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父子人伦(三)养儿防老重在修己学道(新版)

2023-06-13 18:07:4524:40 91
所属专辑:为人之道
声音简介
父子人伦 第三节 养儿防老重在修己学道(新版)

无道岂有传宗之实,有道方有接代之果;无道必有养老之忧,有道何有送终之虞。


​书名:《十伦探秘》

作者:同 在

声明:本号所发内容皆为原创



​接下来,讲当今父母生子观的偏差。

一般父母生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传宗接代,防老无着。但这是有偏差的,正确观念是把“养儿防老”改为“修己学道”。概为修己学道,传宗接代。传宗接代无可厚非,国人历来都很重视,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胎制并不合理,是受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时代悲剧。​


华夏文化多灾多难,也是整个世界的悲哀。因为华夏文化不仅利益中国百姓,也利益世界人民;而西方文化不仅毒害中国人民,也残害西方人民,包括令施害者或利益集团自身难逃罪报。自然法则绝对公正,任何违犯者都罪责难逃;哪怕用尽明枪暗箭如收买威胁等手段悄悄伤害众生,最终都躲不过天网的捕捉。这就是《易经》所言“天行健”,是道或法则自动赏善罚恶所致。那些施害者对此懵然不知,才会以智诈害人还沾沾自喜。

按照古文化的意涵,生养孩子当在父母以学道为教化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传宗接代,宗,就是道;传宗,就是传悟道之法。如果不学道,父母谈何弘传悟道之法?孩子又谈何承传悟道之法?所以为人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法子上。自己修行有成,有法子(含立身行道的真孝子),才是真正的传宗接代。否则,所谓的传宗接代既不可靠,也无实质意义。

养儿防老理亦然。有儿子,未必能解决养老;有法子,养老根本无需考虑。对子女来说,孝亲养老天经地义;对父母来说,最好不要过于天真。人伦是律己而非律他,所以子女自应孝敬父母养老送终,但父母最好不要抱持养儿防老观念死死不放。​

很多家庭受重男轻女风气毒害,认为男孩可以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女孩终究是别人家的,所以生男为傲、生女为耻,造成很多家庭悲剧。婆婆因儿媳未生男孩心生嫌弃,撺掇儿子离婚另娶。儿媳因生女怪肚子不争气,在公婆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有的父母生了女儿不想要,就卖掉或丢弃或害死,再接着生,不生出儿子不甘心。甚者一怀孕就B超检查,是女儿就堕胎,如此造业,最终更难如愿生子,或身体受损苦不堪言。

这就是无知自私、不信因果的悲剧,包括不信子嗣与福报有关、弃婴杀婴必有恶报。明朝袁了凡最初被人算定命中无子、53岁命终,后因行善积德而转命增福,得二子、74岁寿终,才有《了凡四训》善书的问世。书中指出:积有多少世福德,定会有多少代子孙保住这份福报。这就充分证明:止恶行善才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根本。但西方术文化鼓吹者短视自大,只见现象上的性染色体,不见背后无形的福报支撑,竟认为子嗣与福报有关的说法无科学依据,是迷信。这就是对华夏道文化的公然诋毁。

现今男孩多在溺爱中长大,是习惯等靠要的小皇帝,根本没有孝亲概念,不啃老就算不错了,哪谈得上为父母养老?很多父母对儿子过于偏爱,心甘情愿让儿子啃老,并让儿子啃姐妹,认为女儿就该帮她弟兄。反倒是女孩孝顺者居多。女儿把老人接去孝养时,儿子还挑三拣四、阻拦,说怕人家笑话。自己不养双亲,还不允姊妹孝养,更不允外人伸手帮助,何等荒唐!​

有老人无原则地偏心纵容老小,令其习惯了索取享受,成了自私冷漠之人,成家后敢跟妻子打骂老人。老人生病时,老小从不露面还分文不出。最后披麻戴孝的只有长子,直到老人出殡时老小仍不见踪影。还有老人偏爱,导致子女矛盾加深,甚至反目成仇,赡养时无人问津,临终时争财开战。这就是养儿不防老的悲剧。

受西化教育毒害,现在的人大多漠视对生命的了解,建立了错误的生命观、人生观,所以即使是亲生子女,也不可靠。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懂知恩报恩,情况更不乐观。孩子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啃老一族,或忘恩负义成白眼狼,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父母不但养老无望,反受其害有苦难言。如此“传宗”岂符本意?

现实中,若非得到传统教育而学道的孩子,罕见有能真正传宗接代,罕见有能真正养老送终。现在的子女大多是趁父母中年犹可利用,及时压榨,令购房买车、做家务带孩子,套其财产等;待父母年迈,即嫌累赘而送养老院,任由等死;待其死亡还不放过,要杀生宴客大办丧事,令其再损福德,危及来世,甚至人身难保。​

世尊指出:成为现象上的父子、夫妇、兄弟、家室、知识、奴婢有五种因缘:怨家(相遇相杀)、债主(子散父财)、偿债(子财供父)、本愿(先世发意)、真友(道法共事)。(《五苦章句经》)足见因果不虚、恶业可怕,先世恶业会以出人意料、难以识破的方式令你受报。可知一厢情愿地期望养儿防老,太过天真。

无论生儿还是生女,世事皆是无常,所以把希望放在外在人事上本不稳靠。应放在哪里?放在自己的道业上。给到孩子道文化教育,都不能指望其养老送终,何况没有给以道文化教育,怎能冀望其知恩报恩!今日父辈老无所依、煎熬等死等悲剧频发,不是早能预见的吗?

当你指望孩子,如愿的结果未必到来;当你奉众修己,乐观的结果不期而至。这就是真相。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是永不过时的真理。再亲的人也不会恒久可靠,天真的结果只会令人失望。自身自度,不靠他度。外面的靠山哪会永远靠得住,里面的靠山才恒久可靠,那是自身之道。任何外在事物皆无常,唯自身之道恒常,才是唯一的依止(善师教你依道又当别论)。所以任何人学国学都必不可少。有人觉得,这与吃饭无关,何必学它。正是受西方术文化荼毒的结果。实际上这比谋生更重要,不可或缺!谋生未必如愿,有道何愁衣食!​

《论语》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谓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勤劳耕作,不免会有饥饿;真心学道,总会得到福禄。君子担忧的是学道悟道,不担忧贫穷。其中的“学”,有些人翻译成“学习”。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是“学道”。一字之差,其义迥然。翻译成“学道”,才符合东方道文化的内涵。如《中庸》曰:“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谓具大德者必能得到其应得的地位、福禄、名望及寿命。

从儿辈来说,未成年时逆反或自卑,成年后对父母弃之不顾或养而不敬,都是突出的问题。这跟从小缺失传统教育及未曾立志有关。子女典型的问题,是受不了父母的管束和严苛。父母往往按照自己的期望要求孩子,实际上孩子有孩子的命运。当受不了父母的控制又无解决之法,就容易逆反抗拒或自卑孤僻。

从孩子自身角度说,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圣贤教育。《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的“中于事君”,是说踏实工作、敬业爱国,是在孝顺途中。这就是敬业修己、修己奉众的精神,是正确的价值观。而现在的人却大多建立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做人就该争名夺利、纵情享乐。​

可见,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建立,不是靠说教能实现,只能靠行孝学道的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个人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才会有自身正报的转变,接着依报才会转变。如此,才有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及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真正实现。所以,关乎民主、自由等外境的改观,与个人志向、品性分不开,从根本上说是靠个人学道、行道来实现,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从个人层面说,从国家与社会层面说是另一回事。

因此,最重要的是父母有道,父以道教子,子以道敬父。让孩子从小接受道文化教育,而父母始终视教子为修己学道的过程,这才是最有智慧的父母。这样的生子育子才有意义,这一切都需要父母躬行而作教化。《颜氏家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谓媳妇一进门,就要向她传授门风家道,使她成为懂道的妇人;孩子一出生,就要童蒙养正,免得长大养出恶习难以教化。这就是古文化强调夫以道扶妻、父以道教子的原因。

古人重视教子,从怀孕始就有胎教之说。胎儿起初五根未成,新意识还不能出生,但前世过来的意根始终未断,所以胎教才有作用,对胎儿日后的相貌、德行等都有所影响。如前所述,意根默容万法,至于了别慧昧劣到何种程度,是另一回事。所以自怀孕起,父母就应特别谨言慎行。如《列女传•周室三母》记载,当年太任怀上文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这一切都不以养儿防老为目的,而是视为修己学道的机会。如此,父母才会有日后对孩子的敬重,而非一味严苛、控制。再则,无论生男生女都会乐意接受,等同珍视。

但受西方术文化毒害,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不明此理。才有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甚至发生将女婴直接溺毙或遗弃荒山的惨剧。这是造下杀人重恶业而不知。或让妻女遭受嫌弃冷落,甚或令妻子被迫离婚。

有一对夫妻生了个女孩,十分嫌弃。孩子五六岁时,有次在街上摔倒,膝盖磕破而流血。父亲呵斥道:“你离我远点,我嫌你丢人。”父母平常都把她丢在奶奶家,很少照管。女孩感到受伤,从小有心理阴影,特别渴望关爱。上初中住校后,因为跟女生相处方便,遇到了对她好的女生,就产生执著,陷入同性恋。大学毕业后,两人去美国定居,只因那里同性恋结婚合法,也不眷恋生养她的父母和祖国。​

同性恋虽然是自己的业报所致,但父母的嫌弃会起到增下缘的作用。比如想要儿子不成,就把女儿当儿子养,从小把她打扮成男孩形象,甚至直呼“儿子”,让其从小性格扭曲,觉得自己就该是男孩。说明一个情况:父母不能以道教子,对子女造成伤害不足为奇。如何弥补?自应补上学道的课,给女儿纯正的温暖,乃至把能布施的都布施出去,并不忘关爱别家孩子,以此功德回向祝福女儿。此中关键,一是要舍得布施,二是要扩展心胸。舍得布施者,如世尊言,布施出去才是你的;吝施不但无益,还会造业。扩展心胸者,有足够的智慧力量方能救助女儿故,需要超越对现世子女的执著,去利益生生世世的有缘人,如此令福慧双增。回过头来,才能给现世女儿真正护助。这是增长福慧的方法。

父亲敬重孩子突出的表现:亦父、亦友、亦子;同样,子女敬重父亲突出的表现:亦子、亦友、亦父。你说天下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多少人能像朋友一样相处?事实上,人伦的要点就在这里,能培养多种角色的品性,使父辈有父母的庇护、朋友的平等、子女的敬重;使儿辈有子女的敬顺、朋友的义气、父母的容护。至于分寸,靠父子学道把握。这是人伦非常重要的内容。

即是说,父母慈爱的重要表现,是“敬亲其子”:能敬重亲近孩子。《长阿含经》讲到,“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一般人只知道子女应敬重父母,不会想到父母也应敬重子女。体现的才是真正的平等思想,正是无我超然境界。这与西方文化站在私欲角度要求现象上的平等,正好相反。这才有人品的完整性。背后支撑是什么?道。因为这样做才合道,道具无我清净性故。所以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依道才能展现无我境界。这是道的智慧。​

也知,西方文化不识阴阳,空喊人人平等,实际背道而人人不等;东方文化深明阴阳,讲究主从尊卑,自然合道而人人平等。即谓,东方道文化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西方术文化是“一阳一阳之谓非道”。有些人为西方文化喊屈,那是被其毒害不识真相所致。西方文化为何害人?因为与华夏文化的依道(依本源寂灭心、凭清净无我)相反,是依术(依头脑觉知心、凭智巧诈术),表现为利用人性弱点,激发人性黑暗,以惑乱人心冠冕堂皇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由,掩盖其鼓动人们放任六毒的实质,如此害人于无形,让人被害还感激诵赞。可见,修己学道的人,自为道文化所护;期子养老的人,将为术文化所害。

为何说华夏文明有璀璨的光辉?因为道的智慧不可思议。这就是须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十伦的原因。说白了,遵伦而行,目的是要入道,从起点十伦开始合道。藐伦者等于藐视起点,无起点何有结果?故十伦必不可少,正是世尊所说悟道次第的起始法。《中庸》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谓君子之道,好比走远路必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必从低处开始。故知藐视人伦好高骛远而称已修开悟法者,十分可悲。

假如父子都有这样的智慧,彼此相处就变得轻松美好,就不会有此起彼伏的烦苦,不会有层出不穷的障碍。故知有道是核心。即知:无道岂有传宗之实,有道方有接代之果;无道必有养老之忧,有道何有送终之虞。

来自专栏:十伦探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父子三字经

父子一起学三字经,大家一起来吧

by:我是聂老师

父父子子|鲁迅朱自清的爱和人伦|AI电子书

【内容简介】《父父子子》一书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朱自清、丰子恺、周作人、鲁迅、傅雷等23位大家描写的“人生里基本的事实,单纯的,普遍的,平庸的,近人情的经验”,...

by:领读文化_电子书

父子说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探讨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引起很多读者共鸣。受到这种代际沟通方式的启发,菁kids推出“父子说”栏目,请家...

by:Adioame

包氏父子

这是一本由张天翼在193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全文不过2万字,在整个当代文学谱系,甚至作者本人的著作中,都不算十分有名。但这本书却对播者...

by:清清嗓子

父子密码

杜子建老师的一本“内部学习”资料。用宏观的视角来谈真正的育儿观念,相信会让诸多家庭受益。感恩杜老师,感谢各位伙伴的聆听!让我们一起与孩子们共...

by:如艺仙子

汪氏父子书

本专辑将与听众们分享汪曾祺及其子女们的作品,以更多地了解这位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

by:铁线蕨

杨氏父子

杨议,1962年5月25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市的一个相声世家,中国相声、影视演员。1995年参加侯宝林全国相声大赛,并获得金像奖。2002年凭借《如此办学》第一届...

by:哈利萝卜

父子笠翁对韵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

by:文自天成

桂林-父子岩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的是桂林父子岩,父子岩位于漓江与相思江汇流处。这里田园似锦,风光如画。您可以看到,这里一山...

by:恋景旅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