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说一套做一套很容易认知失调

2024-03-27 08:40:3908:25 43
所属专辑:生如夏花
声音简介
知行合一”从何而来。今天谈谈“知行合一”这个著名心学命题的诞生背景,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阳明心学的起点,就是用真诚和较真的态度对待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书,这虽然看似简单,却很少有人做到。

(1)格竹子的故事

昨天讲到,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让王阳明跃跃欲试,正好身边有竹子,那就认真“格”一下竹子好了。你也可以找一根竹子,或者身边的任何东西,用朱熹的方法“格”一下看,看看能不能发现朱熹所谓的太极或者天理。

如果你“格”的真是一根竹子,那么你首先要将竹子的“表里精粗”做出细分,“表”这部分又可以做很多细分,诸如颜色、质地等等。单以颜色论,竹子为什么是绿色,因为它的表皮吸收了其他可见光而反射了绿光,而绿光之所以是绿色,只因为这种波长的光经由我们的视网膜,被大脑解读成绿色。所以颜色只是表象,它的本质其实是距离,光波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等等等等。你还可以用生物学的手段穷究到基因层面,发现一切生命的奥秘,然后进一步地细致入微,从分子到原子,再认清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继续探究到底的话,真的可以发现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则。只不过时至今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至于物理学上的发现会和道德有什么关系,那就真不好讲了。

你在“格竹子”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用到从生物学到物理学的各种高精尖设备,然后就会疑惑:难道古人的格物功夫只靠着血肉之躯、一己之力就够用吗?再好的眼力也看不到DNA的双螺旋结构,再如何殚精竭虑也想不出电子的运动轨迹。朱熹貌似指了一条明路,但走上这条路的人只会陷入一片黑暗。当然,前提是他必须走得很认真。

越认真就越容易碰壁,这个道理很有一点吊诡。我们正好可以从这里理解王阳明学术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认真”,比别人都认真。

王阳明信了朱熹的话,认认真真去格竹子。史料没有记载他到底是怎么一个“格”法,但大致可以推断,他对着竹子冥思苦想,一连七天精神没有松懈,结果累虚脱了。但他并不以为是自己搞错了方法,只是怪自己精力不够,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做圣贤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普通人没有这样的精力,所以做不成圣贤。

等王阳明后来开宗立派,和弟子们讲到这段往事,才终于换了一种解释,说“格竹子”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朱熹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论错了。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敢于怀疑权威了,还不怕把自己的怀疑讲出来,这样的自信同样来自于他的认真。

站在王阳明的角度来看,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明明行不通,只要别人也像自己一样认真去做,都会发现行不通,但为什么偏偏只有自己发现了呢,这是因为大家虽然把朱熹当成圣人,把朱熹的话当成真理,但在学习圣人圣论的时候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只求考试过关,从没想过真去实践这些学问。整个社会都是这样,老师拿着圣贤书来教学,其实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把圣人圣论奉为天经地义,但从没真正走过脑子。

这还真的是王阳明时代里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朱熹的学说不管是对是错,目的是教人体认天理,向着圣贤的方向自我修养,至于学了这些知识之后能不能升官发财,那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儒学的特点是只重原则,不计后果。换句话说,是教你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至于做到之后你会飞黄腾达还是身败名裂,你会给全社会造福还是为害,都无所谓。你也许不理解,难道为害全社会也能符合道义吗?其实真会这样,比如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来挽救全社会的灾难,这到底可不可以,功利主义者当然觉得可以,但极端的道德主义者,比如“北宋四子”当中的程颐,就认为这完全不可以。

程颐这样的人当然是极少数,但即便降程颐一等,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人天生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如果王阳明从来没有建功立业,一辈子都在一个小乡村里讲授他的心学,人们对他的追捧程度必然大打折扣。同样,很多人读《传习录》,也是为了学一套内功心法,帮自己走向成功。如果说这套心法和得失成败毫无关系,那还有几个人会对它有兴趣呢?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一套学说无论对错,只要站稳了脚跟,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足够了,人们就不愿意再找一套新的学说来替代它,除非哪一天它遭遇了真正的危机。

(2)从书本到书本

在王阳明的时代里,程朱理学早已经站稳了脚跟,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完全在理学体系里出题,无论你想升官发财还是为社会做贡献,学好理学就有机会中举、做官,就有了人生最好的垫脚石。理学就这样从终极真理变成了晋身阶梯,无论你是不是真心相信这套真理,也无论你对这套真理到底掌握了多深,只要能应付考试,它也就完成使命了。到时候你大可以把书一扔,专心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你对真理太较真,非要拿自己用心得来的独到理解和主考官争论一番,那么无论输赢,你都输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王阳明其实只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公认的真理。

偏偏这样一桩简单的事,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当时所有读书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只有王阳明拿出全副精力去照做,等碰得头破血流,再拿出反思的态度,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就“格竹子”这件事本身,王阳明真没多少资格来怪朱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所有人嘴里的金科玉律,那个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说法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王阳明的弟子舒芬来请老师给自己写一幅座右铭,内容是《孟子》里边关于自我修养的一段。这看上去是一个很正常合理的请求,但王阳明写到一半,忽然放下了笔,对在座的各位弟子说:“舒芬同学考中过状元,难道还不知道自我修养的道理,需要座右铭来时刻提醒自己吗?”弟子们听了这话,后背直冒冷汗。

如果换到今天的情境里,这就好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把一幅写着“不能随地吐痰”的标语贴在书房的墙上,随时警醒自己。这当然很荒唐,而更荒唐的是,在王阳明点明这有多么荒唐之前,竟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荒唐。

舒芬这位状元郎当然能把儒家经典读得比谁都熟,但是,倒背如流是一回事,真把这些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另一回事了。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未必真会做仁义道德的事,这是不是意味着“知”和“行”脱节了呢?

我们普通人当然会这么想,这叫“说一套,做一套”。今天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真的“说一套,做一套”,很容易陷入认知失调,这种感觉很不舒服,而为了消除不适感,必然要有一些自欺欺人的努力。最好的情况是大家都去自欺欺人,这样的话,终于连最后一点认知失调都察觉不到了。这种时候最怕遇到王阳明这样较真的人,一旦较起真来,所有人都会觉得尴尬。

今日思考

王阳明认为,“说一套,做一套”并不意味着“知”和“行”的脱节,而意味着“不知”,或者“不是真知”。简单讲,真知必能行,没做到一定因为不知道。你可以想一下吸烟这回事,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少人能戒烟,原因是烟瘾太大,自制力不足。但王阳明会说:“自制力不足这回事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个很诡异的结论,如果你是王阳明,你会怎么把话说圆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今日得到

最后复习一下。今天讲了“知行合一”这个著名心学命题的诞生背景,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阳明心学的起点,就是用真诚和较真的态度对待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书,这虽然看似简单,却很少有人做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与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by:靳入佳境

知行合一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y:简说经典

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

by:玄妙幸福天使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倡导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知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面对着节奏越来越快,竞争...

by:爱笑的柴柴

知行合一

克己复礼为仁。

by:远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