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摔粟裕电话∶虽是谣言,但部分细节真实发生,陈毅传可作证

2023-09-19 09:56:3716:46 1.2万
声音简介

网上军史圈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粟裕指挥部队猛攻孟良崮山头,到了紧要关头,命令九纵立即调动部队加强进攻。结果该纵队司令许世友怒称粟裕指挥不对,摔了电话。

华野司令员陈毅亲自接通电话,说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许司令这才执行命令。

不得不说,此事由于极具细节、极具冲突、极符合野史中猛将顶撞元帅的套路,因此大众一般选择相信。

那么这事到底是真是假呢?真假其实很难分说,并没有直接的证据。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嘛。最近一部院线影片就反映了类似性质的事情。

关于这个段子的真假,需要综合分析孟良崮战役前后,甚至1946年的一些事,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但笔者首先申明一点,以粟大将和许上将的胸襟,纵使战争年代发生过一点点小误会,并不能据此质疑两位开国元勋的人品、道德和境界。我始终非常崇敬两位为共和国流过血、做出光辉可昭日月之功的将军。

下面,细细说一说此事的原本始末。

一、大背景是两军合并

这个段子的实质,说到底,是1946年底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一些老资格将领,对年轻的、陌生的粟裕,在指挥风格上从陌生、到共事、再到矛盾冲突的一个过程。

此事的大背景,就是两大野战军的合并。说起来,其实挺耐人寻味的。

抗战胜利之初,我各大战略区主要有,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山东军区,华中军区,中原军区等等。

全面内战爆发之初发生了三处大的变动。

其一,中原军区被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围攻,基本瓦解了。

其二,山东军区主要兵力千里狂飙,赶奔东北,新成立东北大区。

其三,以新四军兵力为主体的华中区也在遭受国军优势兵力围攻,粟裕虽然苏中七战七捷,但仍然面临被国军南北夹击的危险处境。

尤其是山东野战军屡屡失利,无法击破鲁南苏北国军的进攻,华中部队不得不北上。

中央决定华中与山东合并,成立新的华东大区。

与东北、中原相比,山东、华中两个大区有些尴尬。

东北部队以罗荣桓带去的山东部队为主,不存在主客易位、鸠占鹊巢之说。

中原区机构不复存在,但部队主力基本都在,划入其他大区,这个也好说。

唯独华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合并。

耐人寻味就在这里。原本都是事实上的一级大区,现在降为二级区划,同受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心理上的落差就不必说了,现实中的挑战更大。两家合二为一,总要找一个新的领导吧。中央没有空降新领导,以原班人马组建了新班子。

由于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不是一回事,我们讨论的也主要是华野的事,华东军区的班子就不说了。只讲华野的班子。

都有谁呢?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

表面上看,陈毅、陈士榘、唐亮这老三位,都是山东野战军的老人儿,也都是在实权位置上的,但真正合并之后的运行,却是以粟裕、谭震林为主导。

诗帅说过,他在华野是一个点头司令,军事上的事主要靠粟裕,政治上的事主要靠谭震林。这是诗帅一代革命家的高度谦虚,诗帅他老人家在新四军和华野的威望是实打实的,无与伦比。但这话也反映了华野领导班子实际运行的情况,即粟裕和谭震林两位的份量极为吃重。

尤其是粟裕,中央直接明确他负责华野的军事指挥。

这不免令山东老部队的几位将军们,思想上、感情上有些距离感。

这是其一,属于假以时日就能淡化和融和的。真正令山东老资格们不舒服的,是作战指挥上差异。

二、粟裕与山东系统指挥风格的差异

山东、华中合并之前,山东野战部队在陈毅指挥下,也打过一些仗,但由于陈毅来的时间短,打的并不理想。

例如泗县战斗的失利,丢掉两淮,等等。有的是山野直接失利,有的是与华中野战军配合作战不力。

怎么评价呢?山野老几位打仗都比较实在,善于猛攻猛打,在下死力气、拼死流血方面,一点问题没有。但再往上提高指挥艺术,拓展军事实践的视野,就不太行了。

换句话说,若以单个纵队的战斗力而论,山野的几个主力纵队,与华中的几个并没有太明显的战斗力差距。

华东野战军战斗力最强的,当属一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十纵。

一、四、六三个纵队都是粟裕多年以来在新四军带出来的,执行意图非常坚决,战术风格也比较灵活。

八、九、十三个纵队则是山东老部队,尤其是八、九两纵堪称山东两大虎师,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头等主力。

那么,部队有什么差异呢?就以一纵为例说一说。

一纵的大部分兵力都是叶飞从新四军带来的,起初中央命令叶飞纵队北上挺进东北,到山东后,又下令叶纵就地留在山东,于是成了山东野战军的一部分。两个系统部队的打法,很快就显示出差别。

《叶飞回忆录》提到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46年6月,陈毅命令鲁中军区和一纵共同打淄博城,由时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

叶飞回忆说,他本能地想采用当年粟裕惯用的围城打援的办法。

王建安却有些不理解,鲁中部队长于攻坚,接到命令第一反应就是集中力量拿下城池,而不应把力量用到外围。

双方发生了争论,由于王建安对叶飞纵队只是临时作战指挥关系,并不是领导关系,王建安将军又是一个既讲党性讲原则又讲风格讲谦让的人,所以最后大家各退一步,叶纵既然善于打援,那就主要负责外围打援。鲁中部队长于攻坚,就主要负责打城。

结果呢?鲁中部队围攻淄博城一夜,没能得手,天亮后由于怕国民党军飞机来袭,就撤兵了。叶飞率兵准备打援,国民党军倒是来救援了,但发现解放军打城失利撤退,他们也撤了。

稍后又打益都,陈毅又命令叶飞与渤海军区合作打,如出一辙,两家争论怎么打,又把原本该围城打援的战斗,打成了攻城打援,同样既没打下城,也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攻城打援、围城打援,从军事原理上讲,并没有严格的谁优谁劣,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才能择定到底选哪种打法。

这个事由谁来干?自然是最高指挥员,但当时陈毅忙于南线与粟裕合作,击破国民党军对江苏的围攻,无暇顾及山东战事。而叶飞、王建安、袁也烈颉颃相敌,级别相若,不好统一协调,而两家部队互不相同的战术,更是不好调和。

所以,孟良崮战役期间,发生理念和执行层面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孟良崮战役其实从战前准备,就充满着理念上的冲突。

粟裕起初并没有把歼敌目标锁定到整编七十四师,而是择机选定。

这其实给各纵队带来一定的思想迷茫。

陈毅之前指挥山东部队作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打哪里、打谁,基本按照大家的理解,或者说是惯性认识。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泗县好打,也必须打,那咱就豁出去了打。这也是符合军事原理的一种打法,好处在于,不需要额外进行统一思想的工作,部队行动起来非常快速。

但军事上的事很难说,往往我方形成惯性认知,敌人也会形成惯性认知。泗县战斗就是这样失利的。我军普遍认为泗县只有桂系两个团的兵力,好打。而敌人也认识到,解放军必然会来打这里,戒备很严密。最后这场仗打成针尖对麦芒的仗,硬碰硬,结果没打下来。

粟裕接手华野指挥权后,突破了山东部队这种思想惯性。他基本不会按大众认知来打,而是灵活地根据实际敌情临机选择突破方向和歼敌目标。

这需要极为高明的战略眼光和极为丰富的信息支撑,以及极为敏捷的判断力。

粟裕打宿北战役,打莱芜战役,之所以能出奇制胜,靠的就是这几条。

但纵队级的将领中很少有达到粟裕这样水平的,华中部队还好,已经习惯了粟裕这种打法,不奇怪。山东部队却要有一适应的过程。

孟良崮之战,粟裕的作战目标一直在变,到底打谁?不明确,这势必引发将领们的疑惑与不解,矛盾和怨言就这样产生了。

三、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粟裕起初想打整编六十五师,派出二、七、八纵去打,但因为目标过于明显,汤恩伯急令各个师密集靠拢,这次进攻没能展开就结束了。

又想打泰安的整编七十二师,派三、十纵去打,这次由于部队机动非常快,而且新组建的特纵榴弹炮部队派上了用场,打下了泰安城,灭了整编七十二师。

但敌人重兵集团仍然密集靠拢,步步推进,无法破解其攻势。

粟裕又想打宁阳,想打胡琏整编十一师。

这个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如果打掉它,势必会逼迫国民党军调整兵力、暂停攻势。谁知胡琏非常狡猾,抓不住,邱清泉率第五军在侧翼配合,袭击一纵。粟裕见无法得手,紧急命令各部退回。

这就是陈毅称之为“耍龙灯”战术的一系列机动作战。

部队不仅来回奔波非常劳累,思想上也有点迷茫,到底要打谁,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指引,士气受挫。

直到最后关头,整编七十四师和整编二十五师出现前突的迹象,粟裕才最终确定了要打张灵甫。这时华野各纵由于连续调动敌人,自己也已经稍显疲惫了。

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各种官方出版物中,像《粟裕传》《华东解放战争》等书籍中,都明确记载了部队关于粟裕指挥的怨言,如“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们的脚板嚓嚓嚓”“机动机动,只走不打,老耍龙灯”。华野的作战命令都以陈毅的名义下发,而非粟裕,所以基层部队都以为是陈老总指挥的,但在纵队领导这个层面,都知道战役指挥是粟裕负责的。

能够容许这种流言出现并流传,可以想见,有的纵队领导是默许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强有力地佐证,争论是存在的。

许世友九纵这种情况更突出。

1947年5月11日,粟裕刚刚命令九纵向东疾进,准备打桂系第七军,但当晚判明敌情后,发现打张灵甫的机会已经来了,立即命令九纵等部队立即返回孟良崮一带。

九纵刚刚连夜走了70多里路,一纸电令,又要返回原地,九纵上下的怨言可想而知。

九纵一连跑了十几天的路,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时,突然接到这个命令,有的于部大发其火,说;“他们干什么吃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你们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

那么,网上盛传的许世友摔粟裕电话的事,是不是就发生在此时呢?

笔者推断未必。

许世友当时还未生气,对纵队也做了解释,说:“我们现在打七十四师有四点意义,第一,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王牌,我们打掉这张王牌,对敌军震撼大;第二,七十四师处于突出地位,与左右邻之间空隙较大,便于分割围歼;第三,蒙阴、沂水地区多为岩石山区,地形复杂,便于我军隐蔽集结和寻隙穿插;第四,我军主力正位于七十四师的正面,不需作大的调动就可以出敌不意,迅速集中五倍于七十四师兵力加以围歼。”

这段话出自《百战将星许世友》,是比较可信的。

与整编七十四师交火之后,又有一件事令九纵产生不理解的情绪。

粟裕不喜欢打蛮仗,命令九纵等主攻部队,实施轻牵硬拽的战术。即,白天拼死守住阵地,晚上撤出阵地,让七十四师欲攻不能克,欲走又不甘心。

这种打法在华中部队很常见,山东部队有点不习惯。

七十四师冲了两天两夜,九纵打了两天两夜,反复争夺阵地,而且是到手之后主动放弃,连九纵参谋长聂凤智都有点不理解。

摔电话是不是这时发生的?大概也不是,许世友坚决地说,上级叫打就打,叫撤就撤。

立场原则还是非常到位的,并没有带头发牢骚,对粟裕的支持够意思。

最有可能发生直接冲撞的,大概是在最后向孟良崮山头发起总攻时。

直接导火索是调整指挥关系。

《陈毅传》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毅赶到前指和粟裕会合,粟裕和一位纵队司令通电话,谈到调整指挥关系问题,通话发生“故障”,粟裕说:“军长在这里,军长同你讲话。”陈毅当然明白遇到老资格了,接过话筒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照办。”话筒里也就平静了。

为什么调整指挥关系会引发争执呢?个中奥妙在于主攻孟良崮山头的部队编成。

攻山共有五个纵队,分别是一、四、六、八、九纵。

其中正面强攻的是四纵、九纵。

打到最后,势必进行兵力重组调整,从最后的战果看,击毙张灵甫的是六纵,四纵似乎也参与了一部分。从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在主攻集团五个纵队中,肯定是有主有次,并且存在一个临场总指挥,六纵是后来赶到的,肯定不是。一纵、八纵负责抄七十四师的后路,也不可能指挥九纵。

很可能粟裕命令九纵听四纵陶勇统一指挥,陶勇论资历比许浅一些,心高气傲的许司令当然不太满意。

冲突发生在此时,大概是最符合当时实际的。至于摔电话,笔者认为大概率是不存在的。顶多电话里说了几句,语气激烈一些。以许上将的情商,绝不会与直接领导、顶头上司这样撕破脸。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凉白开_5vc

许世友差粟裕多了

听友201320824

无论你的职位多高,在作战时都要坚决执行上级命令。

猜你喜欢
上将许世友

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

by:acering

侠骨柔情许世友

《侠骨柔情许世友》作者陈廷一并没有把人们崇敬的将军当成完人去写,而是披露了将军的常人生活和传奇故事。也许这样会使人失望,但这部书既然是献给一生实事求是的将军,倘...

by:喜马AI酱

许世友 | 单田芳经典

少林将军许世友,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他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

by:单田芳评书

【山东快书】许世友的传说

这是一部描写许世友将军传奇故事的山东快书作品。叙述了许友友幼年深受地主压迫,从小就具有反抗意识;青少年时期入少林寺学艺八年,学得高强的少林武功,并因勇救坠崖采药...

by:华夏汉易

名将系列:许世友将军的故事

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的故事。

by:滋泽万代

战神粟裕将军

本专辑由崇田文化精彩演绎粟裕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7月起,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

by:崇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