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一,教派与教义

2024-02-04 11:19:0229:36 138
所属专辑:中国佛教史
声音简介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一、教派与教义

云南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也大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上座部是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从佛教内部分裂出来的两大部派之一。因参加这一派的最初都是上座(年高有德的僧人),故称上座部。公元前了世纪,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又流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wo)等国。由于是从印度向南传入的,所以流传到后来就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

与云南接壤的缅甸骠(piao)国,在公元5世纪时就流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勐混总佛寺保存的《佛陀史话》记载:615年,佛教从缅甸孟族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建立了第一座佛寺
——瓦巴姐寺,取代亍该地区原有的祭祀祖先的社神。还有一种说法是最初末立塔寺,经典也只是口耳相传,亦未建立正规的僧团。可见自7世纪起,南传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此后的流传情况不明。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迈一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等地区。

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又名叭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邦,以景洪为都城,建立了 “景陇金殿国”。帕雅真尊崇佛教,自称 “景陇金殿国至尊佛主”,既是国王,又是佛主,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大理国王特意用黑色大理石做了一个有龙佛图案的石雕送给帕雅真,其用意是让龙和佛的光辉照耀两国人民平安幸福。宋孝宗也派遣使者至景陇国领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

帕雅真还将兰那(今泰国西北部)、勐老(今老挝(wo)北部)、勐交(今缅甸东部、老挝(wo)西北部)等邦国降为属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这些属国共尊帕雅真为盟主,政治上形成了一体化。

景洪、勐老、勐交、兰那等地区的联合统一,促使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原始分散的部落状态跨入封建文明社会,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时,以景洪为中心的西双版纳、以琅勃拉邦为中心的勐老、以景栋为中心的勐交、以清萊为中心的兰那共同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区,这表明政治上的统一必将带来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和。

1277年,随着用兰那泰文译注的巴利文佛经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出现了傣文的贝叶经。15世纪中期,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已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全民信教,这主要是由于佛教众生平等、善恶有报的教义得到了广大傣族信众的认同和接受;二是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扶持,这主要是由于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以为有二法不可违,是佛法,二是王法。这种佛法与王法相—致的后果就是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特征。据《泐(le)史》记载:第十三代宣慰使三宝历傣在接受天王册封继位时,官员们都来到总佛寺,面对佛、法。僧三宝宣誓。宣誓完毕后,将誓词记教于 《大事记史册》之中,此外还要将誓词放入咒水中焚烧,官员们共饮而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客观上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与邻国缅甸联姻,也是政教合一的一种体现。1569年,缅甸公主婻巴杜麻波罕嫁给刀应猛后,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法器跟随而来,传播佛教,又以公主之名在景洪兴建了一批塔寺,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为润、摆庄、左抵、多列四个教派。这四派的宗教信仰基本相同,只是教规宽严不一。

泰国北部以清迈为中心被称为 “润国”,那里流行源于斯里兰卡的林居派,故又称为 “润派”。润派最早传入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对戒律的解释不同,又分为摆巴、摆孙两个支派。摆巴派僧人持守戒律较严,寺庙建在山林中,远离村寨及世俗群众,坐禅不驱赶蚊虫,出行不能左顾右盼,每天外出托钵化缘为生,过午不食,不置田产,不聚财富,终身不娶,保持清净苦行的生活,很少有还俗者。由于戒律过严,逐渐衰落。后来摆巴派佛寺渐渐向村寨附近转移,各方面与摆孙派趋于融和,戒律也逐渐变得宽松起来。摆孙派主张教化民众,改革佛事活动,故戒律较宽。僧人与信徒联系密切,为信徒主持宗教仪式,接受布施,佛寺成为村寨的热闹场所。寺院田产可出租给农民并收取地租。僧人可经商,放高利货,积蓄个人财产,无论出家还是还俗都比较自由。

摆庄派与润派中的摆孙派比较相似,佛寺多建在村寨的热闹地段。该派戒律较宽松,僧人可以一日多餐,吃肉抽烟,乘车骑马,可以披毛呢袈裟,睡卧可用被褥,还有出入民家和还俗的自由。摆庄派的信徒只要按照习俗经常供应僧人的饮食,就算尽到了宗教义务,对于信徒的私生活,佛寺概不干沙。摆庄派是信徒最多的一派,德宏地区的大部分佛寺都属摆庄派。

左抵派教规最严,要求僧人遵守戒律,生活苦行化,除一件黄布袈裟经常披在身上外,不许再穿衣服,即使是在冬天,夜卧也不能用垫褥,出门只能步行,不得骑马乘车。左抵派要求信徒必须受到戒律的约束,素食,不杀生,不拿鱼摸虾,严禁信徒伺养家禽和家畜(耕牛除外),不得去朝拜外寨的佛寺和僧人,不信鬼神,拒绝杀害生命的人进寨,不买卖杀害生命的工具,违者重罚。左抵派的戒律后来稍有宽松,如允许信徒上街买肉吃,允许屠夫进寨子等。19世纪末20 世纪初,左抵派在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得到土司的支持,一度影响较大,后与摆庄派发生教派之争,失去了政治势力的支持和大批信徒,从此一蹶不振。左抵派的戒律过多过严,束缚了信徒的手脚,不利于信徒的生产和生活,因而有一部分信徒逐渐脱离左抵派而改奉其他教派,这也是左抵派走向衰落的一大原因。

多列派近似左抵派,但戒律不如左抵派严格,违犯教规者处罚稍轻。多列派的僧人不积蓄金钱,不得抽烟喝酒,见杀不吃,寺内不饲养动物。多列派的信徒崇尚岩洞,常把佛像藏在岩洞中,加以供奉。左抵派和多列派的僧人均由大佛爷率领,过集体生活,只吃早、中餐。这两派的信徒较少,主要分布在德宏地区的少数村寨。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上座部中的说一切有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教派之分的,只不过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而已。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各教派之间历来关系亲密、平等,较少教派冲突和相互歧视的现象,这是不同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奉行的经典是巴利语三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藏外四部分。傣族僧人为了学习和传播经典的需要,采用巴利文字母创制出傣文字母。僧人们所念诵的经典就是用傣文字母书写的巴利文佛经。傣文经典从语言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一、全用傣文译出,仅夹杂少数巴利文词汇,诵读出来男女老少都可以听得懂,便于佛教的传播,如简本 《维先达罗本生经》 《丘萨本生经》二、半傣语,半巴利文,其中夾杂了大量的巴利文音译词,如 《答西沙乍经》、《玛哈瓦嘎经》等,三、全巴利文经典,仅用傣文字母拼读注音,保存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原貌,如《大纳摩灭经》、《沙等达经》等,这类经典称得上是巴利文与傣文的对照词典。傣文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文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其中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学者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民间传说
以及来源于佛经的故事等,这些典籍虽不属于传统的佛教典籍范围,但一直是以佛教典籍的形式保存和流传。由此可见傣文的佛教经典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地方化民族化的产物,不完全属于佛教的内容。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奉行的教义,其核心是 “三相”(“相”意谓特征),即无常、苦、无我,并以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无常的过程、以四谛来说明无常的苦、以五蕴来说明无常的我。与大乘佛教的四大皆空有所不同的是主张人空法有,在分析物质世界(法)时肯定其存在。他们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义,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数等释迦摩尼的纪念物。在佛教修行方面,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并特别重视禅定,以证得阿罗汉果作为最高目标,因此提倡积德行善,谋求自我解脱。南传上座部佛教还保持着原始佛教的某些戒律,如托钵化缘、雨季安居等。

傣文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格言都费穿着轮回和业报的数义,认为人的行为(身业)、语言(口业):思想(意业)都有善恶之分。而不论善恶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作善业者死后升天堂享受荣华富贵,作恶业者死后下地狱受尽折磨。而区分善恶的标准,首允就是是否信仰佛教,是否遵守佛教戒律,然后才是是否遵守各种世俗的道德规范。信佛并且尊守佛教戒律将得到善报,反之,则受到恶报。因而在南传上座部的佛寺中,充满了天堂地狱、轮回转生的壁面。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注重“赕(dan),即布施,而且认为是针对佛的,故又称为“赕(dan)佛”,并通过佛教故事、佛寺绘画等种种方式宣扬赕(dan)佛的重要性。认为做“赕(dan)”会带来种种好处:今世能免除灾难,死后升天堂;子孙受保佑,健康美丽,生活幸福;父母死后在阴间有吃有穿,可以治病,整个村寨也因此而安宁、兴旺。不做“赕(dan)”会带来种种灾难:死后下地狱,发生争斗,互相残杀,发生灾荒饿死人,男女老幼患病:寨子里充满鬼。通过这些宣扬,使得赕(dan)佛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傣族信众必领履行的一项宗教义务。西双版纳的信众不仅在佛教节日要赕(dan)佛,逢年过节也要赕(dan)佛,平时也是三日一小赕(dan),七日一大赕(dan)。很多人不惜把积蓄下来的钱财用来赕(dan)佛,期望通过赕(dan)佛积累功德,来世获得好报,由此换来心理上的慰藉。

德宏地区的佛事活动称为 “做摆”,购买佛像、佛伞、佛幡,请僧人抄写佛经,遍邀亲友,宴请多日,同时请僧人到临时佛堂通经,最后将佛像、佛伞、佛幡、佛经送入佛寺供奉,功德才算圆满。傣族信众认为做过摆的人,可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扒嘎”(佛门弟子)的称号。只有得到这样一种荣耀的尊称,死后才能进入佛国。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文化相融和后,成为傣族地区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源泉和手段,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佛寺进行的。由于傣族将佛寺作为村寨吉祥和睦的象征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因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佛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日常的礼佛诵经活动,为在家信众做佛事,对学僧进行佛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了适应封建领主制的需要,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与封建领主行政体系相对应的佛寺系统。佛寺分为四个系统 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所在宣感街,称 “拉札坦大总寺”,是统领整个西双版约地区佛寺的总佛寺:其次一级是十三个版纳拉札坦总寺,管辖勐所属的若干中心佛寺;再下一级就是由四所以上村乘佛寺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即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就是属于一个村寨的佛寺。

傣族的男性儿童都必须出家一段时间,否则会被社会歧视。寺庙掌管文化教育大权,儿童进入寺庙后,在佛爷的指导下学习佛教经典,同时也学习傣文、算术、历史、文学故事及其他知识。通过佛教教育掌握了一了文化知识的僧人,到了接近成年时,大都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还俗为民,交成了世俗社会的知识分 子。只有少数人留在寺庙里,继缕接受佛教教育,成为专职传教者。

每个佛寺都设有阿章(执道师或导师),是从佛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我高的还俗比丘中推选产生的。阿章负责全村寨信众的教务活动。协助佛寺主持管理教务和财务,有权监督僧人是否遵守戒律。在教务活动中,凡涉及世俗社会的一切事务且僧人都不能亲自去处理时,必须交由阿章办理。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张处世和平、慈悲为本,因而对于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较多的适应性,在长期的传播发展中,为了得到广大信众的支持,改变了原来不信鬼神和巫术的教义,融合了傣族的原始宗教,从而使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表现出佛巫合一的特色。在佛教的崇拜系统中,掺入了不少原始宗教神灵。例如在庄严肃穆的佛寺附近建造有供祭原始宗教神的龛(kan),有寨神、社神、祖先神、猎神等。这些原始宗教神融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共同受到人们的崇拜。佛教僧人不仅修持佛法,也兼行原始宗教活动,如替人占卜消灾,主持丧葬仪式,为死者亡灵引路、超度,为村民驱鬼,祭祀寨神、祖先神、社神等。巫师的祭祀仪式也同样吸收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仪式及法物。由此可见,佛教为了适应傣族的社会生活,通过与傣族原始宗教的融合,增添了傣族的本土色彩,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傣族化了。

德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仅与原始宗教相融合,而且还与汉传佛教相融合,接纳汉传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在寺庙内塑有观音像,还有观音神龛(kan)。另外,还供有弥乐佛等汉传佛教中的一些佛和菩萨。这是因为德宏地区的汉族百姓较多,商业较发达,因而这里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表现出显著的中原化风格,也显示出南传上座部佛教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

———超度心咒———

by:雨桐茹初

南朝佛教与文学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作者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研究集中起来,从学术高度客观考察和分析这个结合阶段的特点。书中对卷帙...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南京佛教史上的祖庭文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地位显赫。那么,早在南朝梁武帝时就成为“佛都”的南京,究竟有多少美丽传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又与古都南京有着怎...

by:南京市民学堂

佛教故事 ▏流传千年的佛教故事

人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本书收录汉传佛教故事100篇,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佛门人物以及最具典型意义的精彩故事,以启发人们的智慧和爱心!

by:华悯

汉传佛教故事

从白马驮经,到佛法昌盛,到如今的末法时期,汉传佛教历史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请听行智老师娓娓道来,让您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千年历史的神通事迹,也从一个个故事中去感受...

by:行智问道

佛教故事经典丨1000个故事了解汉传佛教

不必苦苦追寻佛道,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步步即是道场。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

by:大吕说书

藏传佛教噶举派

古格•次仁加布著,西藏人民出版社。了解西藏,从宗教开始。了解宗教,从本书开始。

by:目耳传奇

藏传佛教萨迦派

西藏宗教文化知识丛书

by:目耳传奇

藏传佛教常识

藏传佛教的基本常识

by:丹拉姆纳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