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洞薰风——张栻:《韶音洞记》

2024-05-17 13:23:0112:54 39
声音简介

在虞山韶音洞,有一块专门介绍韶音洞的摩崖石刻,这就是张栻的《韶音洞记》。其碑文如下:

韶音洞记

由虞祠之后,不十步至虞山,下有石门可窥。入其中,则虚明以长。仰而视之,石去人仅尺许,色青润可爱,睨其旁,蹲踞蛇蜒如虎、豹、龙、蛇者皆是也。行其中十许步,望北牖,清江正横于前。出其处,则下临深渊,所谓皇泽湾也。始栻既新帝之祠,得新安朱熹为之记。命工人度山之崖,磨而镌之。偶发石得斯洞,凿其下石之啮足者,翦其北林薄之翳目者,而地之胜有若天成焉。名之曰韶音洞,盖淳熙三年秋也。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其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祠之左得小丘,平旷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作亭于上,名之曰南薰之亭。于是祠之前后皆有览观之美。来拜祠下者,已事而退,又得以从容而游息焉。嗟乎!有虞氏之德甚盛,茂以加矣。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彝性,天之命乎?人者,孰不俱是哉。帝之所以为盛德,亦尽吾性之所同然者耳。是则帝之泽流洽于人心,固将与天命并行,而不可泯,夫何有今古之间哉?后人裴回于斯地,遐想箫韶之音,咏歌《南风》之诗,鼓舞而忘归也。其亦庶几有以兴起乎!遂书于石。四年十月戊子广汉张栻记。

张栻,字敬夫、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人,生于1133年,卒于1180年。官至右文殿修撰。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二月到五年(1178)五月任静江府知府,广南西路安抚使。张栻是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南轩集》,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他在桂任官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使人民休养生息,重视教育的发展,也写了许多有关办学的文章。著名的有《静江府学记》、《柳州学记》等。张栻在桂林共留下摩崖石刻五件:象鼻山水月洞一件,虞山韶音洞一件,隐山北牖洞一件,普陀山冷水岩一件,普陀山弹子岩一件。其中留在普陀山弹子岩的石刻题额为:“张栻书论语问政章并跋”。据跋语,张栻为静江府知府时,曾把孔子的《论语·问政》写在桂林郡的办事厅里,作为自己从政的准则。后来静江府知府詹体仁为了广传张栻这种为政之道,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刻下了由桂林郡文学陈邕作跋的《论语·问政》。

《韶音洞记》首先介绍洞的地理位置。洞距离舜庙十步之遥,南北对穿,长约十三丈,宽二丈。洞顶极其矮,人站在洞内,头顶距洞壁只有一尺多高。洞两旁蹲着形态各异的石虎、石豹、石龙、石蛇,洞壁潮湿,青润可爱。洞的北口,远处是清澈透底的漓江,西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块隆然而起的高地,这是天然形成的垂钓台,清幽的环境让人留连忘返。近处则是深不可测的皇泽湾。

接着,张栻说明了发现韶音洞的经过。淳熙初年张栻任静江府知府时,重新修建了舜庙,并请好友、著名理学家朱熹写了一篇《舜祠记》。为了使这篇记文流传后世,张栻命工人把它刻在虞山石壁上,即题额为“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的摩崖石刻。在刻石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这个石洞。张栻命人清理掉洞内多余的沙土,并凿去凹凸不平的石头,砍去洞北口/遮光翳目的树林,这个洞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洞南松木郁郁葱葱,洞北皇潭碧波荡漾,洞内环境清静幽雅,洞南松林涛声与洞北潺潺流水之声相呼应,就像正在演奏的虞舜帝制作的“韶乐”,因此张栻把这个洞命名为“韶音洞”。淳熙四年(1177)秋,张栻又命人在舜庙左边平坦的地方建了一座南薰亭。站在亭上,桂林瑰奇杰出之山都呈献眼前,一览无余,使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这就是桂林有名的“舜洞薰风”。

在这篇记里,张栻还阐发了他的理学思想。《韶音洞记》中说:“帝之泽流洽于人心,固将与天命并行,而不可泥。”这句话的意思是虞帝的圣贤之道就像天一样,永远不会泯灭,永远昭示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张栻的这种理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说,理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它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理的原则。张栻在记中说:“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葬性,天之命乎?人者,孰不具是哉?”这句话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规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是理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张栻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把哲学思想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指出封建伦理纲常是理的产物,只要有理存在,就有封建伦理存在。这对当时老百姓的思想毒害极深,广大人民因此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是张栻反对功利主义,主张人们要讲道德,把道德的好坏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

千百年来,许多官员名人都到韶音洞游览,并留下许多为后人所传诵的作品。宋朝嘉定八年(1215),时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的方信孺在洞内刻了一首《古相思曲》,诗云:

西风搅桂树,落日明枫桂。游子怀归期,余悲渺登临。虞山一何高,湘水一何深。英皇仅枯冢,寂寞薰兮琴。我欲奏古曲,俗耳便洼滛。古器不可见,聊作相思吟。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一歌众鸟听,再歌万籁喑。推手君勿歌,有酒且孤斟。落落此时意,廖廖千载心。五泫母庸绝,四海谁知音。

嘉定八年二月朔莆田方信孺书刻于韶音洞。

方信孺字孚若,莆田人,于宋嘉定六年(1213)来桂任职任期内政简刑清,为人民所爱戴。工作之余,好游山玩水,在桂林留有许多石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但归期不定,孤独伤怀的感情,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中国人对故乡的那种特有的情感。这块摩崖石刻笔法雄健有力,也是一件较好的书法作品。韶音洞内还有清代桂林著名画家李秉绶于嘉庆年间刻的兰竹画。李秉绶共留下八幅兰竹画,分别刻在虞山、叠彩山、伏波山和四仙岩。

张栻的这篇《韶音洞记》前半部分介绍韶音洞,后半部分阐发哲学思想和封建礼教,他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寓于地理游记之中,借修虞祠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宋代游记类文章的一大特点,这是我们在欣赏这块摩崖石刻时应该注意的。




出处:《观石读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钱穆 朱熹 张栻 三家解 白话释义

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修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则亦可睹焉。盖自始学则教之以为弟为子之职,其...

by:素心归一

清 · 张志聪、高世栻《本草崇原》 | 公版书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

by:王治皓频道

志刚讲大舜

舜,中华人文始祖,中华道德始祖,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创建者,孝文化开创者。舜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代表文化,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今天的我们对舜...

by:志刚讲大舜

尧舜故都

尧舜故都——华夏文明的一场密码。

by:醉山恋

张之洞

张之洞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为官之道可圈可点:他激进刚正,却审时度势,圆滑机智;他铁腕执政,却左右逢源,上下通融;他敢作敢为,却心细如发,谨言慎行;他为官清正...

by:春晚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