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08 ▏ 第一卷释义5 第四、

2024-03-19 17:06:3527:42 26
所属专辑:新华严经论
声音简介
《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第四种教是《解深密经》,它的宗旨是显示不空不有。为什么这样说,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但是在唯识学里,《解深密经》是最圆融、最主要的经典。根据《解深密经》中三时说法,第三时是最究竟的法,它是针对中观、般若而讲。第一时主要讲阿含类小乘有教,第二时讲般若空教,第三时讲唯识教。唯识宗学人大多认为这是最高最圆融的,而且有一定的针对性,但这是依于唯识学和般若经的一种判断。在这里我们就按照李长者的判教规矩来理解,这叫主伴圆融。好比再大再厉害的一个大人物、一个亿万富翁来家里做客,他就是客人,我就是主人。华严圆教讲主伴圆融,就像要获得一个人的视角,就必须要知道他是怎么定位的,然后才能得到他的视角、他的角度。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为纲要。李长者对《楞伽经》的这个总结,历来被后代解释《楞伽经》纲要者所沿用。佛讲《楞伽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让根熟的众生当下顿悟成佛。第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融是融通、融会。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维摩诘经玄疏》里讲《维摩诘经》的宗旨就是实相为体,不思议解脱为宗,就是显示不思议解脱。李长者说《维摩诘经》的宗旨是染净二见融通无碍,另外一种说法叫即俗而恒真,看起来是世俗谛,但其本质一直是清净的,不需要将染变为净,当下一念即可顿悟心性之宗。“会融染净二见”,染和净是我们凡夫的知见,这两者要融通,当下可以现不思议法性,即诸法实相。第七、《法华经》,会权就实为宗;《法华经》叫会权就实。《法华经》讲会三归一,权、实、本、迹,三乘为权,一佛乘为实,开权显实。各种权教最终都会显示出权教自身的本质,或说权教这种方便通于根本的圆顿教,会权就实。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大集经》的宗旨是守护正法。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涅槃经》的宗旨是明佛性。《涅槃经》的核心词就是佛性,常乐我净,就是显示佛性。又叫大般涅槃、般若、金刚、首楞严三昧等等。那么《楞严经》的宗旨是什么呢?《楞严经》的体就是首楞严三昧。《楞严经》的作用就是让人进入首楞严三昧。破除种种障碍,进入、得到首楞严三昧,在此境界中、智慧中来观照一切的妄想、妄法。五十种阴魔,一个可以说是修行路上的障碍,一个也可以说是得到首楞严三昧的人所看到的种种误区。《涅槃经》以明佛性为宗,但是《涅槃经》中的十地菩萨才能明佛性。《涅槃经》的十地菩萨在华严圆教里相当于初住位菩萨,即进入十住位的菩萨,后面会有详细的讲解。在学佛的过程中有时会让人比较感慨,很多朋友包括网上不熟悉的,素昧平生的人会问一些问题。但最后发现有的人学佛好多年,跟了很多师父,修了很多法门,他也很勤苦,持咒、念佛、礼拜、观想等等,包括花了很多钱财,走了很多地方,但是会发现他总有很多的障碍,有很多的疑惑和疑虑。其实终极的、圆教的智慧就在大藏经的典籍里,就在经论里。如果一个人真正把类似于李长者《新华严经论》的这些圆教的经或论,认真阅读,真正有一定的感觉,融通的读,在这方面多花一点功夫,真的会少走很多弯路。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所有的障碍就不是障碍,因为大家没有理解这个东西。李长者说,“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就无法知道困惑在什么地方。所以直接学圆教,可能许许多多的多年的疑惑、痛苦、疑虑会冰消瓦解。圆教会令人欢喜,有的人听到圆教就非常欢喜,他也不知道讲的什么,也没怎么懂,似乎很高深,但听后就是很欢喜,心中的很多障碍没了,这是圆教不可思议的功用之一,当然它还有更大的功用。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第十,将《大方广佛华严经》列为最高,即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华严经》是圆教至高至顿的终极经典,是一切诸佛根本智慧和慈悲的源泉。智慧代表体,慈悲代表用。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最根本的源泉、本源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法身智慧。这里讲诸佛的智慧和慈悲。智慧,人格化的代表是文殊,慈悲和他的行愿人格化的代表是普贤,也可以说文殊代表体,普贤代表用。慈悲体现为救度众生的作用,现出各种神奇的妙用、三昧、作用、功用等等。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是一个终极的圆融境界。因圆,果满。从诸佛来讲,他的因圆满时,果现前。一多相彻,在《华严经》里常用的一个表述就是,一微尘中有无量佛,一微尘中有无量众生,一微尘就是全体法界。就像上面讲的,我在地球上,我是地球人;我在中国,我是中国人,十四亿中国人都说中国是我的,都说我是中国人。我们会跟外星人说我的地球,我们是地球人等等。如果我们到太阳系以外,我们说我们是太阳系人,我们到银河系,我们是银河人等等。每个人都以为这是他的,但他也是整体,同时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法身、法性光明,实际上是穿透了一切其他的众生,穿透了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穿透了所有众生的身体,也贯穿在众生的心中,这是我们自己的法体。一旦知道这个东西,你就知道自他不二、一多无碍。就像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一百盏灯,一千个蜡烛,同在一个房间,每个蜡烛的光都可以照在其他蜡烛的光上,所有蜡烛的光都可以融合在一起。但对某个蜡烛来讲,其他的光也是它自己的,整个房间的空间是它的。同样的,每个人也是如此,你有全体法界,他也有全体法界。法界不仅是空间,也包含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时间。所以才会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这种圆教非常简洁、优美的描述。《华严经》叫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华严经》讲法界,一真法界,讲四法界。华严宗就是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简单说是佛乘为宗。也就是说《华严经》是佛的终极根本,真实圆满的境界,他的目标是让你乘于佛乘,直接成佛。所以,《华严经》所有的材料、质料、内容、文字,都是让你成佛的。《华严经》所传递、表达的信息是从终极而来,这是《华严经》的一个特点。《华严经》是佛乘最根本的智慧和慈悲,佛乘的特点是因圆果满、一多相彻。当你接触《华严经》圆教的文字时,已经种下了圆教之因。就着这个因,因缘果满,最终成就的果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境界就是你的境界,他的智慧就是你的智慧。当年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一刹那所悟到的根本的东西就是这个。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的一刹那,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是修呼吸观成就的,有的说他修不净观成就的,有的说他是夜睹明星悟道,甚至说他是看到某个明点,然后成就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各自看到的,按自己的道理理解佛是怎么成佛,或成了什么佛,成了什么境界,每人都相信自己的路径和自己有效的这套方法,然后把它高推于佛、等同于佛。这叫以凡解圣。所以为什么说要知道圆教呢?就是不至于会出现很多以凡解圣的情况。现在很多心灵鸡汤,也是以凡解圣,把开悟、自性这些词和日常的某种快感、某种舒适感联系起来,这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把佛法的这些词语义理全部世俗化,在我们日常碎片化的阅读中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内容。如果真正要学习,少走弯路,学纯粹的佛法,那还是应该看经典比较好。一切法是本然的,一切法是无碍的,理事无碍,这是《华严经》圆教的境界和宗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果不二,体用不二,自他不二,佛我不二等等,最根本的圆融无碍法界,这是佛乘,悟入这个法界,就是顿悟成佛的法门。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设有小分增减不同,为见解各别,大义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诸德,各立宗教,后当更明。依教分宗的十教十宗,后面每一项会有详细解释。李长者说自己上面的分宗,都是在继承前代各宗各派诸家祖师大德们成果的基础上所立的宗旨,说明他的分判是有依据的,基本框架没有问题。如果自己的分判与先德们的分判有稍微的增减不同之处,多少有点差异,也是因为自己与先德们的见解有所不同,大义名目基本意思也都差不多。如西域和我们中国、中土的诸位祖师大德各自的立宗判教,李长者在后文会进一步阐释。下面我们看十门分别中第一“依教分宗”中的又第一。(1)小乘戒为情有宗者: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小乘戒经,叫情有宗。小乘戒主要偏重于阿含系列的经典,是佛刚开始、初步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佛最初在阿含时期度化这一类的众生或者不管在什么时期,针对这类认知层次的众生,为他们讲的方便法门。佛为这些凡夫人,说明什么是应该作的,什么是不应该作,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善恶持犯。从非常具体的身口意,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李长者讲这样的立教“未为实有”,只是一种方便。从圆教来讲,善恶的体性是空的,所以这样的立教不是真实有,是方便有,像这种将善恶都执以为实,执以为有的教,是站在众生的角度的有和无,叫情有。这种有教主要是针对“凡情虚妄之处”,凡夫的情识妄想执着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凡夫在妄想贪嗔痴里边,深陷其中,执着很深,一直被种种恶念、恶业、恶果纠缠不休。众生因为缺乏智慧而把一切都执以为实,被困在恶道和恶行里边去,所以说以教制之,然后创立情有宗小乘戒来教化其不要再去作恶。通过止恶行善,生到人道和天道,起码下辈子还是个人,或者能变成个神仙也不错。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在小乘戒的戒序里就讲了,如果想生到天上或者生在人中,就应当守戒,不要犯戒、破戒。比如要生到六欲天,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需要止恶行善,修戒定慧,修四禅八定。你证到一禅到一禅天,证到二禅到二禅天,证到三禅到三禅天等等。在天上可以享受更长久的快乐,清净光明。禅定有乐、有禅支,很迷人。很多人以为禅定功夫就是佛法,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认知,并不完全是这样,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众生身口意、五蕴当体是幻,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都是空、如幻,所以说“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因为众生没有得到法身、智慧身,所以是情有宗,非为实有宗,都是虚妄,生天生善道从终极来看也是虚妄的,是一种变灭法。“非为实有宗”,这个“实”指的是实相。情有宗没有显示当体实相、诸法实相,所以这时候是方便说,站在众生的角度,根据众生有情的执着状况讲,这里应该主要指人类,让作恶的众生、恶的倾向更重的那些人学会做人,也有可能做天神,所以叫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轨持就是规范。有个规范、指南让他执守、行持。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摩、坛头等是梵行耶?但是《华严经》中的持戒与小乘教就不一样了,圆教顿和佛乘的人对于戒是怎么看的呢?《华严经》里有一品叫,李长者就引用的一些内容。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身口意、行住坐卧,以及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摩、坛头等这些是梵行耶?在里面有一长串的反问。到底什么是梵行、什么是清净行?清净行就是戒行。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者。如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梵行和梵行者,都是了不可得,所以名为清净梵行者。圆教的性戒,在《华严经·梵行品》里面讲得很清楚,什么叫戒?什么叫清净?清净梵行者,就如里所说。成佛,持的是什么戒?是佛性之戒。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或者对佛性有一定的体会,他自然会守戒,自然会清净,得佛性戒、得佛法身。佛性实际上就是法身,他证佛法身,所以他自然清净,本然清净,无所求。不是说我害怕堕三恶道,一定要追求下一辈子当个人或到禅天去,觉得那里快乐无比,他没有这种分别。在佛性戒里边,当下因果、言行、一切都是清净,法界全体清净。这是真正的梵行,因为他得到的是法身之见,法身智慧。“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为初发心就是契合了根本的佛境和佛果。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因为持的是佛性戒,所以契合的就是佛之真体。“理事平等”,契合这个理,实际上事事都是如此清净、平等。“混真法界”,就是融合到法界里面去,这个法界就是佛身。所以佛身在哪里?佛身遍一切处。从另一个方面讲,你要在一切处见佛,并不是在梦中、想象中见佛,不是在文字中见佛。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持梵行戒的人,不见自身是能持戒的人,不见他身有破戒的。他不会觉得我很高大上,我持戒清净,我冰清玉洁,我肯定能够生于禅天,肯定能够生到净土。他不会看不起世界上的人,看到他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都觉得是地狱种子。很多学佛的人一开始就是这样,他看周围的人全都好可怕,都是未来的鬼、未来的魔,都是外道,觉得自己简直就像一个羊进了狼群一样,四周都是狼群虎豹一样不对劲的人。持佛性戒的人不会这样,他没有恐惧感,他不见自身是能持戒的人,也不见他身有破戒的。因为有清净见的人,对于破戒之人,不会有高下之分,但他很可能会有同情心,甚至会更加怜悯这一类的人。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从他的根本见来讲,他是平等的。“非凡夫行,非圣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见凡夫行、见圣贤行、见自身发菩提心、见诸佛成等正觉等,都是遍计所执。在般若经中这些都是空,用空性破除众生与佛、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破掉对实有感的执着,时间和空间就得以突破,实相智慧就现前。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不管好的坏的,“若有少法可得”,想要得到什么,就不是清净行。如果一个人持戒很清净、很高洁,有超级的道德优越感,觉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他满眼都是污浊,只有自己清净,这样的人从圆教来看并不清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人往往非常自恋,非常自以为是。他的持戒也可能不是真正的持戒,要么是有所求,想要得到更高的东西,或者显示自己的高贵,这实际上是我执的一种表现,也是愚痴之行。当然也不能说不好,按照业力因果的法则,他还会生于善道,这毫无疑问,但是他的嗔心可能会导致未来很多的障碍。“若有少法可得”,如果有一丝毫可得之心就不是净行。当知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则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性戒是什么?就是法身、本性、佛性。性戒即是法身,法身见。那法身是什么呢?就是如来智慧,就是清净本然的法身智慧。法身就是佛的智慧,如来智慧就是正等正觉。所以,大乘性戒和小乘戒不同,小乘戒还有取有舍。我们看这里,李长者在依教分宗的时候,比如讲小乘教,他不讲其他的,就讲戒,从戒的角度,从戒的内涵、内容和定义来与《华严经·梵行品》对于戒的界定、内涵和定义做比较,体现出什么是圆教。李长者在依教分宗的时候并不是非常详细地讲很多或者写一篇非常复杂的文章,在这里只是把它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目的是显示圆教的见地。小乘教最重的就是戒,李长者就讲圆教的戒与小乘戒有什么不同。当然,从实践的层面来讲,如果有圆教的净行和性戒,他肯定不会做坏事,对他来讲持守小乘戒不是什么问题,但他可能从化身大权菩萨的角度方便开戒,但在本质上他是不会破小乘戒,这点要搞清楚,不是说性戒就随便乱来,不是那回事,如果这样的话又成为一个庸俗化的理解了。李长者把第一种小乘情有宗的小乘戒与《华严经》的性戒做了一个比较,这样的比较更直接的意义可能就是显示圆教的见地。圆教、佛乘教是怎么看待戒,怎么看待小乘戒,这个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也有讲解。圆教的见地,比如没有少法可得,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净行,只有在这样的见地里才能开显出无条件的慈悲。圆教的慈悲不是有条件、有索取、有回报的爱或者慈悲,他是无条件、无缘故、天然的平等大悲、无缘大慈,就像太阳照在大地上,这是圆教的特点。只有达到性戒、法身见的人,他的菩提心才是胜义菩提心,他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因为他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高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新华严经论

一听就悟本自光明华严经解说

by:照至悟

国学经论

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经论,阐述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结缘优秀的青年才俊,为未来中华崛起铺垫文化之路!

by:紫微水镜先生

新华FM

新闻现场,新华社一直在。

by:新华社

新华诗叶

人生与诗歌四季相伴,感悟与阅读形影相随,让我们一起,透过美,照见自己。

by:新华出版社

孟有儀【经论哲学】

大家好,我是孟有儀,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在这里,我将带领你们深入道家和佛家经论的世界,探索那些古老智慧的精髓。无论你是初探哲学的新手,还是深谙古典思想的行家,这...

by:孟有儀

声音主播

167729280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