的表达了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四大体系,博大精深!

by:花果山上的树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

by:哈飞姐姐读书会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胡小同未央老师

素书

张良得此《素书》,成就大汉霸业,实乃治世之指蒙,治人之秘要

by:Dewey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