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篇(1)清明 中国人的乡愁刻在了DNA里

2023-04-04 04:07:3812:12 45
所属专辑:焱钰悦读
声音简介
清明
--中国人的乡愁,刻在了DNA里

元宵节过后,到了农历三月初五,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又和除夕、重阳节、中元节并称为“四大传统祭祖节日”,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也是唯一一个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它究竟是如何在一众节气中“逆袭”、突围成功的?今天就听我来给大家“咬文嚼字”一下。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按《岁时百问》的说法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春分后十五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中的乙,也就是朝东南移动,清明的东南风开始吹来了。
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朗气清,用“清明”来称呼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所以民间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后来又是如何被赋予了纪念祖先的含义呢?这还得再提到一个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关于它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为了国君之位纷争不已。其中一个儿子重耳不想陷于复杂的局势中,便踏上流亡之路。介子推义无反顾地追随重耳,甚至在重耳断粮时割下自己的肉做成肉汤,救下奄奄一息的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史称晋文公。介子推使命已经完成,带着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归隐山林。
晋文公对当初流亡时追随自己的人一一封赏,却唯独忘了曾经“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待他终于想起介子推后,便几次邀他出山回宫,可是介子推闭门谢客,最后竟背上老母亲躲进深山中。晋文公命人搜山无果,便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是孝子,一定不忍心让母亲受伤,会从留给他的一条小路出来。可是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终没有出现。火熄后,晋文公发现介子推和母亲二人已经抱树而亡,他追悔莫及,哀伤地下
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以缅怀介子推这位刚烈的忠臣。这一天也就成了后来的寒食节。
有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为证:“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寒食节传承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日期接近,民间就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说到清明节,总是绕不开那一缕乡愁,这和我们华夏儿女深深印刻在DNA里的“寻根文化”分不开。这份愁思里,传承着家族、姓氏、血脉中流淌着的不变的基因。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在清明时节也多寄情于诗词。
南宋诗人陆游,在清明前夕奉诏来到临安,念及家乡,想到能在清明之日骑马赶回,心中的落寞才消解几分,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明代诗人高启,节逢清明却不能回籍,思念中写下《清明呈馆中诸公》:“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当然,在这些诗句中最有名的还是那首家喻户晓的《请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独身在外赶路的人却恰逢春雨,无处可藏,心中更添一分愁苦。“欲断魂”三字,将这份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询问附近哪里有小酒馆可以歇脚避雨,放牧的孩子伸手指向了远处的杏花村………寥寥几句,一幅清明烟雨图就跃然心中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继诗圣杜甫“大杜”后,被后人称为“小杜”,关于他的逸事趣闻也有不少。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还是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杜牧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早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二十三岁的杜牧就以一篇《阿房宫赋》享誉京都,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看了文章后击掌称好,直接登门向科举主考官崔郾推荐。因为唐代科举有“公荐”取士的制度,崔郾听了吴武陵的举荐后也称赞不已,最后让杜牧顺利考上了第五名进士,就有了“崔郾力荐”的佳话。
后来,新科进士杜牧与好友到曲江游玩,偶遇一位老僧,两人相谈甚欢。老僧问杜牧叫什么名字,当时的杜牧自认已经名满天下,但眼前这位高僧却不认识自己,被泼了一盆冷水的他当场写了一首七绝:“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意思是说,像自己名气这么大的人,高僧却没听过,可见这是一个真正的世外高人,这庙里的禅气也确实没有被世俗之气所污。前两句的自夸和后两句的自省形成鲜明对比,纵是天之骄子又如何?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清明也是“法定节假日”哦!它从唐朝开始被正式列入“五礼”;唐玄宗时,寒食和清明节一起放四天假;到了唐德宗,假期延长到了七天,唐代官员都需要回乡扫墓祭祀。
古人除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在这个“黄金周”假期还会做什么呢?告诉大家,他们可比我们想象中的有趣多了!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假期当然要亲近自然、踏青觅春。插柳、射柳、牵钩(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植树、蹴鞠、斗鸡,还会吃青团、麦糕、馓子……
这里我得重点跟大家说说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之---馓子。“馓”读作“sǎn”,第三声。
馓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这样描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在古代它被叫作“寒具”。
清明节吃馓子的习俗主要是源自寒食节,因为不能生火人们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馓子经过油炸后,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携带、收藏都方便,很快在美食界有了一席之地,一直流传至今。
从庄重肃穆的祭扫,到畅快愉悦的踏青、品美食,可以说,生死悲欢在清明节这一天得以统一了。清明节蕴含着我们对生死的辩证思考,是一种情感寄托,也是一种人生宽慰。而清明节所代表的这种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也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延绵千年。
随着科技发展,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盛行,人们还为清明节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像近几年兴起的网上祭祀,就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让“云祭扫”成为一种新常态。民政部门、殡葬服务机构,都开通了网络祭扫平台,人们可以在网
上献花、留言来寄托哀思……
科技改变生活,但精神传承永远不变。相信不管祭扫形式如何变化,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这份情怀将永远流传下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我们的节日》通过对中国节日文化和节日意义进行深度的挖掘,面向青少年群体构建独具特色的栏目内容,以此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

by:听未来NJ

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

by:阿文之声

清明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时处...

by:海霞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