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艺术走廊第三集2023-7-23

2023-07-23 16:58:1031:45 40
所属专辑:第一集个人成长
声音简介
但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苏剧的产生并不在宋代,也不是乾隆年间,而是距现在约150年前。
中国早期学者徐傅霖,在他的一本有关滩簧的专著中称:“清朝的全盛时代,盛行昆戏,不知哪个皇帝死了,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内,戏园一律停锣。于是,昆戏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将昆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唱,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便叫做滩簧。”
这位姓钱的人士,有人说是艺人钱坤元,也有人说是贡士钱明树,究竟是谁已经不得而知了。
至于苏剧的起源,分别提出三个不同的年代。哪一种提法才准确呢?这也是一个未知数。元杂剧何以衰亡
元代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戏曲艺术。元杂剧在历史上也曾一度辉煌。它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其不朽的生命力流传至今,为当代文学艺术增辉添色。但遗憾的是,惟独元杂剧中途夭折、销声匿迹了。
元杂剧何以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元代末期社会经济的严重衰败,是导致元杂剧衰亡的主要原因。
同元杂剧兴盛一样,它是在元代经济繁荣发展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贵族,尤其是平民对戏曲艺术的需求。这就使元杂剧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当元代经济严重衰败,宫廷贵族横征暴敛,饥饿与灾荒,天灾人祸一应袭来,元杂剧也随之消失殆尽。
有学者指出,元杂剧的衰亡,是因其创作倾向逆转而自食恶果。
元代曾有篇《送宋氏序》文章,称元杂剧创作内容之广泛,题材之多样:“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正因平民百姓也是元杂剧中歌颂的对象,所以才更深入人心。可是,后期的元杂剧竟摒弃了平民百性,瞄准了隐士、术士、神仙,以及一味地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
元杂剧严重脱离群众基础,也就失去了广大观众,也就无法延续自己的生命。
也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元杂剧的衰落,与其自身音乐体制、剧本结构、表演形式存在严重弊端不无关系。
究竟什么才是致命的原因呢?或许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吧。中国古代戏曲是什么时间形成的
大约在12~13世纪,中国就出现了南戏和北杂剧两种戏曲。一般认为,这两种戏曲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戏曲形式。
但如果要分清南戏与北杂剧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在我国学术界始终看法不一。
明朝中叶,祝允明提出:“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明朝嘉靖时人徐渭则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后者比前者要晚近百年左右。徐渭虽然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同时他还称:“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可见徐渭也是含糊其辞。
而钱南扬在他的《戏文概论》文章中另有看法。
他认为,南戏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等成熟戏曲出现,它真正形成的时间当在宣和之前。
后来有人综合了诸家观点,推论南戏产生于南宋末期。
关于北杂剧形成时间也是意见分歧。
一些人认为,北杂剧产生于元初。顾肇仓在他的《元代杂剧》一书中阐述,宋金两代虽然已有杂剧出现,但还算不上纯粹的戏剧。只是到元初,才真正形成北杂剧。
另有一些人则断定,至少在金代末已出现杂剧。尽管它到了元代才完全独立,但也不能由此认定关汉卿是“杂剧之始”。因为关汉卿剧作成熟之时,正是元杂剧兴盛时期。
由于历史上很少记载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所以,对中国古代戏曲形成的时间,依然是各持己见。
至于何时能有定论,那就是将来的事了。川剧高腔的来源
川剧是我国戏剧艺术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地方剧种。川剧流行于巴蜀大地、云贵高原,深受我国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喜爱。
川剧高腔以其唱腔高亢、曲调激昂而著称。川剧高腔的曲目繁多,艺术特色别具风格。但其音乐来源于何处,至今仍然看法不一。
有说川剧高腔系由湖南入川。
在昆曲尚未出现之前,高腔就已在湖南地区广泛流行了。湖南与四川相邻,明末清初有许多湖南人移民四川,从湘西入川,沿途各地皆高腔。同时,四川高腔比较接近湖南高腔,而湖南高腔又早于四川高腔。可见川剧高腔由湖南传入极有可能。
有说川剧高腔由江西弋阳腔转化而来。
清乾隆年间,川人李调元著书称:“弋腔始于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弋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
这“一唱众和”的形式,也与川剧帮腔的形式相同。可见川剧高腔与弋阳腔的关系非同寻常。
有说川剧高腔来自京剧高腔。
乾隆年间,魏长生去北京演戏,其时“京中弋腔盛行”。此后魏长生离京回川,带回他的京城“弋腔”,或者说是京剧高腔。
据业内人士评论,京剧音乐不如高腔音乐。而川剧高腔音乐音型多样,富有弹性,超越于京剧音乐之上。
这是否可以说,川剧高腔在京剧高腔基础上发展了呢?
三种不同的看法,各自叙述着川剧高腔的起源。黄梅戏诞生于何时何地
黄梅戏亦称黄梅调,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浙江、福建、山西等部分地区。黄梅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曲调悠扬委婉。六十年代初,它的传统剧目《天仙配》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就连港台地区也曾掀起过黄梅戏热。
然而,建国前,黄梅戏却被统治者不公正地说成是“伤风败俗的鬼戏”予以禁演。为了维持生计,黄梅戏艺人不得不暗地在乡村演出。由于生活窘困,绝大部分艺人未读过书,因而黄梅戏唱腔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艺人们的舞台经验,几乎全靠口耳相传,以至黄梅戏的来源也只能用传说的形式流传于世。
关于黄梅戏产生的时间和地点,最普遍的说法是,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是黄梅戏的雏形。这种小调在形成过程中,与附近的江西调、凤阳花鼓相融合,不断丰富完善。清道光以后,传入安徽、江西一带,又受到了青阳腔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相结合,最后形成了黄梅戏,并在安徽安庆一带扎下了根。
第二种传说称,明末流散于黄梅一带的张献忠军中“乐人”是黄梅戏的“鼻祖”。相传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军中那些能歌善舞的人多集中在黄梅一带,他们以歌舞表演为生,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有人还跟着学习,于是黄梅一带形成了一种新戏剧形式,叫“黄梅戏”。
第三种传说则谓:安徽安庆地区的迎神赛会是黄梅戏产生的温床。早年间,每逢夏初梅子发黄的时节,洪水往往泛滥成灾,老百姓为祈求丰年,便举行迎神赛会,载歌载舞,以娱神灵。后来,在这种歌舞表演的基础上产生了戏剧,因其与黄梅季节有关,故称“黄梅戏”。
这些传说哪一种更接近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家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今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百余人左右,其中成就较高的四位作家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家”之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元音韵学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周以存世剧本和已知作家为基础,主要从音韵学角度,提出了关、郑、白、马为元四家之说。关即关汉卿,郑即郑光祖,白即白朴,马即马致远。此说一直为后世曲论家如王国维等所推崇。
综观关、郑、白、马的创作实践可知,此四人确实都很优秀。关汉卿剧作六十余部,被誉为“捻杂剧班头”;郑光祖“锦锈文章满肺腑”,“声振闺阁”;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在今天看来,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明代,有位叫何良俊的人在其著作《曲论》中,从词章品评的角度立论又倡一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辅为四大家。”并进一步论证说:“马之词老健而令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此说也有相当影响。
令人费解的是,“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语)的王实甫却被排斥在“四大家”之外。有人说,这很可能与封建卫道者认为《西厢记》“晦淫”有关。直到明嘉靖之后,才开始有人为王实甫鸣不平。
当代的一般戏曲史论著,都是以关汉卿居元曲家之首,王实甫次之,然而最近又有人提出,建国以来的研究中有对王实甫估价不足的问题,故对“元曲四大家”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五声音阶何时确立
音阶,是以一定的调式为标准,按音高(声音的高低)次序向上或向下排列的一组音。按照调式所含的音的数量而称之为“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等五声,也叫五音,是中国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五声音阶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于它确立的时间,说法有多种。
传统说法是,五声音阶产生在管仲生活的时代之前,管仲是春秋初期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725~前645年。此说依据《管子·地员》篇的内容推论,此书作者管仲生活的时代,五声音阶已十分流行,五声音阶的形成应在此之前,因为篇中记载了以数求五音之法。
但是,近人经详细考证后多认为,《管子》一书是战国秦汉时人假托之作,不足为凭。许多学者根据对近年出土的乐器的测音结果,得出了一些新论。
有人根据对出土文物编钟、编磬、埙的测音结果推断说:在商代,原始音阶的体系已在初步形成,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差不多是同时发展的,七声音阶上限有可能在早商;五声音阶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纪的早商时代也已形成。
作曲家吕骥通过对西安半坡村、山西万荣县荆村以及河南等处出土的二音孔陶埙进行测音分析发现,把两种陶埙所发的音合在一起,正好构成了五声音阶,和我们今天应用的五声音阶完全相同。因此,他认为,在母系氏族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某种形态的音阶……可推论,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后期已经形成。
上述诸说,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二胡”来源于何地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属拉弦乐器。其音色柔和优美,表现力强,著名的《二泉映月》就是一首用二胡演奏的曲子。如今,二胡不仅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在世界音乐界也享有盛誉。关于它的来源地,中外学者有所争议。
日本学者田边尚雄在他所著的《中国音乐史》中说:中国的胡琴(特指二胡)非中国的古代所有,而是从印度辗转传入的。他论证说,胡琴的形制与世界上最早的拉弦乐器拉瓦斯特隆中最简单的种类相一致。拉瓦斯特隆相传是距今5000年前的锡兰王拉瓦那以发明的。即使不是这样,说弓乐器为印度人发明当然不会错。中国的拉弦乐器出现于唐朝,是随着佛教的兴盛传入中国的。
有人不同意此说,理由是,中国史书如《新唐书》、《宋史》等有关天竺国(身毒)的记载以及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均未提及此事。
国内不少专家认为,二胡来源于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依据是:二胡的拉奏方法源于唐代的奚琴。而奚琴的来源则是“奚部”,即分布于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拉木伦河)流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宋代时,为纪念被司马氏杀害的魏音乐家、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将“奚琴”改为“嵇琴”。同时,西北游牧民族的马尾胡琴又传入内地。后来“奚琴”与“马尾胡琴”相互融合,发展到元代,形成了新形制的“胡琴”,即“二胡”。
有人干脆认为,二胡的鼻祖嵇琴便是嵇康所造。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就直截了当地说:“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二胡”究竟来源于何处,至今尚无定论。你知道竹笛的来历吗
小小竹笛能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相传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食肉吸髓的生活中,发现骨头管芯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制作了骨制笛子。竹笛是否在其基础上改制而成,现在还有许多争议。
日本人林木谦三在他的《东亚乐器考》一书中写道:“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传入的。”
我国明代就有人承认,横吹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汉朝时所指西域也包括现四川省,四川省有羌族,善用羌笛。张骞带回的是否羌笛呢,至今尚不可知。
另据史料载,汉武帝时,有丘仲作笛。丘仲是作的竹笛,还是改造羌笛,没有文字交代。
我国的大多学者则认为,竹笛并非舶来品,是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竹笛的出现,代替了骨制笛子,其间经历了大约3000年的时间。此前不久,在我国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了两根竹制的横吹笛子。据专家考证,出土的笛子出自汉朝以前三、四百年的战国时期。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竹笛是颇受人器重之物。
竹笛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早期只有两个音孔或三个音孔,发展到元代,就成了现在的六孔竹笛。而且随着音乐、戏曲的发展,竹笛也分成梆笛和曲笛两类,使北曲南音尽显风骚。
竹笛虽小,但经历不凡。若想讲得清楚,并非轻而易举。歌唱始于何时
歌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享受。恐怕没有谁不喜欢它,不管他(她)会唱与否。
歌唱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还要深入探索一番。
有一种说法较早,说歌唱在三皇之一葛天氏时期就开始了。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所谓八阕,其民俗五谷、天常功德无所不有。不仅歌唱,而且载舞,足见其欢娱之情。
另一种说法,称歌唱始于帝舜。
据《史记·乐书》载,舜本是一个孝子,他为了表达思亲之情,做了一把五弦琴,以琴伴唱他的思亲曲——《南风》。
舜还下了一旨命令,任命夔为乐官,令其谱歌作曲,诱世人性情刚直而不盛气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自恃。舜还谆谆教诲,赋诗是用此表达思想感情,歌唱是用旋律将感情释放出来。歌唱要符合音律,使之优美动听。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看到,是颛顼的重孙长琴,“是处瑶上,始作乐风”。原来,是长琴在为人们创作各种乐曲。
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都对歌唱的产生下过结论。但究竟谁的看法更准确呢?
当我们今天手持麦克风,唱着卡拉OK,轻歌曼舞之时,是否会想到,这门男女共爱、老少皆宜的歌唱艺术,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或许你对此并不感兴趣。人们为什么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著名的华尔兹(圆舞曲)的故乡,同时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即“维也纳乐派”的活动中心,19世纪又成为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国许多著名音乐家都曾在维也纳居住过,并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在维也纳街头、公园漫步,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的雕像,并可听到古典音乐和优雅轻快的三拍节华尔兹。城市主要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内环城路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最集中的一条街: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小提琴;创作了《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后宫的诱逃》的莫扎特的雕像正凝视远方,仿佛在构思一组新的动人乐章;而贝多芬的雕像则矗立在内环城路一个广场的中央。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现拥有28家歌剧院。其中有5座第一流的国家剧院。1869年修建的国家歌剧院是全市主演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剧院之一,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每年除夕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歌舞晚会,届时国家总统和外宾都要出席。
维也纳的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公共集会、庆祝大典、甚至政府会议的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维也纳的许多家庭,也具有室内演奏的传统,优美的曲调传遍左邻右舍,街头巷尾乐声悠扬。每年旅游盛季,全城就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节。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还有更多的音乐家、画家带着乐器和画笔,来这里摄取滋养他们心灵和创作才能的丰富材料。
维也纳无愧于“音乐之都”的美名!为什么说莫扎特是音乐天才
莫扎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6年,但却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曲目。他的曲目不仅一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会上演奏着,而且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由衷喜爱。莫扎特对音乐的贡献如此突出,以至于有人认为:莫扎特是神童,是音乐天才,乐坛没有他将失色不少。
莫扎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一位乐师。在家庭的熏陶下,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喜爱上了音乐。
莫扎特4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正式教他学弹钢琴。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父亲觉得儿子挺聪明,因为无论教授什么曲子,他总能很快学会。不过,这时父亲还没有发现儿子独特的音乐天赋。
父亲认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完全是出于偶然。莫扎特5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带着两个朋友回到家里,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小提琴家,一个是吹小号的。
“咱们得赶紧排练,要不就赶不上演出了。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排练开始!”莫扎特的父亲对他的朋友们说。
“我也要参加排练!”突然一个幼稚的童音响起来,原来是小莫扎特说话了。
“小孩子尽会捣乱。”父亲很生气地斥责儿子道,“你这么小,再说你又没学过小提琴,怎么能排练呢!”父亲严厉的态度和语言,一下让小莫扎特委屈地哭了起来。
一位朋友过意不去,就劝道:“就让他跟着咱们随便练练吧。他人小,我估计他的琴音一定很小,不会扰乱咱们排练的!”
就这样,小莫扎特加入到大人的行列,演练起曲目来。可不久,所有的大人都停了下来,因为小莫扎特的提琴拉得如此之好,以至于他们竟听得入了迷,忘记了演奏。
从此,莫扎特就以他独有的音乐天才,开始了他辉煌的音乐生涯。耳聋造就了贝多芬的伟大
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创作了许多极有名的乐曲,而且还因为他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酒鬼,经常打骂他。为了赚钱,父亲总逼迫小贝多芬不分白天黑夜地练琴。8岁时,贝多芬开始登台演出,13岁,贝多芬在某乐团获得了弹钢琴的职位,同时挑起了挣钱养家的重担。
26岁时,贝多芬的听力出现了问题。他听不清别人对他说的话,只好通过用笔写与人交谈。贝多芬的听力一直在下降,后来,他完全变成了聋子。我们都知道,敏锐的听力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没有听力,就无法听见自己谱的曲子被弹奏出来,就无法找出差错和不足,进行修改;没有听力,就意味着要和音乐永远告别。假如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一个对事业没有追求的人,处在贝多芬的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然而,贝多芬却决不肯向命运低头。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贝多芬表达了自己要和命运作斗争的决心。他说:“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正是在这种顽强的信念的支撑下,耳聋的贝多芬就在心中、在头脑中将乐谱转化为音符,再一遍遍地修改,从而创作出了一支又一支激昂、悲壮、宏伟的乐曲。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充满了激烈的搏斗。这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和耳聋的搏斗。
贝多芬创作的巅峰是在他的晚年,而晚年正是贝多芬完全失去听力的阶段。因此,好些人都认为:耳聋,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贝多芬的伟大。相声起源于何时
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无疑是一种语言艺术。相声给人带来的欢乐,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在我们身边,几乎没有谁不喜爱这门艺术。
当我们被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为相声的诙谐而忍俊不禁时,是否想到,这门“笑”的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吗?相声艺术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但它有据可查的资料实在廖廖无几。然而,苦心钻研的学者们,在对相声追根溯源中,开始对相声的形成逐步加深了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相声是由唐代的“参军戏”演变而来。“参军戏”由两个人来表演,一名叫“参军”性格痴愚;一名叫“苍鹘”反应机敏。两人表演起来一捧一逗,一庄一谐很有些乐趣。
有人说,康熙年间的“象声”即是现在相声的雏形。那时的“象声”,其实就是“口技”。表演时一个人或几个人,用口摹仿动物鸣叫或世间百态,用其逼真、夸张的声音逗人取乐。也有人说,早期相声其实是指相貌之“相”,声音之“声”。顾名思义,是相貌与声音结合为一体,以声与情去宣泄,以形态表演与语言抒发去鞭挞人世间的丑恶,以幽默与诙谐令人赏心悦目。
关于相声的起源还有多种看法,但都是一些主观分析,很难成为定论。至于将来能否统一看法还不好说。喜剧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戏剧中也就自然形成了悲剧、喜剧、正剧之分。
中国戏剧中的喜剧,有人说从上古时期就出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上古时期,人们在欢庆胜利或逐鬼驱疫时,由一人身披熊皮,头戴面具,一手持盾,一手舞戈,其余众人或扮十一兽神,或扮逐鬼英雄。这种欢呼跳跃、大唱祭歌的仪式,被称之为傩祭。这傩祭也被视为中国喜剧的开端。
有人则认为,喜剧是从公元前8世纪的俳优演变而来的。
所谓俳优,是指那些专门为取悦国王贵族,进行滑稽表演的演员。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衣冠”就是中国喜剧的初始阶段。
而一些专业学者,对我国喜剧最早出现的时间,倾向于12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
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是,公元前的俳优与上古时期的傩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算不上是喜剧,而只有到了宋元时期,以戏剧形式表现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在形式上寓庄于谐的表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宋元时期的喜剧较多,其中不乏优秀剧目。像《幽闺记》、《玉簪记》、《救风尘》等,就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无情地嘲讽、鞭挞卑劣之徒,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赞美和歌颂正面人物。
许多喜剧甚至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表演模式,这或许就是喜剧的一个特征吧。
那么,喜剧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迄今为止,还没有谁作出这个结论。中国古典悲剧产生于何时
说起中国的古典悲剧,首先就会想到元代的《窦娥冤》。这出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鱼肉百姓罪恶行径,抨击封建社会腐朽政治的大型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典型、最出色、最深刻的悲剧作品。
700多年前的这出《窦娥冤》,无疑是一出较早的中国古典悲剧。但如果说中国古典悲剧是从《窦娥冤》开始,有人对此颇有异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露梅雨子

前排围观中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一点点坚持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悠悠驼铃,卫青直捣龙城的波澜壮阔,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震天吼声,班超投笔从戎的如铜钟的一掷……河西走廊不仅仅是汉朝的外道更是一条中华文明...

by:山野乡下人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纪录片配音,练习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by:0今夕何夕0

河西走廊

【强烈推荐】本书作为一部描写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类,首版畅销万册,再版后也重印两次,畅销合计两万多册。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河西走廊的难得好书。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

by:宅优记

河西走廊

带着你的耳朵去体验河西走廊的美

by:VIVA旅行家

河西走廊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敦煌郡,敦,大,煌,盛,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by:河西走廊甘青大环线游

【精品趣味知识】艺术走廊的百变趣闻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

by:于小蛋壳

述说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

by:至尊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