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二十六讲 福祸在善恶

2023-03-30 10:19:5914:52 125
声音简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福祸如何来的?我们不停地积善就有福,不停地做恶事就有祸。我们再往前看,我们定的谋划,如果是善的,就会往善道去谋划,不停地积福。可是,如果我们的思维心念是恶的,就会往恶的方向去谋划,最后是害了自己,给自己积累了更多的祸患。



《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福祸是无门的,都是自己感召而来的。如影随形,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时时刻刻跟随在我们身边,甩不掉的。



福祸都是我们自己感召而来的,但是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相信福祸,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越是学习圣贤文化的人,越是修行之人,不断地修自己的身心,就会更加的坚信因果不空,更加的坚信善恶有报。



我们再来讲,善恶和福祸,有的人生活当中,可能会说:“我们明明看他做的不是善事,可是为什么生活还很好?”首先每个人对于善恶和福祸的标准不同。举个例子,我们看到的可能别人是伤害了他人,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发心,不知道他这件事情的背后他做了什么,以我们自己的标准在衡量善恶。



我们学习《了凡四训》,里面很多地方都在讲,何为善恶,何为是非,何为曲直,何为成人之美。我们的标准和圣人善恶的标准不同的,很多朋友会深有感触。尤其是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以后,对善恶的标准开始变得不同了,对福祸的标准也不同了。



我们以前看到的福祸,无非是这个人有钱,就是有福德,现在来看未必尽然。这个人长得漂亮,就是有福德,现在来看不一定的。这个人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就是福德,也不好说。



我们学《了凡四训》的时候,有两个例子,说的是孔子的学生,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路,当时鲁国有一个规定,只要是从其他的诸侯国,赎回来的人,可以到鲁国去领奖赏的,因为那时的诸候国很多,纷争四起,有很多鲁国人被卖到其他的国家做奴隶,或者做丫鬟。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把他赎回来,就可以去国家领赏的,领钱财。



子贡是一个很富足的人,他从其他的国家赎回来人,并没有去领赏,领钱财。孔子听到了这件事情,表示很不满,他说子贡这样做是错的。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环境,还是穷人多,富人少,子贡这样做看似是大义的,不为钱财所动,可是他不去领钱财,以后没有人再去其他国家赎人了。



我们看似他当下做的是一件好的事情,可是没有站在更多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不是善,是恶。子路看到有一个人溺水,子路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人非要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感谢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这头牛。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对子路表扬,内心很欢喜,说:“从此以后,鲁国多救人者。”以后的鲁国人看到有人溺水,还会下去救的。



如果从我们常人的善恶标准,会认为子贡是善,子路是恶,我们看他救了人怎么还要人家的牛。善恶,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同样对于福祸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同。讲这两个故事,是告诉我们ー定要坚信善恶之道,必有报应的,儒释道的文化都讲这样的道理。



《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ー定不要去杯疑,善恶终有报,只不过我们当下,衡量善恶的标准和福祸不同罢了,只是我们的认知不同,但是不代表福祸、善恶会有偏差,不会的。



我们要懂得修身为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符合自己心中的善道,我们所有的谋划,所思、所想、所行,一定是不离善道的,我们才能减少祸端。如果我们所思所谋,是不合善道的,当下看似有所得,从福祸的角度,善恶的角度,长久来看,必有所失,这亦是隐患。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饥饿是怎么产生的?饥在贱农,轻贱农业。寒在惰织,到了冬天为什么会寒冷?平时懒惰不织布。这里只是讲了两个例子,因为在那个时代自己吃饭,要自己种地去劳作,自己穿衣要自己去织布,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但是这两句话讲给我们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



饥在贱农,为什么会饥饿?轻视农业,不种地,不劳作。现在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会饥饿?因为我们不努力奋斗,不努力工作,所以饥饿。



为什么寒冷?我们没有努力地织布。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寒冷?没有努力地进取,因为懒惰,所以让自己饥寒交迫。我们出生在这样的时代,本身是衣食富足的,如果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吃不上饭,还有人穿不上衣,那是自己实在太懒惰了。



我们想要什么,自己就要努力地奋斗,千古不变的道理。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要有差错,积善和积恶两条路,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好。如果我们谋划的方向有问题,一定会有祸端发生,这是在讲道家的思想。



为什么当下我们会贫穷?因为前世所造的业力太多了,就是做过那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形成了恶业,形成了业力,使我们今生的生活变得不好,让我们自己没有智慧,让我们性格有很多的缺陷,都是因为自己前世所造的业力积累而来的。所以这同样也是善恶之报,也是福祸之报。



再回到当下,我们不管前世所造的善业或者是恶业,当下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当下的这个样子,我们要想变得更好,就要积极地努力种因,我们想吃得更好,可以的,我们努力奋斗。我们想穿得更好,我们去勤奋地工作。



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学识,就积极地进取,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学苦练。我们想要变得更有智慧,那就要去修自己的身。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有仁德,就去多关爱他人,多去利益他人。所以两句非常简单的话,交给我们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人和士相对应的,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对仗工整。我们要想很安定的做一件事情,很安定地维护好一个环境,很安然地经营好一个企业,在于得人。危险就在于失士,失去了这个人。



我们经营一个企业,或经营一个团队,如果人人各司其职,团队就是安稳地前行,就可以安而行之。如果我们失去了恪尽职守的那些人士,我们的企业就是不安的,是动荡的,总出现问题,总出现隐患,总出现危机,这就是人员的不稳定。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企业当中,某一位恪尽职守的人,或中层领导离开了,是不是他所负责的这些事就会变得不安定,就会有危险和隐患,因为我们失去了这个人。同时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总有人才流失,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为何会有人才不停地流失?



说明我们本身是有问题的,说明我们的企业处事风格是有问题的,说明我们的利益是不均等的,说明这些人在这里是感受不到快乐的,这个时候就会失士,失去人士,失去人才,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我们一定要懂得去观察,自己的团队当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做生意,比如我们开一个店铺,做一个小的买卖,可能店铺只有两三个人,可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有没有顾客在不停地流失,如果有顾客不停地流失,说明有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一定是我们自己谋划、思虑得不够,我们没有去谋道了,没有想着方便和利益更多的人,所以人变得越来越少,很危险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一念一世界6

主播您好,讲得好!期待有时间更新完哦,若没时间就算了

虚空依柔 回复 @一念一世界6

好的,会继续更新完的

猜你喜欢
招聘二十六计

招聘是什么?如何搞定候选人?如何搞定用人部门?

by:人力资源实战

皓轩讲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皓轩哥是也

贤讲透素书智囊

为什么樊哙不能,而张良能劝阻刘邦?为什么孔子表扬受人牛的子路,而批评子贡?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当初那个少年,后来怎样?历史上的智囊故事,就像一个个沙盘公案,仔细琢...

by:臧贤凯

素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

by:善美如月兮

素书

张良凭此1360字成为帝王师!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圣先贤智慧、对照自省!

by:叶陈俊

素书

素,质朴之意。素书,传达质朴道理的书。完整的表达了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四大体系,博大精深!

by:花果山上的树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

by:哈飞姐姐读书会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胡小同未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