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捂应该怎么捂

2023-04-11 06:50:0606:10 35
声音简介

健康养生】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应该怎么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为什么要春捂,春捂应该怎么捂呢?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淮南子·时则训》所述“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就是对顺应春季天时的描述。
捂的部位
一、捂肚子
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露脐装还是暂时放在衣柜吧,现在还没到它登场的时候。
二、捂脚
“寒从足下起”,四季的养生保健都应该注重足部保暖。《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三、捂背
中医理论认为背部属阳,而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后腰又为肾之府,胃肠道不好的人,以及肾阳虚的人,千万不要急着把低腰裤穿起来。腰细虽美,也不能露得太早。
捂的程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着风。
捂的饮食
春捂的目的是顾护身体的阳气,除了衣着方面,饮食的“春捂”也很重要。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韭、葱、香菜等。生冷之物应少食,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如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之阳气。
捂的加强版
以上是顺应天时而健康养生的“春捂”内容,对一些平素就手足冰冷,遇寒后易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胃痛,甚至出现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人,还应有加强版的内容。
穴位:平时可以对天枢、神阙、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或药物贴敷。
足浴:采用中药足浴的方式,以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
体操:现在很流行的五禽戏和八段锦,也是在春季里使人体阳气升发的绝佳方法。
捂到啥时候
春捂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根据当地的天气决定的,如果连续两周最高气温都在15℃以上,而且比较稳定,那时间就差不多了,可不必再捂。
春捂是时节养生的内容,特别适合平时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大便溏稀、进食生冷或遇寒易出现腹痛等症状的一类人群。
对于不会表达的小儿,要时不时摸一摸后背,如果总是汗津津的说明捂得太过了,应适量减衣,免得毛孔张开遇风着凉。
春捂以自觉温暖、不出汗为宜。每个人的穿衣标准不一样,可不要出现“我妈妈觉得我要春捂”这种情况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傷寒雜病論

书籍信息:伤寒杂病论内容重点:是医圣张仲景的传世经典,与《黃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圣经。本文是根据成无己本训读,供...

by:春田的惊鸿

伤寒杂病论

树立中医思维弘扬中医文化裴永清教授《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课程视频在“弘医书苑”微信公众号连载。欢迎一起学习~

by:高小皋

伤寒杂病论

什么是《伤寒论》?其实际含义是什么?这是困扰不少初学者的常见问题。说白了,《伤寒论》其实是“论寒伤”。若直译过来,就是“论述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但仅仅这样理...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杂病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育,深受广...

by:云山人818

杂病治疗大法

本书专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氏论辩,改为杂病治疗大法。

by:行有界智无疆

伤寒杂病论(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

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by:岚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