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奥本海默》

2023-09-02 04:02:0110:48 279
所属专辑:局外人看电影
声音简介

眼看着编剧工会与演员工会的罢工漫漫无期,今年好莱坞最后的高潮,也就是上个月的:

《芭比》VS《奥本海默》。

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同日公映,造就的票房记录也是佳话。

虽然大陆没能同时迎来两部电影,但《芭比》公映一个月后,《奥本海默》还是冲破阻挠,让观众能一睹其妙。

《芭比》有这样一个情节,芭比对肯说自己没看过《教父》,于是肯非常兴奋地就《教父》进行全方位解说。

但总统芭比只是为吸引肯的注意力,好让其他人去解救还被“肯权”洗脑的芭比。

万万没想到,《奥本海默》也出现了非常相似的桥段。

男主角初遇妻子时,身为生物学家的妻子,先自谦如今只是家庭主妇,又满面天真地让男主角为她讲解量子力学。

男主角骄傲地说:“这确实很难。”

妻子相关的后续情节中,也再看不到她对量子力学有什么兴趣。前面让男主角讲解,不过是为了调情与抬高对方。

两部电影,对类似情节不同的处理,与后续的走向,也可以看出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观念。

《奥本海默》,与“讲解”这件事分不开关系。

电影前一个小时,主要讲述奥本海默在学术界的成就,那个时代的著名科学家轮番登场,大部分场景也都在学校、课堂、讲座中。

角色言谈相关,是非常刁钻的名词,角色探讨的专业知识,如果没点物理学基础,只能走马观花。

早在电影公映前,无论是导演诺兰的粉丝、还是各路解说博主,都纷纷出马。

就相关历史背景、人物背景,进行百字、千字、万字不等的科普。

如果想要千万字,那么原著传记的优惠团购链接也会摆到你面前。

看完《奥本海默》之后,我觉得这些讲解,统统没有必要,甚至不需要你提前看过主人公的百度百科。

因为整部电影的前两个小时,几乎就是奥本海默经历的罗列展示。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奥本海默》依然保持了导演浓郁的个人风格、出色的视听设计。在今年的好莱坞大片中,也是质量拔尖的。

但可惜,作为诺兰的电影,我们希望能看到更新颖的东西,看到他作为创作者思维与意识的进步。

电影从两个叙述视角切入,展示了两个角色被审判的场面:

第一个,二战结束后,因为间谍嫌疑,对奥本海默是否有安全危险进行的“世纪审判”。

第二个,多年以后,当年给奥本海默罗织罪名的前原子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进入内阁前的听证会。

通过两场“审判”的陈述,分别由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施特劳斯的客观视角,重返奥本海默人生的历史现场。

为区分这两人不同视角对过去事件的展示,诺兰还将画面区分为黑白与彩色,客观视角为黑白,主观视角为彩色。

故事中最大的矛盾冲突,也就是奥本海默与施特劳斯间的冲突。

电影开头,诺兰便将奥本海默描述为“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拯救世界的英雄,又因为世人的私心利欲遭到抛弃。

而施特劳斯,就代表私心利欲,他卖鞋的卑微出身,让他在精英科学家眼中没有威信。

为了上位,他局限狭隘、嫉贤妒能。

而奥本海默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与不通人情世故,正成为施特劳斯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施特劳斯才想方设法要把奥本海默从与核能武器的相关研究中,踢出去,最好是将他定性为间谍,直接以叛国罪处之才能后快。

而奥本海默则是纯真、赤忱的天才,他心地善良,虽少年时也曾有报复恶念,但会迅速懊悔、改正。

他对所有的知识、理念都感兴趣,对各种思想一视同仁,因此他结交了许多不同派别的朋友,也导致他日后被怀疑。

研究原子弹期间,他专心致志投入研究,不顾政府与军队的许多限制与顾虑,只为了能做得更好更透彻。

原子弹爆炸后,他又意识到自己的研究,会造成多么大的灾难,于是陷入无尽的自责与道德困境中。

审判中,他拒绝辩解与反抗,只是一遍遍陈述自己的人生,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他一遍遍遭受背叛、羞辱、诘难,是对全世界赎罪。

最后奥本海默迎接了迟来的嘉奖,施特劳斯也得到了应有的审判。

施特劳斯以为不会支持奥本海默的另一派别科学家,同样选择维护科学的正义,拒绝为施特劳斯背书。

因为当年对奥本海默的迫害,最终导致施特劳斯错失内阁职位。

于是电影真正核心矛盾与想要表达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理想主义者被政治家毁灭的悲凉,是政治斗争的残酷与荒谬。

这些内核,其实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小时呈现。

电影前两个小时,一个小时负责讲述奥本海默青年时代的理论成就,与情人与妻子的爱情,与其他科学家与政治人物的交情。

另一个小时,则讲述奥本海默研究原子弹时如何组建研究基地的小镇,如何不在乎现实的种种算计,只为守护科学家们共同研究的乌托邦。

而与之相关的那些科学常识,其实也只是科学家人设男主角的必备品,并不需要观众多么理解。

就像看《霸王别姬》,不一定需要先成为戏曲大拿,你只需要知道程蝶衣是一个痴心艺术,被政治毁灭的艺术家。

看《奥本海默》,你也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科学与历史知识,你只需要知道奥本海默是一个痴心研究,被政治毁灭的科学家。

在这个前提下,《奥本海默》的三小时片长,就显得尴尬,实际上第一个小时,仅作为奥本海默成长背景,并不需要那么冗杂的桥段。

而研究原子弹的这一个小时,虽然是必要的,但并没有丰富的情节与人物内心纠葛,也显得过于平铺直叙。

有关《奥本海默》的高口碑,在这一个月中早已充斥了观众的耳朵。

但看完《奥本海默》,失望的情绪还是占了大头。

诺兰向来是玩弄叙事技巧与视听节奏的好手,在高概念设定的加持下,他近年的拥趸,越来越多。

但他这次或许过于沉迷奥本海默这般极具悲壮性的人物,便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以审判类的场面去导入人物生平、打碎时间线,并不是多么新奇的手法。

采用轰炸爆闪与的爆炸轰鸣的声画错位,以及庆功现场不断曝亮与核爆受害者超现实的出场,等等意识流场景来转译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技巧也并不少见。

特别是,电影本身就是讲述天才毁灭的老套叙事。

奥本海默这个人物,原型足够传奇、命运足够凄婉。

沉浸在原型中,诺兰似乎并不舍得再用多残酷的手段深挖人物。

讲到他和美共情人关系时,用审判现场裸身、交媾的意识流设计试图展示他的尊严被伤害。

但在女性角色更加工具人化的情节中,观众更多只能感受到女演员被凝视化处理的无奈。

于是即便用三小时来塑造一个人物,奥本海默依然平面与单调。

除了出轨没有任何缺点,故事里的人要么无比爱他,要么无比嫉妒他,演员对角色的诠释也非常平淡。

最后,《奥本海默》成了一部白人精英的偶像玛丽苏。

这样塑造下,另一个主角施特劳斯,因为相关剧情集中、直接,反而显得丰富立体,情绪的跌宕起伏更抓人,也让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更具奖相。

而更为人无语的是,除这两个角色外,其他人物彻底背景与扁平化。

比如情人与妻子,其实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人物。

但在本片中,她们就是妩媚泼辣的“红玫瑰”情人、贤良淑德的“白玫瑰”妻子。

一个让奥本海默身陷争议,一个对奥本海默不离不弃。

也不仅是女性角色片面与刻板,其他人物都可以拿一个代表性词汇框住,见不到更多地性格延伸。

在诺兰看似精妙实则根本来不及让你思考的台词加持下,整部电影里所有人物都共享同一个性格,那就是碎嘴子。

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但在诺兰妙手回春下,都成了军官甲、科学家乙、官员丙、士兵丁…

只看电影也不会对这些角色产生多余的兴趣,想探究他们辉煌灿烂的人生。

全员工具人的塑造,不仅让人对原型角色的素材感到可惜,也让人对努力把角色演好的明星演员们的付出,感到遗憾。

最令我遗憾的,还是电影对IMAX胶片机的使用。

虽然之前一直以此作宣传,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仍是普通的宽银幕画幅。

而电影在IMAX画幅与普通画幅间的切换,几乎没有任何设计。

经常一场戏只有开头一镜是全画幅,后面所有对话都变成普通画幅。

特别是当选择70MM胶片IMAX或者IMAX GT这两种能让画幅达到近乎正方形的模式欣赏时,画面会从一下巨高变成一下巨窄。

也会因为比例变换,造成清晰度、亮度的差异。

本来希望选择更好的格式带来沉浸感,最终反被拉出了戏。

诚然,诺兰作为一个致力于类型片但偏具作者表达的导演,能够成为这么多观众与粉丝的偶像,是个人无比的成功。

但请不要对偶像的爱,冲昏了看电影的头脑。

往期文章:韩国人又要拿奥斯卡了?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奥本海默

2006年普立兹奖传记类得奖作品‧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传记。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原子弹之父“,战争期间为他的国家带头努力从大自然攫取令人敬畏的太阳之火。之后,...

by:石器时代的Kriek

我就喜欢你不喜欢我|S级甜宠

梁笑笑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和从小就怕,冷面傲娇的连辰连大医生有一腿。连大医生人称外科一把刀,颜高腿长活儿好,只可惜常年一副生人勿近的禁欲脸。用老梁的话说,就...

by:春柳读书

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只喜欢你

16岁时我们共用一个课桌胳膊与胳膊相距不过十厘米我的余光里全是他26岁时我从清晨醒来侧头看到阳光落在他脸上想与他就这样慢慢变老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by:Lynnnnnnni

我喜欢的喜欢你也喜欢

我是你的好朋友,很高兴我们在喜马拉雅见面,让我的声音做你的好朋友吧!

by:zfh我是你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