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心世界

2024-02-23 02:27:2418:13 50
声音简介

童话中,小王子找到了照亮自己星球的玫瑰

现实里,孩子们也需要照亮内心花园的“玫瑰”

抑郁、焦虑、心烦易怒

社交障碍、强迫症、网络成瘾

这一个个名词所指主体竟是青少年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我们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我们说,想让孩子快乐成长

但是

我们也说,不得已只能逼孩子卷生卷死

我们也说,小屁孩儿哪来的什么忧郁症

……

孩子的世界充斥着太多比较和无边地卷

少了阳光和鲜花

内心渐渐病了

救救孩子的心世界

近日,教育部提出

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

监测全国学生心理状态

系统运行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

一旦这个大数据形成

更要注意避免数据外泄

我们为守护孩子的行动点赞

也希望好事结好果

不要眼眶一红,就觉得人间不值得

这世界很大,烦恼不过是一粒小石子,狠狠踢掉就好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大中小学学生在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方面的检出率高。《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到2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年轻的少年,洋洋洒洒,本该肆意张扬。然而长大的同时,也伴随着无数的困扰。遇到挫折,会沮丧“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看到别人进步,会越来越怀疑自己,甚至自我攻击……拒绝emo,积极乐观地生活,你可以的!

emo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到了互联网世界里,被网友们衍生出“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一般这个情绪是消极的,悲伤的。也有网友将“emo”解释为英文emotional的缩写。在悲伤的基调下,一切的情绪不稳定皆可“emo”。我emo了:“我颓废了”“我郁闷了”“我傻了”“我不开心了”。

教育部: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

对孩子而言,心有所依比什么都重要

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

然而,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

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2月21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深入分析形势任务,部署发挥咨询委员会优势,推动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教育系统加强工作部署,带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巩固政府、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共同促进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格局,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与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结合起来,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认识问题,从立场宗旨上解决目标问题,从观点方法上解决办法问题,找实招,求实效。

怀进鹏强调,要把统筹谋划、科学决策作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共同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一要注重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牢固树立并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大力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二要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建设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专业队伍。三要建立干预机制。推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发现与应急处置机制和转介就医、复学机制建设,打通快速转介就医“绿色通道”。四要完善工作体系。凝聚多部门、多系统合力共同治理,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心理健康。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育规律。五要加强科学研究。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六要推进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营造“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怀进鹏指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承担着开展实践调查、组织科学研究、引领服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科普宣传等重要职责,要统筹谋划“一体”,开发适合我国大中小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开列重点调研问题清单,促进多部门协同;要做强每个“片区”,提升每个片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支撑提升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加强内部建设,建好制度机制,凝聚委员合力。

青少年抑郁

家长病耻感比孩子更重

一些家长有一种奇怪的心理

好像疾病不是发生的,而是由医生『发配』的

只要不看医生,就可以当作没有疾病

“疫情过后,因情绪障碍前往医院就诊的孩子有所增加,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孩子们最常主诉的压力来源,也是抑郁的诱发因素。”在2024年北京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问题建言献策。

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应与医学联动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在住院患儿中,七成是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这点尤为值得关注,因为有自伤自杀症状的孩子,超过七成是这些精神疾病所致,而绝大多数情绪障碍是可以治疗的。

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教师,建立了一套心理服务体系,但孩子这么多心理问题,疫情过后愈演愈烈,说明这套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套体系的问题在于,心理教师只有心理学背景,没有医学背景,单纯的心理学不能及早识别和干预孩子的抑郁症。

很多人将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混淆,实质上心理学不能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干预,这是医学的范畴,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它的诊断和治疗要遵循医学原则,只有医生才能开具处方进行临床干预,心理教师是不可以的。

王刚说,想迅速遏制发病率,及时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患儿,要让医学主导,心理学为辅;想长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要让心理学主导,医学为辅。校园的心理干预,应当是心理学和医学联动的体系,集预防、筛查、诊断、干预于一体,这需要一个社会性的统筹机制。如果医院仅作为被动接受者,不能及早干预治疗,发病将得不到很好的遏制。

针对孩子的疾病,它应该是集预防、筛查、诊断、干预于一体的闭环体系,这套体系中,医疗是设计主导,明确筛查的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心理教师经过充分的培训,执行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家长的病耻感延迟了患儿诊治时机

王刚表示,家长应增加对抑郁症的了解,消除病耻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孩子发病后能及时送到医院的,只有极少一部分非常开明的家长,大部分从发病到就诊之间有很大延迟,拖得越久,治疗难度就越大。

家长弄不清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孩子有问题了,他们倾向于先送到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孩子走进“精神病医院”,是家长非常抵触的一件事。

一些家长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好像疾病不是发生的,而是由医生“发配”的,只要不看医生,就可以当作没有疾病。父母担心孩子确诊了精神疾病,就被扣上了一顶帽子。他们感受到社会对抑郁症的污名化,由此产生了羞耻感。这确实也跟家长对抑郁症的接受度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父母对疾病开明,孩子就越开明,不会感到特别大的压力,反之亦然。影响孩子抑郁症预后的因素中,父母对疾病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父母抵触这个病,孩子的治疗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大人嘴上不说 但态度说明一切

王刚说,父母最常见的养育误区就是“望子成龙”,不接受孩子本身的天性和天赋,不接受孩子是普通人。有些父母反驳,我们从来不逼孩子一定要优秀,没错,大人嘴上不说,但态度说明一切。孩子考得好,家长神采飞扬,考得差,脸就拉下来了,孩子敏感得很,能不知道父母真正的想法吗?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下,让父母去接受子女不优秀这件事,似乎比较困难。幸福有很多维度,不优秀就不幸福吗?如果父母自己是普通人,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即便父母是成功人士,孩子又为什么不能是普通人?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不一样的。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逼孩子优秀,是担忧孩子没有更好的未来。家长也要有判断力。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孩子健康不得病重要,还是所谓优秀更重要。

学校也一直在提教改,但学校真的可以做到不“卷”吗?还有一些更具象的问题,比如运动,它对于情绪调节的贡献能到20%至30%,学校能否真的保证孩子到操场自由运动?只是一部分家长不接受孩子磕碰,是不是就要因噎废食?

如何判断孩子的情绪状态是正常还是异常?

『哪有什么抑郁症啊就是青春期气性大脾气不好!』

真的吗?

1.情绪是否适配?

所谓的适配其实就是平衡,就是当出现一个事情,我们应该高兴的时候,就该咧个大嘴哈哈笑,应该难过的时候,就该哗哗流眼泪。例如,父母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很生气,这就是一致性,是正常是平衡。但如果孩子挨骂满不在乎甚至开始笑了,这就是巨大的风险出现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一旦孩子的情绪表现和之前大相径庭,就意味着可能要出事情。

2.反应是否过激?

“早点睡,明天要早起上学”。一句简单的话孩子就炸了,话没有任何问题,但孩子敏感到没办法接收任何信息,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有很大的情绪。就像是,今天同学只是没看见他,没跟他打招呼,孩子就开始认为人家不喜欢他,排挤他,这样的反应远远超出正常的范畴了。

3.自己是否调整?

孩子调整情绪的方式其实很有限,就是和同学聊天、打游戏、玩手机等,但这些是家长们不允许的。所以,孩子们想调整也未必有调整的机会。如果这段时间,孩子对自己的管理相对松弛,在做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但还是不高兴。玩手机不高兴、打游戏也不高兴、跟同学聊天也不高兴、放假也不高兴,什么都不高兴,这就不正常。

4.持续是否很长?

我们的情绪是来去自如的,就是生气也就是气个半小时,然后就过去了。但如果孩子超过两周沉浸在一种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考不好最多难过两周就该过去,孩子不仅没过去,而且情绪反应更大了,这时就得注意了。

5.生活是否影响?

情绪会大程度上影响到身体状态,例如难过的时候自然吃不进去东西,生气的时候自然就睡不着,烦躁的时候自然就坐立难安。关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以往不一样,并且孩子知道自己状态不好,但根本无法调整的时候,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青春期会导致一定的反应过激,但一定是来得快去得快,而不是硬生生地卡住,动弹不得。

孩子到底是抑郁还是青春期?

别跟自己过不去

太较真会伤了自己

1.是否自杀自残?

请大家记住,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的本能,不是吃喝拉撒,不是名利权钱,而是活着。而一个孩子如果有自杀自残倾向,就意味着,这个孩子的痛苦已经超过了生本能。当他解决不了痛苦的时候,他就开始解决痛苦的源头——自己。

最开始攻击性向外的时候,孩子会释放自己的一些压力和痛苦,他会说都怪父母、都怪老师、都怪同学。但等到所有攻击向内的时候,他说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够努力的时候,完蛋了,他要下手折磨自己了。

青春期跟父母吵架、顶嘴,这都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大、压力大觉得活着好累也是正常的,但自残上瘾、想自杀这是抑郁症的症状。

2.是否存在原因?

如果说,今天被老师骂了,回家哭跟父母发脾气,这就是情绪适配的,父母就是踢猫效应里的猫,孩子没办法对老师发泄的情绪转移到父母身上了。但要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孩子坐在那儿一会儿就哭了,或者走着走着莫名就哭了,这就是抑郁症,因为抑郁症的发病就是没有任何原因的。

3.是否极致懒惰?

懒得写作业、懒得收拾房间这个可以理解,但要是懒得吃饭、懒得喝水、懒得起床,能在床上躺十几个小时,就是意志活动减退了。要知道,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如果没出问题怎么可能累成这样? 综合新华网、新京报、中新网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守护龙灯的孩子

这是一部蕴涵着浓郁中国文化气息的当代少年成长小说,11岁的男孩陆弘真坚信,他居住的小镇一直由一条神龙守护。爷爷告诉男孩,元宵灯会这天,如果有人能挂一盏龙灯在高塔...

by:2019happy

守护龙灯的孩子

这是一部融合了地龙与天龙民间传说民俗故事的儿童成长小说。在体质含义方面,比起那些紧紧围绕校园家庭呈现童年生活的儿童趣事这部作品更能体现童年的社会影响文章内涵在表...

by:马昊染

守护龙灯的孩子

这是一部融合了“地龙”与“天龙”民间传说、民俗故事的儿童成长小说。这部作品体现童年的社会影响,文化内涵,从儿童视角表征并阐释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抗争意...

by:南郭婉儿

我的世界l守护

有一天,林涛穿越到了我的世界,利用各种操作以及模组,走上人生巅峰。

by:Mc不老陪你到老

《守护龙灯的孩子》

这是一部融合了地龙与天龙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民俗故事的儿童成成长小说。这部作品从儿童视角表征并阐释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抗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作品不仅在...

by:永远讲不完的故事yy

我的世界之守护村庄

大家期待已久的史帝夫大冒险开播啦

by:Backrooms_staff

守护婚姻,守护财产,守护爱

该课程涵盖了婚姻的各个方面,系统的讲解了婚前、婚后、离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从法律保障到情感指南,全面的解析了婚姻家庭的各种问题。提出婚恋忠告,避免误入婚恋歧途...

by:律保镖云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