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金融正能量 共筑和谐金融环境《华商报》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启动

2024-02-26 02:26:3509:31 64
声音简介

你知道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吗,你遇到过金融消费纠纷吗……3月即将到来,消费者将迎来自己的节日。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也是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消费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与生活、生产各个环节息息相关,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消保新局面:加快构建“大消保”格局

无论是网络消费,还是房贷车贷支出,又或是投资理财,金融消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随着金融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也对与此相关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机制改革方面来看,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框架不断完善。2023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和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金融监管总局。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表示,将建设“大消保”工作体系列为工作重点,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奋力推动金融消保工作迈上新台阶,凸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近年来,一系列金融消保规范性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强化了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保障。202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正式施行,2023年3月1日《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作为金融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系统性、纲领性文件,着力压实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对金融消保工作做出全面规范。今年3月1日,备受关注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该办法从前端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实现源头治理,更好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我省各类金融机构愈发重视金融消保工作,努力将消保工作要求贯穿业务流程各环节,将金融消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金融机构从建立完善消保工作机制、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加强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完善投诉处理制度、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教等方面不断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全力构建消保工作新生态,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保为民守初心:护好“钱袋子”大家一起来

亲朋好友问我借银行卡,我该借吗?莫名收到一笔陌生人转账,能取出来花吗?银行卡突然被限额怎么办?家有老人患病卧床如何办理柜面业务?个人不良征信记录能快速消除吗?买了保险不能理赔该怎样有效投诉?证券公司人员代我炒股可以吗?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网络诈骗花样翻新,该怎样防范……

值此“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华商报》推出“消保为民守初心”主题策划活动,向社会公众简洁、生动地传递各类实用的金融消保信息,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展现各家金融机构在消保工作方面的新进展、特色服务,进一步增进消费者对金融行业的了解和信任。

活动期间,华商报社还将联合西安部分金融机构,走进各大社区,向广大金融消费者面对面宣讲金融知识,解答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金融消费困惑,手把手给予消费者最直接、最有效的金融消费指导。

如果你在金融消费中遇到烦心事,欢迎向我们提供线索,我们将协助你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反映,为你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广大金融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撑起一把保护伞。

线索提供渠道:关注“华商财经”微信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请注明你的姓名、手机号码,具体说明投诉信息。 华商报记者 刘方

金融3·15消保专栏

撑起金融消费『保护伞』

取款被问资金用途 银行是不是在刁难我?

去银行大额取现或转账,当柜员询问你资金的具体用途时,该怎么回答?近日一位网友在某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在银行取款的短视频,面对柜员的询问,取款客户不紧不慢回答了一个字“花”。在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不理解,“我自己的钱,管我干什么用呢”;还有网友插科打诨,“就说没事取出来在家数数”;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赞同,“银行人员问得对着呢,好多诈骗被识破就是得益于柜员的察言观色,应该点赞”。

其实,柜员之所以询问资金用途,并非有意刁难客户,而是从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这是遏制利用大额现金进行违法犯罪,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手段之一。以下我们通过近期发生的两个案例,向你揭示银行核实客户资金用途的必要性。

案例一:近日,在陕西榆林,一位学生客户进行柜面转账时,经办人员仔细核实发现客户可能正在遭遇网络刷单诈骗,及时阻拦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

学生客户李某近日前往榆林榆阳民生村镇银行东沙支行办理柜面转账,经办人员核实账户使用情况发现存在异常,向其询问相关交易情况,李某均无法回答。经银行与公安局及客户家长取得联系,最终认定该笔业务涉及网络刷单诈骗,而李某之前已被诈骗8000元,最终该笔1.2万元转账被成功劝阻拦截。

案例二:西安一位客户遭遇网恋“杀猪盘”电信诈骗,也是在银行及警方劝阻下避免了15万元经济损失。

该男性客户近日至浦发银行西安长乐路支行办理大额取款业务,柜员按规定核实大额取现用途以及交易背景时,客户未能及时回答,后又经电话联系他人,称用于结婚彩礼。在系统读取客户身份证后弹窗提示“存在风险情况,请点击近期交易明细查询,进一步人工核实”,引起柜员警觉,上报核实后启动“银警联动”机制。经了解,该男子在网络相亲平台遭遇“杀猪盘”,诈骗分子以情感需求为切入点,一步步诱导其至银行进行大额取款。最终经劝阻,该男子幡然醒悟,放弃了继续取款。

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面对诈骗、洗钱等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银行往往是保护金融消费者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华商报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银行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跨地区开户、大额转账、取款等业务时会进行风险提示,核实客户的身份、款项真实用途等,进一步甄别可疑交易和行为,必要时还会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这些看似有些繁琐的流程,实际上正是金融机构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良苦用心,希望金融消费者给予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如实作答,维护好个人的良好征信,保护好我们的“钱袋子”,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金融消费环境。 华商报记者 刘方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正能量传播

传播正能量,提升个人修养,如果有一篇文章感动了你,欢迎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

by:释圣正

传播社会正能量

每天一点正能量,成就自己大改变

by:熙熙_雨儿

正能量

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运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by:1367201fl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