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学习包公的优秀品格(作者:贾猛)2024年第三期

2024-03-25 17:35:2211:12 5100
声音简介

自觉学习包公的优秀品格

贾猛/文



包拯是中国千年以来清官的典型代表,身上有着许多优秀特质和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提到包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对包拯的名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给予高度评价。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他曾引用包拯的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这首诗正气充盈、风骨凛然,作为包拯为官从政的座右铭而名垂青史。围绕包拯而形成的包公清廉文化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包公身上的优秀品格值得新时代领导干部自觉学习。

一是以民为本。包拯一生注重民生,心怀百姓。他无论在何处任职或外出察访,只要发现百姓有“急难愁盼”,都敢于为民请命,或设法解决百姓疾苦,力主“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他在奏疏中主张,一切没有名目的苛捐杂税都要废除,地方官吏不能随意从百姓头上刮油水,“民者,国之本也”,“果为国,岂不以爱民为心哉”。1044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旱灾,百姓处于饥荒之中,却仍要缴税,包拯四次向朝廷上奏,请求体恤黎民疾苦,减轻百姓负担。1051年,江淮六路“连岁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包拯上奏朝廷,主张救济江淮灾民,停止征粮。包拯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缓解了灾区百姓的燃眉之急。包拯任开封府尹时,为了使百姓免受书吏的刁难勒索,废除门牌司,敞开正门,让百姓直接到公堂递状申诉。包拯在端州和池州任职期间,为了能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亲自开凿多口水井,有些水井使用至今。包拯时时把百姓放在心上,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受历代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二是勤政务实。包拯一生从政经历非常丰富,担任过知县、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无论在地方府衙还是在中央的监察、交通、财政、国防、外交等部门都担任过重要职务。从政期间,包拯一直勤勤恳恳,恪尽职守,毫不懈怠,仅流传下来的《包孝肃公奏议》收录包拯向皇帝上报的奏疏就有187篇,内容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包拯崇尚变革,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对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包拯支持并及时指出新政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新政失败后又建议朝廷保留新政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视策论等;他还注重选贤任能,主张选拔官员要“精选廉干中正之人”。包拯胸怀韬略,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辽、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包拯洞察经济,极力支持促进盐业流通的通商法;在庐州任职时,恰逢发生饥荒,他放开粮价,通过市场调节,巧妙平抑粮价。包拯擅长外交,出使辽国时面对对方外交官的无理挑衅,沉着稳健,针锋相对,维护了国家尊严。可以说包拯是一位出色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显著政绩的背后也反映出他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是刚正廉洁。包拯认为:“贪者,民之贼也。”他为官公正无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严惩贪腐,两弹宋庠、六弹张尧佐、七弹王逵最为典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包拯从不丧失原则与人苟合,为了确保办事时的公正性,甚至有意疏离亲友,断绝与亲戚友人的私人书信往来,拒绝一切请托。心底无私,无欲则刚,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公正执法,明镜高悬。包拯一生廉洁自律,不随便与富人结交,年少读书时面对富人的多次宴请都婉言谢绝;不随便与权贵结交,初入仕时面对结交宰相吕夷简的机会仍处之泰然,不为所动。包拯在端州三年,视当地出产的朝廷贡品——端砚为身外之物,非但没有以权谋私,反而革除了前任随意加征贡品数额盘剥百姓的弊政,离任时面对百姓的馈赠,做到了“不持一砚归”。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恪守清廉,极为简朴,“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包拯这种高度的自律意识和志为清官的道德追求,处处体现于行动中,纵贯一生。


四是多谋善断。关于包拯断案的事例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发现有疑点,无论案件大小,包拯都会尽己之力查个水落石出。在天长县审理“牛舌案”中,包拯让牛主人把被人偷割去舌头的牛杀掉,凶手为领取高额赏金而进行举报,遂被抓获。在开封府审理“匿金案”中,包拯将嫌疑人扣押在堂,派人去嫌疑人家中对其家人称已经招供,家人信以为真交出赃物,从而破获此案。在池州审理“浮尸案”中,尽管没有具体细节描述,但获得了“时称神明”的极高评价。这些案例充分显示了包拯的思维缜密和多谋善断。包拯对冤假错案尤为重视,他向朝廷提出,被误判死刑者难以复生,请求朝廷对于重罪死罪犯,务必派提刑司亲往审断,以防出现冤假错案,还要任用既有良好操守又有法律素养之人作为司法官吏,这些主张至今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五是优良家风。包拯是培树优良家风的鲜明典范,留给后世一笔意义重大的精神遗产——“孝肃家风”。包拯考中进士后,朝廷任命他为建昌知县,但路途遥远,父母老迈不愿随行,包拯为尽孝道辞而不仕。后朝廷又委派他任和州监税官,但父母还是不愿离开家乡,包拯就解官回乡,一心一意侍养双亲,前后十年,真正做到了恪守孝道,将敬老养老孝老落到实处。包拯对身边人要求非常严格,在家乡庐州为官时,面对堂舅的胡作非为,毫不留情进行鞭笞。包拯留下了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著名家训,既是为了规范子孙后代,也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孝肃家风”代代相传,包拯之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包拯之孙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犹在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要善于以史为镜,以人为鉴,学习包公身上的优秀特质和品格,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做新时代的优秀领导干部!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 | 主播:后强

剪辑:张文哲|审听:江淮杂志 何丹

编辑:陈珺 张文哲| 审核:丁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闽剧-包公斩包公(包公自斩)

包公斩包公剧情简介:狄宋仁宗景祐年间,时值狄太后六秩双寿,普天同庆。帝携曹后尚贵妃驾临南靖祝寿。当筵尚妃越曹后绣龙椅,被平儿悄悄撤后尚妃坐跌,心怒不可言,设计...

by:虎纠之声

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包公案

包公的传说由来已久,世间每有不平事,总是期望有包公来主持正义。惩治坏人,为平民好人伸冤。弘扬正气。评书由众多小故事组成,各自独立成章。欢迎各位收听。

by:小东说评书

包公奇案

评书《包公奇案》《包公奇案》是由已故评书大师,有“南北二阔”北阔之称的孙阔英先生遗作。现由孙阔英先生之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孙岩先生为广大听众呈现的又一部反腐倡...

by:评书孙岩

包公案

献给热爱评书的你

by:香槟可乐茶

包公案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

by:轩海阁

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全书十卷,安遇时编。

by:蚂蚁搬砖工

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全书十卷,安遇时编。

by:玖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