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05-09 14:29:3232:39 52
声音简介
前 言
在我童年的时候,经常跟随先父外出给人看病。他不诊病的时候,总是手不释卷,苦读中医典籍,勤求古训,精研医理,把许多需要记熟背会的诸如方剂用法组成以及成段的经典医论等,编成能唱的诗歌、快板、俚语,配上类似小放牛这样的民间曲调,成为歌谣、歌诀,一遍遍地唱诵着,以便于快速记忆,而且这种方法可以记得非常牢靠。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先父由个体中医门诊进人公立中医门诊工作,之后又并入原哈密县人民医院。在县医院工作期间,先父除在医院坐诊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被派往基层巡诊。初到基层巡诊,患者一开始不太信任这个城里派来的医生,他们伸出手臂却不愿说出自己病情,想看看这个医生到底有多大本事。其实,在患者不主动配合的情况下,医生判断病情能有七八分的准确已经实属不易了,但家父靠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能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来。渐渐地,人们开始信任这个城里的医生了。先父把脉,寸关尺的脉象都要分别按下去,再浮上来,以感受脉搏的跳动,再进行察舌、观色等检查,大体就可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他在问诊时,比如遇到成年女性,往往通过一句话“你经期过去多长时间了?”作为切入点,接下来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再进一步确诊。一次,先父在诊病时,有位患者伸出胳膊什么都不愿意说,让给他看有什么病,先父号脉后对他说,“你左心房扩大了”,令此人大为惊讶,因为他五天前刚在乌鲁木齐市一家大医院里检查出“左心房扩大”,回到家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这个消息也没给任何人讲,所以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其实,患者的许多病情都是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的,这正是中医学的精要之处。但可惜现在许多中医看病完全被西医化了,离开现代化检验仪器便寸步难行,许多中医医师不会脉诊,手搭在患者的手臂上,手指轻轻浮在上面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先父曾对我说过,脉诊要多体会,从自己及身边的人开始,尽可能体会各种各样人的脉象,健康人、患者都要体会,才能分辨出差异来。只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总是可以掌握一般性规律的。
那些年,家里就是再拮据,中医的经典著作总是要买的。我们家里不仅有许多中医的线装书,诸如《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丹溪心法》《傅青主女科》《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黄帝内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出版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买了不少,先父最喜欢的几本书,我记得有《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1960年冬季,先父由原哈密县人民医院调往原哈密县二堡公社卫生院,组织开展中医药诊疗业务。先父曾把继承中医的厚望寄托于我,要求我从小就背诵《医学三字经》和许多汤头歌诀。我跟随先父在乡下采药,去城里的医药公司选药,把成捆长长的药材用铡刀截成短截的成品药材或制成片状的饮片,或用碾槽将药材碾成粉末,用筛子过目,和上蜂蜜做成药丸。那时的我踩在凳子上拉开高高的药斗给患者抓药,患者起初不太信任我,先父跟患者说:“你们放心吧,不会有错。”我还协助先父给患者开药方,他口述我代写。于是,我实际上成了先父看病的助手,先父教我针刺,先在他身上刺,教我怎样行针,告诉我怎样补、怎样泄等。对有些典型病例或特殊病案(如烈性霍乱)的治疗不乏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在耳濡目染中,我感受到他解救患者病痛的那份执着与温情。
他每日每夜地为患者操劳,没有节假日,忙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他给患者煎药、试药,让一个个患者解除病痛。有些患者吃不下苦苦的汤药,他就把自己的白砂糖(凭票限量供应的)拿出来,让患者喝一口汤药,就一小勺砂糖,如此这般地悉心照顾患者。先父行医多年来,救治的患者无以计数。我曾目睹,一位患百日咳的患儿生命危在旦夕,先父悉心照料诊察,亲自给患儿煎药,数日后患儿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令患儿母亲感激不尽。
1963年冬季,原哈密县二堡公社出现了很多霍乱1患者。当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上吐下泻,由于病情发展快,最后多因严重脱水导致虚脱,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没命,患者往往是前一天得病第二天殒命。当时城里组织医疗队紧急赶往二堡公社来抢救,先父当时也参与了抢救,他认为此病看似虚证,实则毒气在身。他用一种名为一把抓的中成药(散剂,主要成分为巴豆霜),先行泄下排毒,再用龟龄集扶正固脱,先父曾给我说:“这叫以毒攻毒,大泻后身体更加虚弱,要用大补之药回阳固本。龟龄集能治五劳七伤,峻补命门真火。”通过这种治疗,最终有十余人获救。城里派来的医疗队里有两位西医与先父合作,他们通过中西医配合治疗也让一些危重患者痊愈了。原哈密县二堡公社主要靠坎儿井浇地,由于社员常年在坎儿井下作业,普遍患有风湿骨痛病,先父综合运用针刺、艾灸、汤药、拔火罐等疗法,为数以百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先父的医术深得大家的认可。以上这两组医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原哈密县卫生科曾要求先父总结经验,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先父多年行医工作在基层,他深知基层劳苦群众对基本医药知识的渴望和求医问药的困难。他在有生之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将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心得笔记整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本学习中医的入门书籍,书稿几经修订,是他积累了五十余年研习医理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
伤寒、温病是中医学习的两个瓶颈。先父生前曾对我说:“要真正掌握了伤寒、温病学说,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所以,本书卷首杂论后,就是先从伤寒、温病讲起的。其中,伤寒的六经辨证,是掌握伤寒论的纲要性基础理论,必须要下功夫读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书在此部分加大了论述力度。伤寒与温病学说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伤寒是温病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和完善,二者之间从本质上说并无分歧[2],广义伤寒就包括温病。清代医家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具有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本书在讲解温病时,仅列邹仲彝先生所编《温热便读》中风温、湿热(包括湿温)两门,加李倩侠先生按语,简明易懂,对掌握温病大有裨益。再通过临床经验对常见的里寒外热、上热下寒等证进行鉴别诊断,深入浅出地解析温病医理,以便初学者快速入门,在此基础上,初学者再进一步研习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也就能很快水到渠成了。如此,弄懂了温病,或者说温病入门后再回过头去温习伤寒的正法、捷法和附法,领略伤寒的六经辨证理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难点也就不再难了。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增强了学习信心,如同在战争开始就攻克占领一个制高点,对鼓舞士气夺取全局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书中所列诸多方剂,有相当数量的属专病专方,对症施用即可,可谓“有是病,即有是药”。张石顽(3]倡“一病有一病之祖方”(《张氏医通》)。以辨病为纲领,这是必要的。有些情况下,同一疾病患者往往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见症状也可以不同,这就须随症变方,效在权衡改变,切勿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更多情况下,辨病审因论治,须和八纲辨证相结合。临床中,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症候和变化,均可作为辨证的依据,若仅辨其病,不辨其证,拘泥于一法一方而治,则临床疗效每多不佳。正如徐灵胎5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症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专病专治与辨证、随证加减相结合,一直是中医药得以代代传承的诊治法则,这才是中医学的精髓,不可厚此薄彼。这也是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不少组方精当的药方也有专方的效果,许多验方、偏方、单方就属于此类,一般都具有组方简验的特点,便于学习和使用。日本的汉方大多源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经变通为专病专方制成颗粒、片剂、胶囊、口服液等剂型,推广到世界各地。虽然有辨其病不辨其证之虞,但其产业化的运作令我们汗颜。而我们对专病专方的研究下的功夫很少,虽然许多文献报道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专病专方的研究推广和开发利用对于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产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屠呦呦带领团队常年对青蒿素进行研究,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青蒿素研制的成功,将中医药的魔力展示给了世界,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称:“青蒿素的发现,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本书第七章儿科病中有两个治愈小儿痨的案例,第一个为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论治,第二个属专病专方诊治(单味青黛治小儿痨)。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奇巧精准。1975年春夏之交,先父患肺心病住院期间,病发呃逆昼夜不宁,连续三四天不止,医院用尽各种办法治疗都无效。先父说:“还是我自己来吧。”遂开一方:全瓜蒌二两,炙甘草三钱。药煎好后,先父分两次服下后顽固性呃逆当天即止,又将朋友来医院探病时送来的二两红参煎好服下,病痛遂解除。先父说:“泻后要大补。”瓜蒌[5]有宽胸散结、润肠致泻作用,炙甘草平和温中、相济调和,红参起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效。先父用瓜蒌治好自己顽固性呃逆一例,在本书中并没有录入,书中多处讲到呃逆病症的治疗并没有用到瓜蒌,都是针对具体病症查明发病的原因辨证论治的。倒是在本书第一章察舌辨证一节里,讲到胸腹满闷、邪结上焦之证时可用此方。小陷胸汤中瓜蒌同黄连、半夏一同人药,主治小结胸病。“黄连涤热,半夏导饮,瓜萎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人·····”可见,先父呃逆由“邪结上焦”“胸膈气结”所致。如果是胃虚有热之呃逆,就要用橘皮竹茹汤;如遇虚寒之呃逆,可用丁香配柿蒂治之;如热郁气逆之呃逆,可予栀子豉汤治疗;如产后气逆呃逆则分两步,治气逆用青皮、葱白煎服,治呃逆再用白蔻、丁香研末,桃仁煎汤服之;通常治呃逆用二陈汤加减对症治疗;如久病发呃,为脾肾之气将绝,急用人参、干姜、附子、丁香、沉香、柿蒂救之。中医学认为,疾病是脏腑、阴阳偏离正常状态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不同表现,都反映了疾病在时间、空间意义上不断变化着的病机。所以,对西医来说是相对不变的病理,但在中医来说则是时时变化着的病机。中医临床每一次的诊疗,都是证变则机变,机变则法变,法变则方变,方变则药也随着变。所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仅是中医临床的特长,更是中医临床的优势。中医学研究的是整体状态的人,中医学理论与实践都是以状态为中心,研究状态的识别、运动,着力于状态的调整、控制。中医的藏象是对全部状态的单元分类,而不是局部层次下的“器官”概念。这同辩证唯物论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运动中发展之原理是一致的。初学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自己的辨证思维,逐步掌握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有效方法,真正领悟中医学的精髓。
本书所列方剂,许多都是针对特定疾病有较好疗效的典型方剂,并对其中重要方剂进行了简要解析。初学中医者,在遣方用药时仍须对具体病证进行辨证细察,审因审机,既要恪守经方,又要善于灵活变通。尤其是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出现,危症险象环生或遇疑难杂症沉疴顽疾时,须透过表象看实质,既遵医理又不泥古,大胆细心地辨证论治。
比如治疗半身不遂,王清任先生的补阳还五汤是公认的经方,治疗偏瘫的疗效确切,但此方不能滥用。先父举了一例,有医生治疗半身不遂,仿补阳还五之义,用黄芪八钱就出了偏差。先父体会:“新得半身不遂,可先治其标,用对症治疗法,先治其风火痰等标病,矣患者出现虚象之时,再用补阳还五汤,治其本。”先父曾治疗一青年女患者下半身不能动两年余,属中风后遗症之陈旧性偏瘫,先父用通窍活血汤四五剂,先疏通其经络,再用补阳还五汤,日服原方两剂患者即能下地走路,共服汤药十余剂,即痊愈。先父认为,“此患者经络瘀血必很多,不先通其经络,恐补阳还五汤不能见效,或拒而不纳”。这里牵涉到中医理论的虚不受补问题,所谓祛邪务尽,方能进补,还牵涉到王清任先生的补气逐瘀之法,王清任先生治疗半身不遂是以“气虚兼经络瘀血”立论的。当然,是先逐瘀,后补气或者在补气的同时加逐瘀的药品,这就要结合临床具体症状辨证论治了。
中医贵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许多经方在临证运用时需要酌情加减,先父举例:“小柴胡汤加减上说,咳嗽去参,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那是针对风寒咳嗽来说的,风寒咳嗽忌用参,因为风寒咳嗽要降气,参能补气,不宜于风寒咳嗽,所以去之。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这干姜、细辛、五味子就能治疗风寒性的咳嗽。为啥小柴胡汤加减法治疗咳嗽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而麻疹病咳嗽加前胡、杏仁呢?要知道小柴胡的加减法是针对真伤寒病说的,加用的干姜等是热性药,而麻疹病是热性病,所以加用前胡、杏仁,因他们是凉性的药品。再说小柴胡汤内有黄芩、柴胡等凉性药配入热性药无妨。”由此,先父告诫,“初学医的人,在这些方面细细留心,一者可以熟悉药性,二来可以更好地指导处方看病”。
以上只是给读者一些感性的认识,本书所列的方剂,无论是经方还是验方,不仅仅是该方对应什么病症,而是帮助初学者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进入该疾病领域。如同补阳还五汤之于半身不遂,四物汤之于妇人病,理中汤之于脾胃虚寒证等。如果我们不仅能以药辨病,再能以汤为证,以证统病,则这些方剂又给我们展现出另一片广阔的用武天地。仲景的《伤寒论》创造了以方名证的“汤证”,如桂枝汤证、柴胡汤证、大青龙汤证等,为辨证治疗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经方的运用不断扩大,一张常用方有时能治愈几十种不同的疾病。例如吴茱萸汤,本来主要用于厥阴病,肝寒上逆所致的呕吐、头痛等病的证治,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神经科、五官科、外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又如补阳还五汤以气虚血瘀立法,是治疗半身不遂的代表方剂,由此为切入点治疗中风病,展开辨证施治,可加减化裁出治疗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及痿证的多种方剂。如果我们再把补阳还五汤作为一个汤证去思考辨证,该方就不仅仅局限于中风病和痿证的范畴了,只要符合气虚血瘀这一病机特征,就可以扩展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领域。现代研究证实,临床上已将补阳还五汤用于头痛、心绞痛、眩晕、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肾病、颈椎病、腰腿痛、不安腿综合征、肝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脊柱空洞症、帕金森综合征、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外伤性截瘫、慢性盆腔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因此,书中所列诸多方剂,尤其是经方,均可以方名证,以证统病,既恪守经方,又可临证化裁,扩展对经方的应用。由此触类旁通,苦心求索,辨病与辨证相联系相结合,才能圆机活法,以常达变,体味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之妙。先父曾说:“医理的一切,是看病的资本,但临床实践经验,才是真正的本领。”在临床实践中逐步领悟伤寒六经辨证之法,据八纲以识主证,析病候以明病机,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作为一本中医入门书籍,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多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突出了一些常见病、难治之症的论治和方剂解析,对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实用病例也做了简介。风、痨、臌、膈为传统中医公认的四大难治之证,前三种疾患属现代医学之中风、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范畴,本书对此结合具体临床实践进行了简要的论治解析。不避难点,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普及实用知识是本书的特点。传统中医经典方剂大多都有歌诀,这些歌诀通常以四句为多,而将大段论治文字编为歌诀的还很少见。先父将伤寒六经纲要、妇科杂病等论述文字以通俗简洁的语言编为快板或歌诀等形式,让晦涩难懂的理论通俗化,便于初学者记忆。书中引入的重要方剂,凡缺少歌诀的也都予以补充编写,如陈修园、傅青主、张锡纯等名家的方剂,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清代医家张秉成所著《本草便读》是实用性很强的药学著作,每药之性味功治皆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语以为概括,原作因古文句读使然,初学诵读仍感困惑。本书对原作进行标点加工,激活了原文节奏韵律,焕发出新的生机韵味,使语义条理更加明晰,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对快速掌握本草药性大有裨益。
中医药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中医是理论最完善,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最成熟的医学。中医药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将一位老中医的从医践行心得整理出来并予以出版,也算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任广颖
2019年7月8日
【附注】
[1]霍乱:病名,指由霍乱弧菌感染的烈性传染病。
[2]杜秀萍.论伤寒与温病的可通性[J].江苏中医药,2011,43(2),4-5.
[3]张石顽,名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与喻昌、吴谦齐名,是清初三大医家之一。所著《张氏医通》卷帙浩繁,而叙述条理清晰,系统具体,为医家案头必备之工具书。
[4]徐灵胎(1693-1771年),名大椿,一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清代吴江人。所著《伤寒论类方》一卷,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承气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等十二个类方。各类有主方,各方中列述有关汤方证治的条文,如此以方类证,对后世《伤寒论》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成为伤寒学派中以方类证的主流派。
[5]瓜篓:润肺清肠,降痰火下行为顺;消瘀涤垢,治结胸上实颇灵。(清代张秉成《本草便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前言

一本书的前言、序言等是对一书的综述,往往是很值得细读的部分。本集收录我读过的一些书的前言、序言等,虽然有些书非常有价值,但由于版权等原因不便收录全书。

by:沪上耕夫

人生三境 前言

人生三境,低得下头,沉得住气,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by:1368540fzgq

前言 持续更新中

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弁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

by:胖纸读书

社会热点前言地带

这里有最形象的咨询,我们一起关注社会变化,品味人生百态

by:侃姐癫谈

稻盛和夫-前言 心法

微心363739700稻盛和夫(INAMORIKAZUO,1932年1月30日-),企业家,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京瓷与DDI(现KDDI)创...

by:刚子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