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忠告:这4种喝茶习惯危害大,尤其第一种,可能诱发癌症

2024-03-07 22:36:4504:00 356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饮茶对身体有益,同时能让人放松心情,给无数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所以在生活中喜欢饮茶。

同时,研究表明,喝茶特别是绿茶和红茶,能够对养护心血管、辅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

不过,生活中,很多人有一些喝茶习惯却可能带来健康危害。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喝茶对身体的好处

茶叶中的咖啡因可增加血液循环,兴奋中枢神经,可使人精神振奋,赶走睡意,从而消除疲劳。

茶叶(特别是红茶)中含有黄酮类物质,这是一种抗氧剂,可使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动脉血管弹性,最终提高心脏供血能力。有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质,保护细胞不受辐射伤害,对于修复受损细胞也大有益处。因此,喝茶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可一定程度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记忆力大大减退,喝茶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记忆力。这是因为茶中的氨基酸、矿物质、茶多酚对大脑具有—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在—定程度提高人的记忆力。

这4种喝茶习惯危害大

(1)爱喝热茶或烫茶

有些人喜欢开水泡茶,却不等茶水温度降下来再喝,而是急于喝热水茶甚至烫茶!甚至喜欢这热度带来的快感!

然而,很烫的茶水会损伤食道黏膜,进而可能导致食道发生癌变!

食管癌在中国的发生率非常高。据研究显示,这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例如中国人喜欢喝热茶,喝热汤,吃火锅,而且对于某些特定的食物必须要趁热吃才能追求到吃的快感。

世界卫生组织曾专门发表报告警告:饮用超过65℃的热饮可能致癌。因此,爱喝热茶或烫茶的朋友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等茶水温度降低了再喝。

(2)爱喝浓茶

浓茶所含的咖啡因一般都会过量,容易造成心率加快、心动过速。此外,浓茶还可以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导致饮茶者骨质疏松。

如果长期喝浓茶,由于浓茶中草酸含量可能大大增高,因此被人体吸收的量也会增多,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生风险。

(3)爱睡前喝茶

由于茶中的咖啡因、茶碱等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兴奋作用,从而使人精神兴奋,甚至导致人彻夜难眠,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4)爱喝新茶

所谓新茶,是指采摘下来不足一个月的茶叶,每年清明节,是新茶上市之际。

新茶因为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包含一些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容易刺激人的胃黏膜,胃不好的人容易诱发胃病发作,中医角度来看,新茶容易导致上火。

所以从健康角度来说,陈茶比新茶价值更大。

结语

虽然喝茶有益身体健康,但是也是很有讲究的,并非随心所欲喝茶就对身体有益,如果有上述4种不好的喝茶习惯,反而得不偿失!特别是第一种喝热茶,一定要转发告知身边家人或朋友,避免伤害食道诱发食道癌!

总之,我们要远离上述几种不好的饮茶习惯,学会正确饮茶,畅享健康人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从喝茶到懂茶

从喝茶到懂茶,喝一杯好茶,品一段时光。喝茶包含了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性,思维情感,什么情况饮什么茶,什么是好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如何鉴别。听完此书...

by:仙仙家族

喝茶听书

知史明理,喻古于今,古今时代变迁,但人心始终未变!

by:承隆弘毅

从喝茶到懂茶:秒懂24个喝茶的最实用问题

本节目由琳琅智库制作出品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文化在中国历代的深...

by:琳琅智库

喝茶聊地产

拨开迷雾,看清地产天机

by:喝茶的行者

喝茶是修行

茶道,通往内观世界的方便之门你通过什么方式寻求身心灵的合一冥想、朝圣、隐居?你知不知道还有一种更简单、随性的方式?对了,是喝茶!喝茶是一门从茶艺到茶道的内观学,...

by:安心的知乐轩

喝茶那点事

节目主题:茶生活主播是谁:空灵儿(高级茶艺师)适合谁听:所有爱茶,爱生活的人主播的话:分享关于茶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比如:茶的历史小故事,茶的基础知识,喝茶的心...

by:空灵儿_6k

医生的一生 一生的医生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不为众人所理解的一少数,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他们生命中的欢乐与辛酸,灵魂深处的黑暗和光明。【题记】我们不是神,所以我们无法...

by:宝宝之书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