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襄渝线上的咸阳学兵

2024-03-31 05:09:3118:44 229
声音简介

                                                 襄渝线上的咸阳学兵

                                                          唐 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三线建设炼红心”的战斗口号鼓舞下,我和咸阳地区的187469级、70级初中毕业生唱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雄壮歌曲,与西安、宝鸡、铜川、渭南地区的广大学兵一道,满怀豪情地投身于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洪流中,在旬阳、安康、紫阳一线和铁道兵、民兵摆开了三线建设的战场。据咸阳市档案馆的档案记载,咸阳的学兵包括市区(二中、四中、五中、铁中、各厂子校等)1421名,兴平、三原、长武、彬县、永寿、乾县、户县(当时归咸阳管辖)7453名,其中女学兵386名。我们共组成了十几个连队,有的单独组成咸阳连队,有的与西安的学兵混合编组,配属铁道兵施工。主要涉及的连队番号是:69级学生组成铁105846团学兵21连、22连、23连(女)、24连,5850团学兵4连(女);铁25808团学兵10连、14连(女)。70级学生组成铁105847团学兵17连、18连、19连(女)、26连(女);铁115852团学兵16连、17连、18连、21连(女)。

  我们学兵连的建设工地处在秦巴山区的高山峻岭之中,交通极其不便。为了尽快到达驻地,5846团的学兵坐着大卡车到达镇安县后就因公路不通开始了步行。每天早上4点多钟,学兵们摸黑背着几十斤重的行装,凭着手电筒的亮光,排着一字形队伍,一个紧挨一个,沿着崎岖的山路,涉过大腿深的河水,急速前进。每天要走80里左右,5天后才到达旬阳县城。后又坐船顺汉江东下,在大棕溪区安营扎寨。而我们5847团的学兵则乘火车从兴平出发,绕着大圈经过河南,到达湖北的六里坪。又坐上一天的卡车到达旬阳的兰滩后已是晚上的九十点钟,稍事休整,便开始步行六七十里山路,拂晓时才到达驻地展园。初来乍到,大自然就给了学兵们一个“下马威”——走到沙沟附近遇到了公路大塌方,黑灯瞎火的我们也不知怎么爬过去的。

  我们学兵18连是由咸阳所辖6个县的150多名学兵组成。驻扎在旬阳展园的山坡上,首先面对的是艰苦的生活关。刚去时住在稻草做地铺的帐篷里,后在那简陋的干打垒油毛毡房里一住就是两年多。陕南的夏日闷热潮湿令人难以忍受,还有那不知名的小蚊虫叮得人奇痒无比。就连老鼠也来光顾,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老鼠一家子先大后小排队,在挂蚊帐的铁丝上蹿来蹿去还真有意思。在家从未做过家务的男学兵们学着缝补、洗衣服时可真够呛。缝被子时,有的吃针过深将被褥、床单缝在一起;有的将要拆洗的棉袄、被褥整个扔进汉江边的水里棒打脚踩。那时,单从装束上就能认出学兵来,大都不修边幅,纽扣掉了用别针一别,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一根“导火索”,特殊的经历形成一种特有的气质。

  盖营房、洞内施工填塞和支撑,需要大量的木料,每个学兵初来都有过一天往返几十里扛木头的经历。一天,我上山扛木头,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光秃秃的山上无处避雨,我只能用绳拉着木料往下跑。“扑通”,滑了一跤坐在地上,紧跟着木头滑下戳破了一个指头的皮,鲜血直流,四处无人也没法包扎。我只能按住流血的手指头忍住痛,咬紧牙关默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当时最常用的毛主席语录,继续扛着木料冒着大雨往下走,血水、泪水、汗水、泥水交织在了一起。

  学兵们最难熬的莫过于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却吃不饱肚子了。百万筑路大军开进陕南山区,吃饭成了大问题,粮食不断告急。安康山区道路不通,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便是汉江水路。为了抢工程进度,在物资保障是先工程后生活的原则下,粮食供应常常是连队就地自己想办法解决,搞到什么吃什么。每日三餐常是一人一个馒头,而且粗粮的比例较高,玉米面、高粱米等等都没少吃。副食经常是一丁点压缩菜或一小匙盐水煮的黄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新鲜蔬菜和肉。在缺粮时,像红薯片、南瓜汤什么的都吃过。为了填饱肚子,学兵们拿着家里寄来的粮票或旧衣服,偷偷地跑到附近的老乡家换红薯、柿饼和(jú)子吃。上山扛木头饿得头发昏,有的学兵爬在农民地里偷吃生豆角,有的学兵摘野果子吃引起中毒、上吐下泻。逢上难得的星期天,几个人相伴,扒上铁道兵的汽车,到四十里外的蜀河镇小食堂美美吃一顿馒头、面条,那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那儿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在那儿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看的唯一一场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成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电影。铁道兵、民兵、学兵三兵几千人坐在汉江边上的大沙滩上观看,电影中卖花姑娘的悲惨遭遇和凄凉歌声使男、女学兵个个泪流满面。工余时间我们则坐在汉江边,背靠巴山,面对秦岭,向关中方向望着,偷偷唱着自编的《学兵之歌》:“从咸阳到旬阳,路途多么遥远,妈妈拉着儿的手,热泪满胸膛……”,想着家乡和亲人,盼望着铁路早日通车,更坚定了我们火车不响决不下战场的决心和信心。

  在建设工地上,除女学兵19连在安康师部农场进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17连进行物资转运外,咸阳学兵参与和承担了白岩隧道、岚河隧道、南溪沟隧道、牛家沟隧道、桑园隧道、小棕溪隧道、沙沟隧道、崩石沟隧道、棕溪大桥、沙沟大桥以及南溪沟车站、长沙坝车站、大棕溪车站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任务。我们学兵18连和宝鸡、铜川的几个学兵连承担了2096米长的罗向岩隧道施工任务。为了使毛主席他老人家能放心、睡好觉,我们以超凡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在一两个月内就适应了环境,掌握了各种施工技术,开始独立施工。从隧道的开挖、掘进、被复,以至于打风枪、打边墙、拱圈、架支撑木、爆破等每道工序,都可以看到三线学兵熟练的身影。就连女学兵也一样,不管严冬酷暑,下汉江筛沙子、搬石头、扛水泥等等,那泼辣的劲头一点不亚于男学兵。特殊的战场环境不分男女,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女学兵14连、23连、26连等毅然打破女人不能进洞施工的禁令,主动请战进洞。她们打风枪、放炮、扒渣、出渣,样样都行,比男学兵更辛苦。兴平学生组成的584717连在安康等转运站转运物资,不管时间迟早,物资随来随到,每个学兵每天装卸的水泥大都在10吨以上,他们经常在完成任务后瘫软地睡在地上。我们曾用稚嫩的肩膀,瘦弱的身体,3个人抬过几百公斤重的木梁。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如果其中的一个撑不住,那么惨剧便会发生,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胆寒。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我们经常参加超负荷的“红五月”、“红十月”、“创月成洞百米”大会战。再苦再累,我们都挺下来了。我们日记本上记着这样的话:“苦不苦,累不累,想想万恶的旧社会;苦不苦,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苦不苦,累不累,想想我们修路是为谁!”

  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不高,由于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工程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安全措施也无法完全到位。极艰难的施工条件,使每个学兵都冒着洞内缺氧、毒烟、瓦斯、粉尘、爆炸和随时塌方的危险施工,每个人都不知面临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为了早日打通大动脉,许多学兵进洞前都把遗书悄悄地写好、藏好,随时准备献身。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山洪暴发,齐腰深的洪水涌进了隧洞,我们照样在掌子面前坚持施工;随着不断地向洞内纵深掘进,放炮后的硝烟排不出去,一排人中毒昏倒撤下来,另一排人又冲上去……战友们宁让自己险万分,不留同志一分险,奋不顾身冲在最前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塌方抢险。罗向岩隧道施工中,学兵14连的刘松(qí)刚推斗车出洞,猛不防被山顶滚下来的石头砸中头部壮烈牺牲;而一次意料不到的大塌方就夺取了包括女学兵肖梅英在内的6个人的宝贵生命,追悼会上,全连的姑娘们哀思如潮,哭声一片,但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早日修好襄渝线。

  在襄渝铁路工程这场硬仗中,光咸阳的学兵就因各种意料不到的事故牺牲了10人,他们有的死于塌方,有的死于瞎炮,而张宝会牺牲在岚河隧道的一场大火之中。他们牺牲得多么惨烈悲壮!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周银达因被蚊虫叮咬,未获及时治疗身患败血病不幸身亡。我们连的回族兄弟马有义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长眠战友的英名:段金邦、张宝会、梅小明、陈宝玉、王治军、任振营、吴利新、武冬雨、周银达、马有义。更让咸阳学兵自豪的是为抢救战友而牺牲的彬县籍西安学兵吴南烈士。

  陈宝玉、任振营牺牲后,他们的姐姐陈宝芬、任素珍及其肖梅英的妹妹肖梅菊,擦干眼泪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接亲人的班,来到了火热的铁路建设工地,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

  两年多的部队生活,特殊的环境使我们百炼成钢,经受住了生活关、劳动关、生死关的严峻考验,一直坚持到铺轨机轰隆隆地开过来时才光荣退场。咸阳的1874名学兵以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了襄渝铁路建设伟大胜利,为家乡父老争了光。学兵们有的火线入团入党,有的抢险立功受奖,143名学兵提了干,成了建设美好咸阳的栋梁之才。

  一晃已经四十年,现在每当碰见三线的学兵同学或提起三线的往事,我的心里总荡漾着一种激情。虽然岁月匆匆而过,那段悲壮的历史不可能再重演。但那段岁月在我们这些学兵的人生道路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三线生活丰富了我们人生阅历,锻炼了我们所特有的个性,那就是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舍生忘死、以苦为乐的三线精神。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三线学兵都是一块好钢,放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19934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大三线丛书》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这是党和历史对三线建设者的崇高评价,也是今天对三线精神的呼唤。今天,在咸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不乏三线学兵的身影。更多的学兵,尽管他们的身上留下了伤痕和疾病,甚至有的已经下岗,生活不很景气,仍然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振兴咸阳再铸辉煌,添砖加瓦,在他们身上仍然闪耀着三线精神的光芒。

  三线学兵精神永存!

  

作者:唐明,原2107工程学生80连,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8连副排长。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咸阳-崇陵

票价详情免费适宜全年电话暂无简介游客朋友您好,您现在来到的是唐崇陵。崇陵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

by:恋景旅行APP

咸阳-献陵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游客朋友您好,您现在来到的是唐献陵。唐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现在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位开国皇帝。李渊是杰...

by:恋景旅行APP

帝都咸阳

2011年4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和陕西咸阳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林龙数字科技参与制作的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秦文化全貌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帝都咸阳》将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

by:Kalia阚

咸阳-昭陵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全年电话暂无简介游客朋友,您好,今天我们来到的是唐昭陵。唐昭陵是我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唐太宗生前开创了贞观之治,死后也特...

by:恋景旅行APP

咸阳-唐建陵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全年电话暂无简介游客朋友您好,您现在来到的是唐建陵。唐建陵位于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东与九嵕山李世民的昭陵...

by:恋景旅行APP

咸阳-卫青墓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暂无

by:恋景旅行APP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朝代】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咸阳城东楼

译文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by:dell小娜

咸阳-开元寺塔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陕西省彬县县城内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暂无

by:恋景旅行APP

咸阳-茂陵博物馆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咸阳市兴平县茂陵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交通指南:西安火车站乘坐西线旅游车直达茂陵博物馆西安城西客运站乘坐西安至兴...

by:恋景旅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