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巴赫穆特:在这里,俄罗斯打出了个“瓦格纳战术”

2023-09-08 08:38:4907:13 3973
声音简介

至今,巴赫穆特战役已经打了大半年。

这里,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凡尔登绞肉机”——在信息化时代,硬生生地玩命打成了一战式的“阵地攻防战”,双方以“米”做单位,进行残酷的血肉对决。

交战过后的瓦砾

而至于伤亡状况,谁都没有正面提及过,俄政府更是禁止公开阵亡士兵讣告。但根据很多媒体从尸袋和丢弃的军服、军靴这些侧面角度的估算,俄乌双方的战损比至少是1:3.5,一些特别惨烈的战斗,可能高达1:7。

这种情形下,俄罗斯却从来没考虑过放弃对巴赫穆特的争夺——这里堪称乌东地区的“山海关”,是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口,还有能通达莫斯科的铁路线。此外,巴赫穆特再往西往北的城市,基本都属于广阔的平原区,一旦俄军成功占据此地,乌军在顿涅茨克,几乎就没有什么防守优势了。

巴赫穆特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线

也正因如此,数月以来,顶着巨大压力,俄军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拉人来“填线”。而乌军则顽强的坚守堡垒阵地,一村一镇的消耗着俄军宝贵的机动力量。

这些乌军的堡垒区域往往非常有特点,几乎都是以一个建筑群为核心,背后有一个或者多个制高点来部署乌军炮兵,周围再安排上大量野战防御阵地。

同时,靠着北约方面的信息化支援,乌军的野战防御阵地里都设有监控小分队,配置了无人机操作手和炮兵观察员。

巴赫穆特的乌军战壕

这导致,只要俄军发起进攻,都必须先通过一片开阔地,才能去进攻乌军由堑壕、火力点、碉堡、火炮阵地组成的阵地。

更糟糕的是,大多时候,俄军都属于仰攻。

而那些堡垒,更是乌军花了八年的时间打造和矫正而成的。2014年波罗申科总统一上任,乌克兰就开始在巴赫穆特修筑防御工事,在北约的指导下,乌军有关巴赫穆特进攻和防御的大小相关演练,更是多的数不清————所有射击位置,打击角度,甚至是火炮和坦克射击掩体都是经过反复计算以后,才最终完成的。

红圈里的,就是巴赫穆特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靠着无人机的实时火力指引,居高临下的乌军总能用最少的消耗,给俄军的攻势造成最厉害的打击。而俄军每前进一步,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背负着极大的社会压力。

于是人们看到,在巴赫穆特,俄军非常依赖瓦格纳集团。

很明显,动用瓦格纳雇佣军,能极大减轻俄罗斯国内的反战压力。

跟正规俄军比,瓦格纳缺少重装备,靠的多是轻武器,机动性强,而且...队员们“不怕死”,不惧拼人头。

毕竟,在瓦格纳的“执法大锤”下,上战场后反悔或投降都将会是死路一条,还不如选择“殉国”,留下个好名声,也同时给家人带来一笔不错的抚恤金。

也正因如此,瓦格纳特别善于“敢死队式”的机动突击打法——在俄军装甲正面进攻乌军防线的同时,瓦格纳则负责悄悄地包抄乌军两翼,同时切断乌军的补给通道,以实现对乌军的围攻,然后慢慢压缩包围圈,清剿每一寸攻占的领地。

这时候,乌军那边因为炮兵弹药和坦克都非常有限,往往无法以强大火力覆盖两翼穿插进来的瓦格纳,更没有强大坦克纵队进行机动反击。

这就是最近经常被提及的“瓦格纳进攻战术”。简单说大概是,在敌人不经意的位置,以火炮开路,不断发起步兵突击,在一波波的冲击下,最终打垮乌军防线。

目前,瓦格纳在巴赫穆特已经投入了12个突击群,每个突击群规模和俄军的“营战斗群”编制类似,配有坦克分队、无人机分队、炮兵分队、迫击炮分队以及2-3个步兵连。

其中,瓦格纳步兵连的每个作战小组大致为8-10人,每个班配备温压火箭筒,每个班又分成两部分,由班长带领两名步枪手和一名机枪手负责观察和定位前方的雷区。剩下的人员作为机动支援组,负责发射RPG火箭筒或30MM榴弹发射器。

进攻战斗基本流程通常是,无人机侦查,8个步兵以班为单位发起第一轮试探性进攻,当乌军暴露出的火力点后,再由炮兵对乌军阵地进行覆盖式打击——这拨人除了排雷,主要用意就是要诱引乌军暴露火力点。

因为,俄罗斯的信息化水平比较尴尬,缺少实时感知战场的能力,不能及时发现乌军,不管火炮点射也好齐射也罢,如果不用这种拼人命的方式定位,都很难精准打中目标。

瓦格纳步兵

炮兵犁地后,瓦格纳的第二组步兵8人再次发起冲锋,不间断的进攻,至少攻到第四组,甚至是第十四组,直至阵地最终被攻打下来。

一处建筑战斗前和战斗后的对比

结果,就有评论说,这个“瓦格纳战术”,实则为一种快速消耗俄罗斯的“宝贵资源”——精壮男人的战术。

或者是“21世纪的东斯拉夫人海战术”。

事实上,虽然瓦格纳确实是靠着这样的不断死伤,来换取的一次次胜利,但所谓的“瓦格纳战术”也并非不等同于简单粗暴,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海战术”。

在战斗中,瓦格纳并不追求全歼乌军,而是通过形成有利态势,重点压迫乌军侧翼和补给线。那么,随着瓦格纳的步步蚕食,包围圈里乌军将不得不主动撤离。

这时候,瓦格纳再通过火力打击撤退过程中的乌军,突击队随后迅速急袭,以连续夺占阵地。

被毁坏的巴赫穆特城区

而且,正如前面说得那样,瓦格纳通常不会在乌军正面直接发起攻坚,而是在强化侦察和试探性攻击之后,使用支援炮火以“突袭”的形式来杀伤乌军。因此,瓦格纳突击队的目标,往往都属于乌军的要害或者薄弱之处。

另外,瓦格纳集团给得待遇比较高,还有明确的奖惩体制,无论是囚犯获得自由身还是嘉奖荣誉,亦或是金钱物质奖励,都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兑现,干脆利落,不扯皮。再加上“执法大锤”的威慑力,让其队员无论是出于荣誉、物质刺激还是对“大锤”的恐惧,大部分时候,都会无条件的遵守纪律,执行战斗指令。

瓦格纳的宣传画,总少不了音乐元素

所以,谈瓦格纳集团所谓的“人海战术”,还是要综合的来看。只不过是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中,我们看到的和关注的,几乎都是瓦格纳队员不间断进攻的画面,以及他们惊人的伤亡数字,从而将这种打法定义成了一种盲目的,简单粗暴的“人海冲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穆特《巴赫、古拜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穆特2008年发行的,她演奏小提琴并指挥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演绎巴赫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与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古拜杜丽娜《小提...

by:love_small_cat

阿卡多、穆特《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小提琴女神穆特合作,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并由阿卡多亲自指挥英国室内乐团协奏。在演奏双小提琴协奏曲时,两位小提琴...

by:love_small_cat

巴赫

如果不懂《圣经》,便无法真正理解巴赫的音乐~欢迎交流哦~

by:元宵gooyana

穆特《Simply》

这张专辑汇集了穆特30年来演奏的最经典曲目,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其发烧效果和可听性,是发烧友必备的收藏上品。

by:love_small_cat

论巴赫

【德】阿尔伯特施韦泽著何源陈广琛译本书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

by:靠谱的谱

穆特《浪漫》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特与卡拉扬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莱文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科斯基、门德尔松、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人8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浪漫曲。小提...

by:love_small_cat

巴赫音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

by:缠中易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