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丨解扬领读丨01从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历史

2024-03-28 18:15:1712:15 1.1万
声音简介

你好,我是解扬,今天我给你介绍的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名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有特殊性的一位学者,跟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先生并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他的著作非常多,最后统计起来大概有 1500 万字左右,我今天选择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他早年的一部著作。我为什么在钱穆先生卷帙浩凡的这些著作中,选择这一部来给大家介绍呢?就是因为它是钱穆著作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一部书。

我们说钱穆是国学大师也好,经学家也好,在当时民国学术的背景之下,他都是一个“旧学者”,跟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学”有一定的对立性,或者说不是一个阵营的学者。《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从我们熟悉的钱穆先生的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变化的,而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的。

我选择这本书还有别的原因,就是钱穆在写这部书的时候,是有他的一种挫折感在的,这个特点跟他在另一部也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著作有一定的相似性,那本书就是《政学私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政学私言》都是写于1930 年代的,这两部书应该是钱穆著作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谈政治制度,而不是学术思想的书。那么,为什么他写了这么一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大概在相同的 1930 年代,又写了一部《政学私言》?我们要看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特点,然后结合这本书的成书的背景,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为什么这部书有它的特殊性,或者说有它的代表性意义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以钱穆先生在北大讲课的讲稿为基础,最后编纂成书的。1932 年,钱穆受顾颉刚的邀请到北大开课,当时开的是通史的课,他自己讲了两门,一个是近三百年学术史,后来借机成书,就是跟梁启超先生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另一部就是这部讲中国政治制度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当时的讲课之外,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著作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么他在这门课上到底给北大的学生讲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挫折呢?

其实,当时开课的时候其实并不顺利,历史系是以新史学为主,北大又是新史学的重镇,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一些新史学家,不太同意钱穆的旧史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历史系一开始,对钱穆先生开的这门课就不是特别接受。但是,法学院的院长周炳琳先生对中国政治制度非常推崇,他认为政治系的学生如果只知道西洋政治,而不知道中国的政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政治系的同学是全班都去听的。这样一来,历史系的同学受到影响,后来也去听了这门课。经过这个挫折,钱穆先生就努力地修改讲稿、完善讲义,继续推出这门课。这个可以说是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部书的成书历史上的第一个挫折,当然也为它后来成为我们今天仍然在读的这部名著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从钱穆的生平来看,中间应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并没有再回到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讲授上。在1952 年,何应钦邀请钱穆先生在当时的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做了五次演讲,钱穆先生就以30 年前在北大讲课的这个讲义为基础,做了一些调整,同时选择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断代,就是汉、唐、宋、明、清作为主题来讲授。

从钱穆先生成书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首先是一个适合讲的、适合传授的、适合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线索的这么一部著作。尽管它跟钱穆成名的《先秦诸子系年》等等这样的一些子学的、史学的著作相比,并不是让钱穆先生跻身于当时的北大学坛之流的这么一部代表作,但是这部书却反映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的一种深层次思考的心得,可以说是在学术史之外,政治史的一种全新的呈现。同时,这部书也反映出了钱穆先生的思考,就是学术跟政治是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是一体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成体系的这么一个整体的思维。确实从中间我们也能够看到钱穆先生由学术而政治,由社会制度而政治变迁的这么一种变迁的史观。

以上,我谈了一下这部书成书的大概情况,在讲它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还要明白它的价值,就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为什么仍然要重视这部书?同时,随着史学的发展、新史料的挖掘和史学方法的成熟,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的借鉴,我们在今天研究历史的这种成就之下,又该如何客观地去审视这部书呢?

首先,这部书中所呈现出来的钱穆先生精通于中国传统史学、政治文化的这么一种成果告诉我们,变通的眼光、流变的眼光是非常的重要的。也就是说,钱穆先生不是执着于一朝一代,而是在从汉到清这一段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演变中,他挖掘出来几个重要的点,然后从这几个点辐射到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时代。在汉、唐、宋、明、清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内,他选择的是政治制度的架构、人才的选拔、赋税和兵制这样的几个支撑起一个国家作为政体的、主体的政治运行的基础来介绍的。

那么从钱穆先生的观察来看,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结合着最近十几年来明清史学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发展的研究来看,钱穆先生的很多观察跟我们今天的结论高度地契合,这也是让我惊讶的地方。我读这部书的时候应该非常早,当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的时候,新亚书院离我的宿舍非常近,有的时候,我会跑到钱穆先生命名的合一亭去看天水相接的景象,可以想到钱穆先生在几十年前仍然在这个地方徜徉漫步。那么我今天读到最新的史学的研究,尤其是明代的经济跟宋代经济的对比来看,我觉得钱穆先生对当时国家的信贷体系、驿传体系这些观察,在几十年前,不仅仅是突破了当时史学界的发现,成为当时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成果,而且结合着今天新史料的发掘,仍然不觉得它是老旧的。这就是史学研究的魅力,也是我们读这部书所感受到的价值,也是重要的史家贡献给我们的历史知识。

刚才提到了钱先生在1930 年代的民国史学界,是跟蒙文通等等这样一批老辈的学者所并称的旧学者,所以,钱先生的眼光跟提倡新史学的傅先生(傅大炮)的立场、观点都不同。但是,他观察到的这些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架构上挖掘出来的这些点,却历久而弥新,告诉了我们一些时代的持久性,这样就很不简单了。尤其是钱穆先生当年所能看到的史料,跟我们今天相比是非常不够的。他当时读到的文献中,虽然有可能包括一些稀见的珍本,但是我们从钱穆先生撰写的其他的学术思想史的著作来看,他是不以稀见文献为主的。

从眼光上来看,可能是限于史料,也可能限于钱穆先生在30 年代撰写这部书的时候的这种时代观察和时代关怀,他的视角是从上而下的,也就是从中国历史上这几个重要的王朝的架构,它的经济、军事的运行角度来分析的,这也跟我们今天史学界所推崇的自下而上的眼光略有不同,这个不仅仅是方向的不同,可能也是一个时代关怀或者说史学方法发展的阶段性的不同。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是从上而下地看中国古代的历史,还是从下而上地通过一些新见的地方文书的挖掘、地方宗族建设和地方人和事的一些日常的活动,包括礼仪活动、文化活动、姻亲活动等等这些角度来看,钱穆先生这部书都是自有它的特点的。正因为这部书在成书的时候有它的时代挫折感,有它的时代的代表性,也有基于钱穆先生个人著作的特殊性,所以,根据这部书的结构,我选择了十几个角度,接下来我会从不同的侧面,从这十几个方向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

因为我的专业是明史,而且在我读这部书的明史部分的时候,我发现钱穆先生谈明代的同时,也不断地把汉和宋拿来做对比,所以我想,是不是也可以以明代的历史为基础,顺着钱先生写作这部书的思路,谈谈其他的朝代跟明代的不同呢?所以,我的出发点是明代,争取以明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来覆盖这十几个方向,但是在讲的时候,我会尽量地呈现一个通贯的视角。最后想说明的一点,就是钱穆先生成书的时候毕竟是1930 年代,他的一些词汇可能我们今天不太理解,或者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往、学术写作中不太使用,这些点不太多,我也会在介绍的时候再给大家拈出来讲。

接下来是第一讲,我想顺着钱穆先生对历史的评价,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他是从上而下看中国历史发展的,我们先来看看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是最好的?对他认为最好的朝代,我们该怎么理解他的看法?我们该怎么看他那个时代?我们下一讲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倚槛听风

听史别得失,多思必有悟

倚槛听风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知得失

倚槛听风

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时代

浮阳刀客

快来听啊,免费了,哈哈

眉坞老农

人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下的,你不必一直耿耿于怀。相聚并非开始,离散也非结束。或许那个不联系你的人其实比谁都在意你。

猜你喜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九州出版社。本书用来自己学习有声演播,不作他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y:80年的小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内容简介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5次讲演。本书既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治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

by:岁月如歌zjc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著作。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

by:慢一点慢一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by:行者言午播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主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精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y:华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