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海滩失踪48小时后,她爸隐身了

2023-10-09 23:03:4814:32 1009
所属专辑:insgirl
声音简介

这几天全国网友都为一个小女孩揪起了心。

她叫黄元芯,今年4岁。

截止到10月9日,已经失踪5天。

5天前,黄元芯一家前往上海南汇新城海滩游玩。

游玩途中,黄元芯爸爸返回岸上取手机,将女儿独自留在沙滩上。

十多分钟后,黄元芯已不见踪影。

警方寻人通报发出后,网友们提供了几张疑似失踪前拍摄的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在夕阳的剪影里,一个小小的人儿,孤零零地站在沙滩上。

那个令人揪心的下午,时间定格在17点53分。

“你就在这里等我,爸爸拿手机给你拍几张照片”,黄元芯爸爸说他在离开前曾这样叮嘱女儿。

“好的”——

这是女孩消失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海边消失的父亲

据警方通报的案件详情,10月4日当天,黄元芯一家人来到海边游玩,这其中除了爸爸、妈妈、四岁的黄元芯,还有外婆和小儿子。

妈妈和外婆照看着儿子,爸爸负责照顾女儿。

爸爸带着黄元芯来到离海水约20米的沙滩玩耍,中途离开,过了十几分钟回来却找不到黄元芯的踪影。

当晚18点40分,爸爸找寻未果,只能去派出所求助,发微博,给寻子大V打电话,根据现场各种游客提供的照片来搜寻线索。虽然警方展开了拉网式搜索,始终没有发现女孩的踪迹。

直到在监控中发现她的身影,我们才得知在爸爸消失的那十几分钟发生了什么——

黄元芯一开始在原地乖乖等待,约十分钟后,她独自向水边走去,摔倒之后消失在了傍晚的海浪里。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断定黄元芯的下落,警方也仍然在直播搜救中。

但是关于案件的重重疑点,已经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女孩为什么会失踪?这个父亲真的清白吗?」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重点。

有一众网友怀疑,或许这个父亲是故意弃女的——

一儿一女的家庭配置,有重男轻女嫌疑;

其他游客照片中拍到女孩的时间,和父亲“离开十几分钟”的言辞不符;

父亲说女儿距离岸边300~500米之远,但是警方通报里是20米;

据当地人说那里只是个野海滩,潮水涨退很快很急,怎么可能让孩子独自站在那里;

父亲发微博语气冷淡,甚至还加了#寻找蓝色锦鲤#的tag。

其中也不乏假料的传播,比如说这个父亲是继父,女儿之前走失过一次,虽然都被认证为假消息,但不妨碍网友们把父亲类比为下一个许国利、林生斌。

首先,她姐并不支持阴谋论,也不支持无视证据赛博定罪。

据父亲本人回应,他承认“是自己大意,本想着从岸边跑一个来回应该很快”。

他错误地估计了时间,导致女儿的失踪。

但与此同时,我也可以理解网友的愤怒,因为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4岁女儿的父亲,在育儿方面可以如此愚蠢。

“你敢把你的手机放在沙滩上离开十分钟吗?!”

在证词存在纰漏的情况下,怀疑和调查监护人的动机,并非多此一举。

其次,即使不是故意为之,他作为监护人的失职,也是毋庸置疑的。

有网友说,这样的案件如果放在别的国家,这位父亲都大概率要面临刑事责任。

在美国,家长可能会丧失监护权,被起诉危害孩子安全罪,或面临牢狱之灾;

在加拿大,各省有不同的儿童保护法,即便是疏于照顾都属于虐待儿童;

在日本,对“儿童虐待”也有相当明确的法律条款,其他人有义务举报。

所以,这不是一句“他作为爸爸,失去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就可以遮掩过去的。他固然是孩子的爸爸,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爸爸的所有物。

孩子是家庭里的绝对弱者,本就应该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而不是关上家门,便当家事处置。

除了法律意义的追责,我们能做的还有道德层面的探讨。

关于这次的女童失踪案,有一种舆论非常有趣。

他们体恤父亲,因为“男人就是粗枝大叶的难免出错”。他们心疼父亲,甚至拿出之前跳楼的武汉妈妈为例,呼吁大家不要网暴避免重蹈悲剧。

他们忙不迭的和父亲站在了一起,共情他的不易。

这再一次让我意识到,男性在养育职责上的缺位到底有多严重。

以及,我们的社会舆论对他们到底有多包容。

爸爸带娃,活着就好?

4岁女童失踪案登上热搜的当天,另一个词条同步出现——

「爸爸带娃主打潦草」

里面是一则粗心爸爸带娃的搞笑视频。

如果放在平常,这样一条视频大概会被网友哈哈哈大笑转发,但不巧的是,当爸爸带娃的梗撞上真实的失踪案,一切就变得格外讽刺。

我们公众不是不关注爸爸带娃,但往往都和这条搞笑视频的逻辑一样,用的是一种打趣的语气,一种娱乐化的视角。

所以,即便这些爸爸们都当得无比荒唐,公众也毫无察觉地接受了这样全国统一的摆烂人设,还美其名曰:“爸爸带娃,活着就好”。

他们可以把孩子装进桶里摆在一边,然后心系电竞;

他们可以像提西瓜一样提小孩,仿佛在考验塑料袋的结实程度;

他们可以独自呼呼大睡,比孩子更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宝宝;

他们给小孩穿衣服分不清楚领子和裤裆;

他们给孩子喂奶能插鼻孔里去,只因为手头忙着刷视频;

他们带孩子出去玩,只为圆一个男人至死是婴儿的梦;

每个的糊涂程度都不亚于那位为了手机撇下女儿的爸爸。

只是在真正出事之前,这些糊涂都被我们用搞笑滤镜覆盖,变成了“大儿童”带“小儿童”的笑料。

然而事实是,据医生@眼科小超人老梁 面诊几千个孩子总结的规律:只要孩子脸上有疤痕,那多半是爸爸、爷爷、姥爷带出去受的伤。

一个粗心的爸爸,一个遭殃的孩子,一个哭笑不得的妈妈。

他们共筑着一幅育儿图景,叫做“当爹的不适合带娃”,因为“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最危险”。

笑完骂完,爸爸们更有理了,索性变成撒手掌柜,回归我们熟悉的丧偶式育儿。只是这次,他们甚至不需要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借口。

“我不擅长”,便是最大的合理性。

爸爸们或许不擅长带娃,但最擅长消极对抗。那些疲于教爸爸们怎么做爸爸的妈妈们,也只能认栽。

就像不努力的学生每次答题都敷衍了事,学校只能把考题越出越简单。成为爸爸的男性就这样团结一心,让他们的及格线一降再降。

“你老公还知道带娃,知足吧!不像我老公,连个尿布都没换过!”

在这种比烂的环境下,男性不需绝对优秀只需相对负责,就可以被捧为绝世好爹了。

国产剧里的父母标配,永远是善解人意的爸和急赤白脸的妈。

综艺里,妈妈对标的是超人,爸爸只要存在就足够了。

现实生活中,即使爸爸从来不管不问,和孩子一年也说不了三句话,但不妨碍我们歌颂“父爱如山”。

就连鼓励爸爸们参与育儿的文章里,也不忘踩一脚妈妈的局限性。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妈妈惯的,孩子一旦成功,那就是爸爸的功劳。

不好意思,我看不到半个绝世好爹,只能看到整个社会,都在为男性的育儿责任开脱。

社会对他们何其宽容,底层逻辑也不难理解。

无论我们再怎么强调育儿是夫妻两个人的事,父亲参与育儿有多么重要,但依旧没有动摇过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认知:

育儿这件事,是女人的“分内事”。

隐形的爸,负重的妈,危险的孩子

传统性别文化以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带来了对母职和父职的不同期待。

社会对爸爸育儿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参与就可以称之为好爸爸。

如果他们是因为工作太忙无暇育儿,那就更加无可厚非了。

毕竟这样一种在家庭中的缺位是如此正当的牺牲。

可妈妈就不一样了。

想想为什么没有职场爸爸,只有职场妈妈?

社会对于理想母亲的期待,是将全部的重心放置于育儿,这是她必须承担的责任。

图源:《论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母职双重税赋”》杨菊华

哪怕她是职业女性,是女强人,不管她是上太空,还是搞科研,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都是她的人生必答题。

期待如此,现实也是如此。

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卫生、照料孩子生活等家务的比例均高于72.0%,而男性均低于16.0%。女性承担“辅导孩子功课”主要责任的占比为45.2%,比男性高28.2%;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作为孩子日间主要照顾者的占63.2%。

十年过去,2020年《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占比为7.5%,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活动的也仅为11.7%。0~17岁孩子的作业辅导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占67.5%。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照料的占比仍高达63.7%。

现实中,是妈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育儿工作,同时被视为“当妈应该做的”。

因为期待不同,对母职和父职的评价标准自然也大不相同。

马萨诸塞州艺术家玛丽·凯瑟琳·斯塔尔 曾分享过一组《育儿双重标准图解指南》漫画,在社交平台上被疯传。

爸爸买快餐——好爸爸;

妈妈买快餐——懒妈妈;

爸爸带娃去看医生——好爸爸;

妈妈带娃去看医生——应该的......

这些取材于斯塔尔的亲身经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很清楚这个世界在育儿问题上的双标。她说自己曾经推着女儿出门,低头看了会儿手机,就被一位邻居提醒,应该好好看孩子而不是看手机,“我知道她永远不会对我丈夫说这种话。”

在采访中,斯塔尔也一再强调:“这不是对父亲的挖苦,而是对我们社会的挖苦——这个社会赞扬父亲承担起最基本的育儿职责,同时却期望母亲做到完美。”

由于社会将育儿的责任归于女性,指责母亲也就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冲动。

妈妈带孩子出问题时,人们会批评“这妈怎么当的,怎么孩子都管不好。”

爸爸带孩子出问题时,妈妈还是会被骂,“为什么要给男人带。”

记得年初吵得沸沸扬扬男童上女厕所事件,女子制止男孩上女厕所,被男孩妈妈痛骂,舆论场上又变成两个女人的战争。

“太子妈”“男宝妈”,妈妈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所有骂名。

但爸爸在哪呢?

原来事发时爸爸就在厕所外面,他有帮老婆辱骂他人的冲劲,却没有带儿子上男厕的自觉。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被指责的妈妈背后,常常都有这样一个隐形的爸爸。

而造成爸爸隐形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把“爸爸”当成男性的主要工作,或者说父亲的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

从制度层面而言,我国男性育儿假虽然在2021年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但目前仍为地方性法规,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制度,男性休假比例也并不高。

在意识层面,很多男性仍把育儿当成老婆的工作,自己的负担,但在性别观念更为平等的北欧,育儿被认为是爸爸的“权利”,爸爸有权和妈妈一样享有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上,男性也总是被描绘为无用的、粗心大意的父亲,一些明显失职的危险行为还在被不断地娱乐化.....

如今我们已经很清楚把男性育儿标准一再降低的后果了,不说父亲缺席对孩子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单从基本的生存层面,小则磕伤碰伤,大则失踪死亡,这样的新闻已是屡见不鲜。

“爸爸带娃活着就好”“爸爸带娃主打潦草”,如果我们继续默认这种有毒的观念流行,继续容忍不负责任的爸爸故意摆烂,我想艰难的不只是妈妈,还有无辜的孩子们。

悲剧还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在那些孩子发生意外的新闻通报下,人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发出愤怒的质疑和追问,爸爸去哪了?爸爸究竟干什么去了?

只是等到那时,一切都太晚了。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西力、贝瑞酱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日本女童连续失踪惨杀案(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连环女童杀人犯还在外面,你正在和凶手擦肩而过!清水洁“推理反转式”纪实报道代表作,日本版《杀人回忆》倾听微弱的声音,戳破日本司法的黑暗面,揭开科学侦查的谬误,讲...

by:毕夏是声艺人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连环女童杀人犯还在外面,你正在和凶手擦肩而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作者清水洁又一高口碑话题力作!☆清水洁“推理反转式”纪实报道代表作,日本版《杀人回忆》。...

by:鲁溪溪溪_时空音缘

失踪的女童|恐怖悬疑

【内容简介】2016年3月21日,十岁女童冯蔚琪放学后离奇失踪;三个女人与失踪女童的父亲存在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三个女人在女童失踪前与失踪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by:枝与蔓听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清水洁

1979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福岛万弥失踪。1984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长谷部有美失踪。1987年,群马县太田市,八岁女童大泽朋子失踪。1990年,栃...

by:小鱼是神仙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 清水洁

内容简介······连环女童杀人犯还在外面,你正在和凶手擦肩而过!1979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福岛万弥失踪。1984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

by:打麦场的小孩

失踪的女童|关注底层少年儿童教育

【内容简介】2016年3月21日,十岁女童冯蔚琪放学后离奇失踪;三个女人与失踪女童的父亲存在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三个女人在女童失踪前与失踪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by:常清卍

失踪的女童|关注底层少年儿童教育

【内容简介】2016年3月21日,十岁女童冯蔚琪放学后离奇失踪;三个女人与失踪女童的父亲存在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三个女人在女童失踪前与失踪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by:碧夏FM

儿童睡前故事(女童版)

今年八岁的王瑾萱小朋友将在这里为大家朗读国内外童话故事,也欢迎小朋友来这里分享你认为有趣的故事

by:两个小主播

八哥学语教材(女童音)

八哥学说话教材女童音

by:墨水畵

48小时

生命从哪一秒开始的倒计时,你永远不会知道。我以为那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可不经意间就成了孤身一人。肩膀旁边的那个位置空了出来,搭在一起走的那个人,那些人,什么时候...

by:sherry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