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二章: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2023-12-18 14:31:3507:27 99
声音简介

【经文】

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解释】

孔子入鲁国太庙,也就是周公庙,每桩事情都要问,表示不但尊敬祖先,连庙中的祭器也很尊敬。太庙中各种器物所放置的地方,皆有定位,不容错误,否则失敬,所以每件事都要问。


【章旨】

此章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本章重点

一、本章与八佾篇章的区别

本章似与八佾篇某一章重复,其实八佾篇是有人质疑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举动是否知礼,孔子就着他的疑问回答每事问即是礼。本章则是在讲一个事实,孔子就是一个入太庙会每事问的人。

鲁国的太庙是周公庙,当时周成王封周公在鲁,可是周公要辅佐周成王,所以并未到鲁国,由周公的长子伯禽代理,但是名分上周公还是第一任国君,正名很重要,所以鲁国的太庙就祭周公。

二、孔子每事问的理由

孔子对事情很慎重,《中庸》上说,祭祀时,排序有按照爵位来排,有按照辈分来排,有这种长幼尊卑的观念,不会杂乱无章,祭后供品大家都分得到,代表恩惠普及,而宴席敬酒,上敬下、下敬上,能拉近彼此的情谊,有尊卑之分,可是相处起来又和谐,懂得这种祭祀的道理,很多治国以及人情世故的道理都隐含在其中。每事问,可以问器皿、问工具、问音乐、问仪式、问程序、问排序,深入了解,才不会失礼,孔子此时是助祭,身为陪祭者,当然要问清楚,让其他人能够进入状况,好比有些长官开会时,藉由问答,让部属更能进入状况。而且在太庙在演礼时问清楚,就是对祭祀的传承。


三、懂得祭祀之礼,就懂得趋吉避凶之道

五礼当中,祭祀是吉礼,吉礼最为吉祥,能报本还恩、趋吉避凶,暗藏很多人生的利害关系。中国立庙就是一种风俗的淳厚,表征不忘本、不忘恩德,这样的民族,当然能够渊远流长。

《论语讲要》原文

    郑康成注:「为君助祭也。太庙,周公庙也。」

    八佾篇已有「子入太庙,每事问。‧‧‧‧‧」但非重出。皇疏:「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故两出。」

    入太庙,不但尊敬祖先,连庙中的祭器亦须尊敬。各种器物所置之处,皆有定位,不容错误,否则失敬,不能感格祖先之神。

    入太庙,每事问,是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论语 孔子家语》

我们很难相像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耄耋老人,可以朗朗上口的诵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

by:书文解字

孔子传

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九月某一天下午,曲阜地区出现了日全食,十几分钟时间里太阳完全被遮住了。白昼里不见日头,人们都有些恐慌,传说着“天狗吃日头”的话语...

by:新史官

孔子传

全面呈现圣人孔子的一生经历;出生、学习、从政、收徒、游历、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是孩子了解孔子、认识儒家思想的捷径。

by:史老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