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07 ▏第一卷释义4

2024-03-17 10:18:1618:44 66
所属专辑:新华严经论
声音简介



第一,明依教分宗:

《新华严经论》的十门,是把整部《华严经》分别从十个方面来讲解。十门分别的第一门是“依教分宗”,这部分是对《华严经》和其他经的内容、宗旨从不同的角度作比较,以显示华严圆教、华严大教的特点和独特之处,说明为什么《华严经》和华严宗是圆顿之教,特别这里既强调圆又强调顿。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

佛成道的时候是体应真源,“真源”在《新华严经论》里反复强调,就是法身智慧、涅槃妙心、常寂光、般若、诸法实相等等。当我们真正见到它,获得它,大开圆解时就获得了佛之知见。从圆教来讲,就真正种下了成佛的种子,成为真正的佛种,自信能够成佛,而且肯定能够成佛。

佛在成道的时候,“体应真源”,全体契合诸法实相。当然说的时候,这个诸法实相是一个名词概念,如果从佛教哲学体系来排列,它是排在最核心、最顶端的佛法概念。比如《大般涅槃经》中‘涅槃’是核心,《六祖坛经》中宗旨和关键词是‘佛性’,禅宗所传是‘涅槃妙心’。整个佛经所讲最高深的法即第一义谛有很多名称,比如真如、佛性、涅槃妙心、诸法实相、般若等等。

佛成道是契合了一切法、一真法界的一切万法。佛成道的一刹那或最初刹那,他契合到了全体法界的根本。所以,实相不是个人的某种状态或境界,一定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色身的某种感觉、某种法喜或者某种气的运动等等,与这些觉受、境界没有关系。契入真源,就像一滴水融到大海里,或者一颗盐、一滴糖融到水里,类似这样。在契入的一刹那,是无我无众生的,是整体、全体。《华严经》里讲,智周三世,体遍十方。佛证道的根本之体是遍法界的,佛的智慧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的法他全部知道,一念之间全体顿现。

理事二门,一多相彻;

通理通事,既有理,又有事,理事无碍。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相应交彻。用一个什么样的譬喻来说呢?其实每个众生的心识就是全体法界,就像一个大房子里的灯,有一盏灯、两盏灯……一千盏灯,光光相照。对于每一盏灯来讲,这个屋子就是它的,它的光可以遍照整个屋子;每一盏灯的光都可以看到其他灯的光,和其他灯的光,光光相照,互不妨碍,互相拥有。每个角度每个位置的灯都可以这样理解,就某一盏灯来说,这个屋子是我的,其他灯也是我的,我全体照到它了。这就是一种圆融圆满的平等。

又比如说我们在某个城市,在北京、上海或者纽约,每个市民都说我在纽约,他说的时候潜意识里就有一个很广大的场景,我就在纽约,对他来讲纽约就是他的。同样别人也在纽约,每个人都可以说我在纽约。像我们地球人说我在地球,地球是每个人的地球,也是每个众生的地球,每一棵树也可以说这是我的地球、我的太阳系等等。这是华严宗圆融无碍和圆满平等的法界观。

智境圆寂,何法不周?

佛成道时本身体应真源,契合证到的“那个东西”,是一多无碍,理事无碍。智和境圆满寂灭。这个寂灭不是表象的东西,千万不能理解为绝对的不动,而是贯穿了动和静、生和死。所以古人把涅槃叫圆寂,圆满寂灭,这个“寂”实际上代表着清净本然,不生不灭。正是由于这种绝对的清净本然,不生不灭,才不会受到生灭的障碍、裹挟,才不会被生灭洪流或者无奈感所胁迫。在人的主观上证得这个东西时就没有了生死恐惧感,没有时间流逝感,没有人我高下感。这个人整体的个性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可以说他就不是个“人”了,最起码他没有了我执,更深层次讲也没有了法执。

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他每一念做任何一件事都功德无量遍法界,四维上下虚空无量无边的有为功德都不如他一念诵《金刚经》的功德,这是从绝对的意义所讲。受持读诵《金刚经》是一种圆顿法,当下相应到根本的体是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生灭法的。

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

“智境圆寂,何法不周?”遍彻一切法,佛所证到的是终极的圆融平等法。但是众生的根器有不同。就像大海、大江、大河的水,用一个杯子,一个碗,用一个桶,一个锅去盛,随着器具形状的大小方圆,水的形状也随器而异。同样的,众生的根性、根器不同,佛成道以后将圆满的法,根据众生的根性以种种的方便展示出来。所以“器有差殊,轨仪各异”,众生的根器有差别,每个众生修行成佛的道路、方法有很多的差异,佛法讲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

始终渐顿,随根不同;

在判教中有始教、终教、渐教、圆顿教等之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教法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需要随根施教。

设法应宜,大小全别。

佛陀施设建立种种法的仪轨内容是与教化对象的接受程度相匹配的,而众生的根性有大小的差别,所以施设的法也有大小之分。随宜各得,随宜说法。

时分因果,延促不同;

对众生来讲,在时间和因果方面有长短的不同。有的众生一念成佛、顿悟成佛;有的众生可能无量阿僧祇劫还不能成佛,甚至有永远不能成佛的。每个众生的根性不同,有的人恶业深重,障碍很大,甚至生生世世谤佛,或者一直跟随外道学习,那这个众生就离正法很远。

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

化身佛是从佛根本的法身流出来的,化佛的表现,他的讲法、施设、表诠、诠释讲解的佛法是不一样的。化身佛所示现的国土也是有净有秽,净土秽土的净秽程度也有不同的展现。

“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地位指的是菩萨阶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这里讲的是菩萨阶位和成佛的因果,既指世俗的因果,也指成佛的因果,智慧浅深,成就相应的因果。比如《涅槃经》所讲的十地境界,相当于圆教《华严经》所讲初住、十住,与此对应。比如初地菩萨或者初住位菩萨,同样的名称,但是偏圆不同,本质、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动不动说他是八地菩萨,初地菩萨,如果从圆教来讲,他可能还没有进入圆教,可能智慧还没开,还没有获得真正的正见。这就要看是从哪个角度讲了。

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

创学指的是初学者或者没有真正深入经藏,没有达到圆融智慧的人,这种人不了解“教迹”,这里教就是迹,迹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同时也不了解佛所设置各种教法的差异、各自的特点以及内在各种联系。

这种人把权教理解为是实教,把不了义教理解为是了义教,从而停滞在自己所知所见的有限理论和方法里,而不能继续向上进修。

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

如果不把各宗全部罗列出来讲清楚的话,大家可能会局限在自己所知的一点教理佛法或者感应里面去了。

“众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经典的教法、宗旨不同,所以十门分别的第一门叫依教分宗。“咸举众宗,类其损益”,分类比较其中的优劣。那么,对比、判别高下的终极标准或者标杆是什么呢?就是他有圆教的智慧。

所谓下位不知上位境界,圆教可以知道非圆教的,但是非圆教的就无法知道圆教的境界。如果停滞于非圆教,就不能知道圆教。就像站在山顶上或高空中的人看一座山、一座城可以一览无余。但是在山里边,山下边或者城市里边的某一处,某一个地点的人,就只能看到自己的周边。

所以判教非常重要,判教体现了最终极、最高的智慧。但是很多写思想史的人认为判教就是为了抬高自宗,好像都是为了自己的弟子,把自己学的东西判为最高,争个高下,这叫以凡解圣。其实不是这样的,判教体现了非常圆融的智慧。对佛法有判教能力的人,对佛法具有总持智慧。能够做出这种判别,首先表明李长者对华严圆教有非常非常深刻的理解,甚至有现观和某种相应。其次表明李长者对他所罗列的其他各类教也很清晰。

什么叫总持智慧?就是他对很多内容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同样他也可以将一句话展开为一百句、一千句,而且可以将中间的关系融通无碍地讲清楚,非常清楚地罗列出来。总持智慧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如此,陀罗尼即是辩才。

举一个例子,比如《楞伽经》在不同的宗派比如唯识宗和天台宗里的判教是不一样的。但在李长者这里的判教中,他对《楞伽经》就有一句非常非常准确的说法,“搏根熟众生而至佛岸”,为根性成熟的众生顿指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也即是真妄不二,当下即妄心而证那个寂灭之心,即妄而恒真,寂灭一心。所以,憨山大师讲《楞伽经》的正宗、核心要义是什么呢?就是达摩所传的寂灭一心,就是涅槃妙心。

《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这是李长者最初总结出来的。但是更深层次的宗旨是什么呢?那是对它内容的高度凝练,是从宗的角度对《楞伽经》的终极总结。李长者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呢?就是为根性成熟的众生,顿指第八识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禅宗当下直指,见性成佛的法门。

《楞伽经》是一部非常非常重要的经典,里面大量地举出各种执着以及用各种现观的方法破除种种障碍、执着。从哲学的高度对常见、断见、一异、有我、无我等等都有非常细腻的讲解。如果一个人真正懂禅宗那必然看得懂《楞伽经》,否则就可能只是落在自己的觉受之中了。

所以这里讲,“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如果不把所有不同教法的宗旨进行比较,判其优劣及互补关系,就无法使人真正地了解整体。这是为“创学之流”来讲的,对那些初学者、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或执着于某一宗的人,有一个整体的解释,让这些人不要停留迷滞于自己所知所学的一点点、一宗一派一经一论。

当然,李长者在《新华严经论》里讲的所有内容,如果从现在和后世看,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是有争论的,并不完全接受。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现在学习《新华严经论》是要知道体现在这个文字语言中的李长者的智慧心髓。我们要知道李长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他对华严圆教的理解。李长者所讲的是他对《华严经》的体验、三昧之中流露出来的智慧语言,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否则的话,就会用后代的各种观点和说法与李长者争论。如此学习者就不能进入李长者真正的、一以贯之的三昧境界之中。

同样,我们读佛经也是这样。如果一读佛经就用自己的各种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知识与佛经辩论,那就无法真正进入佛法的世界。因为佛法是从三昧心里流露出来的智慧语言,要真正进入的话,就必须以一种柔顺心、开放心、恭敬心切入。只有这样佛法文字所具有的力量、佛法文字之光才能照亮你的心,否则就会形成屏障、遮蔽,使得你不能够受教,甚至不能够理解佛法的本意。

实际上具有高级智慧的人,他是非常清晰圆融的。就像一个屋子里摆放的所有东西,比如有桌子,桌子上有壶、杯子、手机等等,他一清二楚,一览无余。所以你要得到的是他的视角和视野、他的清净心,而不是说为什么这个杯子摆在这里,这个杯子摆错了,那个杯子为什么摆在那里。他说从我这样看是这种关系,我们需要得到这个视角,我们读经论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不是说这个杯子应该摆在壶的后面,这个壶应该摆在中间等等。这样的话,你就会落入文字知见。读禅宗这些,都是这样一个窍门。

佛之所悟都是很清晰的,但是面对新学者,佛设置了很多方便,所以就出现了权实、高低、顿渐种种教法。现在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依教分宗”,罗列种种经论不同的宗旨,然后做一个偏圆诠释的比较。

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这里略分为十法,以辩阐猷。从十个方面讲,使学者知道真正的圆教,在圆教的观照下,知道各种教派门类、各个经的宗旨。“迁权就实”,从方便之说达到究竟。明白权教的作用,然后再进一步地理解圆教。“不滞其行,速证菩提”,不会停滞在自己的那个层次和角度,得到圆教,速证菩提。

 李长者首先讲“依教分宗”,教指的什么?教体现为经,教在经之中。对佛来讲,佛就是通过讲经来宣示他的教法。宗就是这一类经的宗旨。现示某一类经的核心及其目标,这个核心目标的对机、对象又是不一样的。

大的方面从十门分别,每一门又从十个方面详细讲述。这相当于李长者根据《华严经》、华严宗圆顿教的理念对整个全体佛法进行了判教。每一种都会和圆教进行比较,后面将一些经和《华严经》进行比较,比如九种同一种异,或者九种异一种同的比较。

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宗;

戒定慧非常重要,小乘偏重于戒律,小乘戒经也叫情有宗。凡夫有情,执着于小,认为一切都是实体化、实有化。“依教分宗”,经就是教,这类经的宗就是情有宗。

第二、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

菩萨戒不仅仅是情有宗,同时也显示真,所谓真就是空,就是空性。不仅讲有也讲无,有无、空有具示,同时显示空和显示有。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

般若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所有与般若相关的经论,但实际上按照天台宗的理论来讲般若教里也有圆教。这里为什么这样分呢?我们先根据李长者的逻辑看他是如何展示圆教的殊胜。应该以这样的理路来学习,而不是说这里好像跟自己的理解或者其他的判教不一样。我们先把那些搁在一边。

般若教是“说空彰实”,说遍计本空,彰圆成实有。般若教里所讲的佛菩萨,一切智智,都是在遍计执中,这是我们众生的名言执着。般若经里佛在讲六道、佛菩萨、三贤十圣一切法的时候,大多数是用否定的或者超越的方式说。说是空,指的是我们凡夫在遍计文字执着中所看到的万法的真实性,显示的是一真法界平等无碍的实相,所以用空来说。般若教里的空就是实,就是实相。

我们千万不要被文字所蒙蔽,不要以为空就是没有,空不是这样的,空是真正的实相。空的作用是破除相;相的本质就是空,就是实相;破除虚妄相就是实相。般若教的目标就是为了显示空,显示诸法幻相的空性,显示诸法实相。

李长者对《华严经》的体验是非常高的,他精通了那么多的经论后,用一两句话把它的核心要义点出来,后面再做各种高下的区别、辨别。这些真的是纯干货,如果没有真正的圆教三昧和智慧,是做不到这一点。可能看这本书迷在这里,看那本又迷在那里,存在一大堆的问题。所以有些人问我问题,我说你先别急,有的人他有很多问题,我会推荐一个书单,让他先看,等到一定程度,问题自然就越来越少了。提问题实际上也体现了提问者的思想水平。所以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思想水平不到的话,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没用的。问题应该是个阶梯,但很多人的问题成为滞留和停滞他的修行层次、境界、理解的圈套了。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有些问题是不宜直接回答的。

 小乘戒经,主要是讲有,就是有情众生执着的实有。菩萨戒讲有和真,真和妄,有和偏真、偏空的显示。般若教,说空彰实,说空是为了显示真实,这才是实相。般若教里有圆教,但它的主要功能和宗是偏重于消灭遍计执,不是显圆成实。圆成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终、最圆满的圆成实是在华严圆教里得以显示。或者说般若教是显示实相之体,不像华严教把体用无碍、重重无尽的圆教境界显示了出来,这是有差别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新华严经论

一听就悟本自光明华严经解说

by:照至悟

国学经论

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经论,阐述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结缘优秀的青年才俊,为未来中华崛起铺垫文化之路!

by:紫微水镜先生

新华FM

新闻现场,新华社一直在。

by:新华社

新华诗叶

人生与诗歌四季相伴,感悟与阅读形影相随,让我们一起,透过美,照见自己。

by:新华出版社

新华字典

说明本字典是根据1979年修订重新排印的。这次重排根据1984年《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修改了有关内容;根据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by:喵音哒哒

艾问·中国财经论坛

独立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为你问遍全球财经大咖,带来直击现场的财经干货。

by:艾问人物

语出经论 言释文章

我的老师张士广,1962年11月出生,北京人,法名净心,字谦光,号传道者。老师每天编辑的“成语释义”栏目,为大家奉献。读释义,看即受益;悟释义,益即常看。

by:钱冠南说

声音主播

182729441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