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男子确诊鼻咽癌,崩溃痛哭,卫生组织呼吁:1种碗趁早换

2023-09-07 17:23:2303:45 1.9万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39岁的王师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家住山东省菏泽市,为了养家糊口,他必须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甚至有时更长时间。一个月前就有鼻塞、耳鸣,以为是感冒了,休息会就会好,谁知道症状不仅没有好转,还出现耳鸣、鼻涕中带血的情况。

王师傅只好到医院看医生,经过CT、化验检查之后,最终确诊鼻咽癌。这个结果如同晴天霹雳,他崩溃痛哭,因为他是家里顶梁柱,他不能倒下......

妻子得知消息后,也痛哭不已,同时一家人都很不解,因为王师傅平时身体很好,怎么会患上癌症呢?医生告诉他们,鼻咽癌患病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甲醛等)、接触致癌物、EB病毒感染等都有关。后来,王师傅和妻子看到新闻里说到仿瓷碗的危害,相关的卫生组织呼吁这种碗应该扔掉,这才反应过来,王师傅的癌症可能跟他每天家里吃饭的碗有关!

男子确诊鼻咽癌,1种碗趁早换!

王先生所说的仿瓷碗又叫密胺餐具,是一种质感类似瓷器的仿瓷餐,因既不是容易摔碎的瓷餐具,也不是易变形的塑料碗,所以很多饭店、食堂、面馆都会使用。王先生因为家里有小孩,买陶瓷碗总是会磕碰摔碎,所以为了省事,换成了仿瓷碗。但是其实仿瓷碗存在着安全隐患:

1)不耐高温

即使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仿瓷碗,主要的制作材料为密胺树脂,而密胺树脂不能耐受高温,正常可以在温度为0~120℃之间使用。但是超温度使用就会分解,分解过程中会产生甲醛及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我们一般刚出锅的菜或热油会高达200℃。有研究显示,用仿瓷餐具盛酸性较强或较高温的食物(如热汤),会促使其内所含的三聚氰胺污染食物,可能引发肾结石。

2)劣质产品毒性大

除了密胺树脂本身不耐高温之外,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在制作仿瓷碗时用脲醛树脂代替密胺树脂制作,这样做出来的仿瓷碗,释放的甲醛含量更大。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新闻大求真》就曾经有过相应的报道,实验人员购买市面上6个仿瓷碗,分别装开水和热油,再检测其甲醛释放含量。其中6个样品中2个样品甲醛释放超标,尤其是装热油之后。

3)涂料可能有重金属

除了本身的材质之外,仿瓷碗上涂有的五颜六色的涂料,这些涂料可能就含有重金属,如果高温作用会释放到食物中,被食用。所以购买时不要选择颜色过于鲜艳的仿瓷碗。

结语

使用仿瓷碗,可以说就是在吃“慢性毒药”。尤其是家里长期使用。即使是给孩子买儿童餐具,也要注意从正规厂家购买,购买时注意产品是否有QS标志、生产许可证和执行标准(QB1999-1994),并且不要拿来装热汤和热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胃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胃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本专辑收集了患者热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中医和西医的观点,进行全面的回答,希望帮助患者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早日康复,并让大家注重养生保健...

by:孙华贵

知癌懂癌不惧癌

你真的了解癌症吗?癌症不是外敌入侵,而是一场内部叛乱,抗癌战争实为一场我们与自己的战争。本书汇集了医学博士杰森·冯关于癌症的研究结晶,回答了关于癌症的几个关键问...

by:心理咨询师沈山

小小男子汉|4岁小孩暖到流泪

一个4岁的孤儿独自撑起自己的生活,让人暖到泪奔的故事!(订阅评分加更)“清水公寓”的房客。自获得出版社的漫画奖之后,狩野进成了一名默默无闻、卖不出作品的漫画家,...

by:ET学长

病系男子图鉴

他想让神明跌落枝头,掉进他手里。与雾织是八百万神明中的病祸神。曾被祸津神戏称为行走的病毒制造机。所制造出来的病症,通常都很隐晦而难以言喻。心律不齐嫉妒揣测偏执和...

by:实习女神宋雅熙

小男子汉

文学名著【小妇人】续集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9世纪末美国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小男子汉》讲述的是男孩们在乔家健康快乐地成长中间发生了很多奇怪感人或让人捧...

by:因心尔雅

婚癌

婚姻是一种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事业,是人生一个重要旅程,除非打算独身。婚姻是有生命的体制,如人生一样,有他独有的故事,她的丰盛,他的迂回,他的悲欢离合,他的冷暖自...

by:24字真言永记心中

癌战

癌战,不只是医学与疾病的战斗,更是一场心灵的较量——因为经济压力而对亲人产生的那种内疚感......治疗与不治疗,治疗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问题。何然和唐怡两个年...

by:播音安宁

癌人

一位生物学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自己去世祖母的癌细胞克隆了一个黑人女孩。不料,这个拥有超常生长速度和器官再生能力的女孩很快就成了“蛇头”的目标;与此同时,“维...

by:学妹王淑珊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