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相探究(七)

2023-07-12 18:50:0704:49 99
声音简介

生命实相探究7


  古人认为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在其生存期间,除了吸收显在的物质与能量之外,还禀受了隐在的天之精气与地之精华。这种隐在的存在形式正是古代圣贤们以感为基础认知世界的对象。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些对象的特点,二元论(阴、阳)、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等认知体系先后被提了出来。

  阴阳、三才的认知体系可以从传统道家的世界观中看到一些端倪。

  道生一(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太极生阴阳或“见分”与“相分”)、二生三(阴:地;阳:天;阴+阳:人。“相分”:天、地;“见分”:“识”)、三生万物。

  而五行的认知体系则可能是先贤们对万物“相分”部分进一步的分类。

金:肃杀之性;木:生长之性(生命能的表征);水:流动、变易之性;火:热、散逸之性;土:承载、容纳之性。

  在古人以感为基础的认知方式中,万物隐在的存在形式与显在的存在形式应该属于不同的两类对象,人体眼、耳、鼻、舌、身“五根”被用于对显在存在的认知工具,而以“心”为源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则被用于对隐在存在的认知。可能由于表达的逻辑和严谨性不够明确,在经历了无数次转述与成文的过程中造成了混乱,以致很多表述将两类不同对象的认知混为一谈了,从而给今人学习圣贤之言或经典带来了诸多困惑。如果我们能回归到古人以感为基础对万物隐在的存在形式进行认知的状态,也许对我们正确理解先人的经典会有一定的助益。

  以植物为例,古人将植物隐在的存在形式中来之于“天”的隐在部分称之为“气”,而来自于“地”的隐在部分称之为“味”,再将“气”、“味”分别按五行的特质进行分类,以此对植物的隐在存在形式进行定性认知。

  对动物而言,食草动物的隐在存在形式除了从“天”、“地”中获取一部分“气”和“味”外,主要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气”、“味”;相似地情况,食肉动物除了从“天”、“地”获取一些“气”、“味”外,也主要从其所食动物中获取这些隐在成分。

  同样的方式推而广之也被古人用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参见图1,人的生命态由隐在和显在两种生命态加上运行于其间的附有主体的无形流质构成。隐在生命形式中,“心轮”和“生殖轮”分别是“气”和“味”的归处,上焦和中、下焦则分别是它们对应的隐在空间,以感为基础的隐在脏腑系统(与显在生命体的肉体脏腑不等同)则分布其中,并通过相应的经络互相联接。


1

  按照同频感交的原则,古人认为五行相近的“气”、“味”可以感交叠加,由此有了传统中医之药物“归经”的说法及其配伍的“经方”与“食补养生”的概念。

  按《生命实相探究6》的定义,人的隐在生命存在形式与显在生命存在形式间是以有形固质中无形流质的周流而联系在一起的。隐在的无形流质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受寒湿或负面情绪影响)可以聚集、粘滞相应显在的流质,并导致相应流质通道的瘀堵或滞流,而疏通或消除这种现象的各种方法就成了传统中医的下手之处。人类的练功修行则是另一类以心为源,用隐在无形流质净化显在流质,并转化有形固质的使生命升华的选择。

  以古人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也可以分成显在和隐在两个世界,与我们肉眼所见之显在世界不同,以感为基础认知的隐在世界是一个生命力涌动的能量世界,万物以“识”为界相互依存于一体。通常情况下,特定生命体的显在形式相当于其隐在形式在显在世界活动的载体,只有当生命体的显在形式入眠或入定时其隐在形式才有机会逸出体外进行活动,轮回现象也只发生在生命的隐在形态。相较于大地上的众生,天地可以说是最大的存在,生命体通过其显在形式的有效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天地的能量滋养自身。与不具有显在生命形态的生命体相比,具有隐显两重生命形态的生命体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为其隐在生命形式获取滋养自身的能量、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识”的进化。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生命实相探究系列

杨海鹰老师《生命实相探究系列文集》品读。尝试用心跟上来读,朋友们也可放下头脑的判断,吐着气的同时,用心跟上来呢,看看自己身心有何感应。

by:赖梅生中医

【刘心阳DIY语音】生命实相的觉知

生命的实相到底是什么?透过冥想中与至高无上的神圣能量意识联结探索生命的实相介绍“潜意识对话DIY”语音调适心灵障碍的最佳模式,有别于思考逻辑意识去说服或改变潜意...

by:听友43557696

幻相与实相

1000年前,你若错过了禅宗,那么现在不要再错过冉吉特·马哈拉吉。

by:孙韩晓辉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

by:浩润

未知的实相

这本书的好处在赛斯和罗的序中已可见一斑。我自己则为其对“可能性”之讨论所震撼!这种“可能性”弥漫于所有的时间、空间,也就是,当你出于自由意志而选择了某一条路线时...

by:涵容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