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伤员冲着俄军呼喊“达瓦里希”:这个称呼,其实从未被废弃

2024-02-25 03:35:5510:49 1594
声音简介

随着俄军全面控制阿夫杰耶夫卡,他们在残垣断壁中,搜索到了很多被乌军抛下的伤员。

于是,我们后来就在一些视频中看到,很多因伤病被抛下的乌军发现俄军来了以后,反而松了一口气,赶紧喊起了——“达瓦里希”。

别说,就这样叫声“同志”,他们一下子就巧妙弥合了那满满的敌意,还莫名的生出了一种信任感。

后来,在视频中,俄军问这些伤员,乌军撤退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你们也带上?

按照一般的思路,优先撤出的不就应该是伤员么?

如释重负的乌军伤员说,长官在撤退时告诉他们,车辆不够用,实在没地方装他们了,而且撤离的过程很有风险,不如将伤兵留在原地,等着俄军来。反正俄军一样会救治他们,手艺也比自己这边的好,还能顺便消耗一下俄军的药品和粮食...

这...目前看,那位乌军长官的分析,似乎也没啥毛病。

连如今的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乌军的前线总指挥亚历山大·西尔斯基上将,他自己原本就是个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俄罗斯族。

苏联解体的时候,正在苏军中服役的西尔斯基恰好在基辅国防大学进修,于是就干脆选择加入了新组建的乌军,当了乌克兰人。

至今,西尔斯基的父母和弟弟,还住在他们的老家,俄罗斯西部的弗拉基米尔州。

西尔斯基上将向泽连斯基总统汇报战情时,都是用俄语的。这二位也均属于苏联老红军的直系后代。

甚至,即便是如今乌军,包括作战指挥口令在内的大部分军事用语,依旧也在用俄语。

因为,乌克兰语使用面较窄,很多现代的东西都难以精准的表达出来,而俄语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通用语言。

再加上俄乌两国都是多民族国家,双方的作战队伍里,充斥着不同的民族、各式各样的俄语口音,双方的军服和武器方面,走的均为“混搭风”,以至于两年来,曾经发生过多次俄乌双方士兵认错组织,走动走进敌军阵营,甚至还傻乎乎的给敌人挖战壕的"乌龙"...

你猜这是乌军还是俄军?

毕竟,这俩国家在一起了300多年,分开才30来年,无论是民族习惯,还是历史文化。很多都是捆绑的、共通的。他们的情况很特殊,特殊到了整个地球几乎都没有任何一个类似的先例可以供参考。

无论两军再怎么敌对,乌克兰如何玩命“去俄化”,那些共同的烙印和情感,是抹不掉的。

比如,开头说的这个——达瓦里希。

两年前,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一时间,普京就乌克兰军人发表讲话,劝他们放下武器,珍爱生命,不要再为新纳粹分子卖命的时候,曾多次用了“达瓦里希”一词。

类似的操作还有,俄军在乌克兰特别爱用镰刀锤子的红旗元素——俄罗斯试图打“苏联牌”来跟乌克兰联络感情,引发共鸣。

而“达瓦里希”作为前苏联人民最常用的称呼,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内涵,至今仍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不过,即便一提到“达瓦里希”,大家想到的,都是满满的红色苏维埃元素,但实际上,这个词汇的诞生,可比苏联要早得多,最初并非是社会主义同志的“专用”词。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沙俄军队开始,中高级指挥官,以及享受特殊待遇的沙俄海军,就逐渐形成了互称“达瓦里希”的习惯。而那些被视为“灰色牲口”陆军基层士兵,是没资格这么说的。

沙俄海军

比如,沙俄海军军歌《瓦良格号巡洋舰之歌》歌词里面,就反复出现了“达瓦里希”这一称呼。

这个《瓦良格号巡洋舰之歌》的闻名,源自于1905年日俄战争的仁川海上决战,俄帝瓦良格号巡洋舰受到重创,丧失战斗能力后,全员官兵划着十字架高声背诵《圣经》,毅然自沉的经历。

这个阶段的“达瓦里希”,虽然表达的是“同袍”、战友的意思,但却带着鲜明的阶级性。在沙俄海军军官中,使用频率最高。

比如,这是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剧照,演绎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沙俄海军,一边由男主带着高诵《圣经》划十字,一边喊着“达瓦里希”互相鼓励,准备跟敌人同归于尽。

不过,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达瓦里希”,也从特殊身份的标志,变成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劳动人民,全体公民的一种通用称呼——同事之间,战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

这时候,“达瓦里希”既有同志的意思,也有乡亲们、朋友们之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人们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称呼。

只要你能被叫作“达瓦里希”,说明你是个守法的好公民;否则,那就很可能属于阶级敌人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意识形态对苏联展开了全方位渗透,整个苏联全民曾经引以为傲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突然遭遇了剧烈颠覆,进而很多苏联老百姓开始觉得“达瓦里希”很土气,土到了不好意思再用。

再后来,随着苏联解体,那些前苏联地区的普通公民, 都不会互称“达瓦里希”了。

即便如此,“达瓦里希”这一称呼,却并未自此消失,在某些领域延续至今。

只是,它如今早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个布尔什维克的“专用”词汇了。

除了俄国家杜马第二大党,俄罗斯共产党,俄军和一些前苏联地区国家的军警等强力部门、救援部门和俄军军事院校,仍在沿用“达瓦里希”。通常都是“军衔+同志”、或者是“职业+同志”、“名字+同志”。

上述用法,跟咱们这儿也有点像,诸如——警察同志、消防队员同志等等。

比如,这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某潜艇演习时的场景。

更典型的,当属俄罗斯的红场阅兵式。整个仪式,你会频繁地听到“达瓦里希”一词。

就拿2021年举例。

开场,俄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大将乘坐检阅车准时从克里姆林宫驶出,阅兵总指挥俄联邦武装力量陆军总司令奥列格·萨柳科夫乘坐另一辆检阅车上前迎接、报告——“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同志,莫斯科卫戍区庆祝胜利76周年阅兵部队集结完毕,阅兵总指挥萨柳科夫”.

然后,两人乘坐检阅车开进红场,开始检阅式。

途中,检阅车会停下5次。

阅兵首长、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大将向参阅官兵喊话:

“同志们好!”

参阅官兵回应:

“国防部长同志好!”

绍伊古再次问候:“祝同志们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快乐!”

参阅官兵回以三声高昂的——“乌拉!”.....

检阅台上,普京总统亲切的和老兵代表握手,也尊敬地用“达瓦里希”称呼他们。

显然,正如前面说得那样,即便“达瓦里希”早就不是布尔什维克的“专用”词汇了,日常只算是特定职业的专门称呼。但在某些特殊场合,“达瓦里希”还是能烘托出很厉害的效果,引发强烈的共鸣。

比如,这是2020年59胜利日阅兵现场,白俄“老爹”卢卡申科一边和身旁的老红军交谈,一边哽咽的留下了眼泪,用手帕不停擦拭。

毕竟,要论苏联情结,“三毛”白俄罗斯可比“大毛”俄罗斯更加浓郁。

要知道,当年苏联解体的协议,在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会议中表决时,只有一人投下了反对票。

他就是如今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至今,在白俄罗斯,军警体系也仍旧沿用“达瓦里希”。

这是白俄罗斯的59胜利日阅兵。伴随着苏联著名歌曲《45年的来信》,走过的受阅方阵是白俄军人cosplay的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军与白俄罗斯游击。整个阅兵现场频频响起“达瓦里希”。

在曾经的那段岁月中,同样属于俄语圈的东斯拉夫“二毛”,乌克兰,也是如此。

这是2010年,乌克兰基辅举行卫国战争59胜利日的阅兵现场。乌克兰部队在国旗后面打出的都是卫国战争时代苏联军队的番号。

数百名乌军士兵身着苏联军服高举苏军战旗接受检阅。

同样也有还原历史的安排。

乌克兰总统卫队和俄第45特战旅组成的俄乌两军联合方阵并肩走过主席台,以彰显两国两军的手足之亲。

现场同样响起了多次“达瓦里希”,直播解说用的是俄语。

此时,乌克兰的总统是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但好歹他也是个民选总统,这自然也说明了,乌克兰的主流民意,原本并不希望和俄罗斯敌对。

另外,还有这个,是2014年3月4日,克里米亚危机时的一张新闻照片。

很多文章都将其解释成了乌克兰军队在打着苏联旗帜向俄军投降。

但现实,却正好相反。这群乌克兰军人是要去跟控制了克里米亚贝尔贝克空军基地的俄军谈判,让俄军撤离。

带头穿着空军夹克的那个老汉,叫做尤利·马姆乔尔,上校军衔。

他身后的那面红旗,可不是苏联国旗,而是这支部队苏联时代的军旗。

马姆乔尔的部队原来的番号是苏联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第62团。他之所以打出这面苏联时期的军旗,就是想跟俄军那边套近乎,暗示对方“给些面子”。

为了给手底下的士兵们“打气”,去基地的路上,以马姆乔尔上校为首的几个带头的军官,曾多次高呼——“美国支持我们!“

还是用俄语喊的。

然后,他独自走到俄军驻地门口,又冲着里面喊——“达瓦里希”!

尴尬的是,基地的俄军根本不吃他这套,直接将马姆乔尔给轰了出来。

再后来,波罗申科上台,从2015年开始,效仿北约,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军改。

自此,乌军的军装制服和操典,也随之全盘西化,几乎所有的“苏味”荡然无存。比如,这个标志性的大盖帽换成了如今的“北约风”。

但老实说,这款制服放在中年后普遍发胖,大圆盘脸大粗脖子的东斯拉夫高层指挥官中,似乎还是原来的俄式制服看起来比较搭配。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近卫军丝带、红旗、以及 “达瓦里希”,都成了乌克兰官方语境中的“禁忌元素”,谁要敢拿出来用,那就属于妥妥的“俄奸反动派”。

但搁不住,战场上,非常时刻,乌军的伤兵俘虏们,叫声 “达瓦里希”,依旧能够帮忙保平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在细雨中呼喊

(已完结,共72集)余华关于记忆的小说,用细腻的语言、深刻的人物刻画、震撼心灵的故事和自己过去的约会……

by:一张1弛

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

by:清泉

在细雨中呼喊

一口气读一部从没读过的书;一镜到底的拍摄,像一次从山顶滑下的冒险,即兴选择语调、情绪和节奏,很过瘾。

by:有声的老孙

在细雨中呼喊

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2023年第十二本完结

by:与谁同坐呀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在时间里解构记忆。人们无法选择未来,却可以有选择过去的权利。

by:赵贺_MHz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

by:Kop流朋

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

by:一点儿毛都没有病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自我开始独自生活。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最后却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by:閱讀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