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稻盛和夫哲学》关于意识

2024-04-02 23:16:2312:46 35
所属专辑:颂读经典
声音简介
各位家人,当下好![玫瑰]
以下是2024.04.02《稻盛和夫的哲学》––原《心法》诵读内容:

第三章 关于意识

P012–P020

“精神医学”这一领域出现以后,“意识”这个概念才开始被医学界所认知。但是,在这以前,关于只限于心理学范围之内,并没有进入医学的范畴。

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精神压力是导致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过去人们却认为“仅仅因为担心就会出现胃穿孔,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现在的医学界多数人都承认了精神压力是胃溃疡的原因。这正是因为医学界的常识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即使没达到胃溃疡的程度,但因担心焦虑致使胃部隐隐作痛,这是许多人都有的体验吧。甚至有人说,因为压力过大,仅仅一周,胃上就开了个孔洞。

胃壁是人的内脏器官中最强韧的部位,它能承受强烈的胃酸侵蚀。如此坚韧的胃部,却仅仅因为“担心”而遭到破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担心”这一意识使得形成胃壁的细胞对胃酸的抵抗力变弱,在强烈的胃酸也就是盐酸的作用下细胞遭到破坏。就是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本身,这个说法点也不错。

据说,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因为担心经营上的问题,而导致“血尿”。因此,不限于胃部,我们人身上多达几十亿个的细胞,都会在我们“意识”的作用之下,或者活跃起来,或者衰弱下去。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意识”对于人的健康影响极大。所以听说有一种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意识,使病弱者能够提高自己身体内部的免疫力,从而促进健康。

所谓“科学”,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判断事物的正确的基准。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针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科学”,而精神科学,即对于意识和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人们普遍认可的判断基准。经常有人对我说:“稻盛先生,你老讲意识,那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常识的。”
那么,科学和意识真的毫不相关吗?不对。“现在的科学全都是意识的产物”,有人在书中这么强调。比如,正因为有了“希望在天空中飞翔”这样的念头,才导致“意识”跃动促使人不断钻研改进,结果就发明了飞机。这样说来,科学在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种意识。

我的观点与此相同。我认为,创造物质文明、创造科学的,原本就是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先生,是二战以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说:“所谓发明、发现,只有在被证实以后才成为科学,在这以前,它属于哲学的范畴。”例如,伽利略提出“地动说”时,遭到了当时基督教社会的强烈反对。但伽利略却说:“即使反对,地球照样在转动。”就是说,地球转动这个事实在被证明之前,它只是某些人所持有的哲学、信仰而已。所以,一切都起源于“心的作用”,一切都是从意识开始。

所以,“意识”这个东西极为重要。

那么,所谓“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讲,意识也好、意志也好、思维也好,都由脑细胞的作用产生出来。但是,我认为,不仅如此,它还包括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那是人在刚刚出生时就已经具备的东西。

我虽然这么说,却无法确切地予以证明。但是我们观察小孩的发育过程,有时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生物学上,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脑细胞的发达,孩子开始有了智慧,能够开口说话了。但刚刚学会说话之际,他们突然会说出一些父母和周围的大人们从没有教过他们的话。“三岁左右的小孩,怎么会那么少年老成?”父母很惊讶。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的解释可能会被认为“不科学”。但我的推测是:小孩除了有脑细胞的发育而产生的意识以及有经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之外,还有小孩“原本就有的东西”。后者让小孩说出了让大人惊奇的话。

通常,我们因为脑细胞的作用而动嘴说话,但偶尔也会因为“原本就有的东西”刺激脑细胞,而让话语脱口而出。我想这种情况也应该存在。

那么,所谓“原本就有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谈到,我认为在人类的根源中存在着宇宙的意志。在这种意志的作用下,会发生“轮回转生”。人们在过去世代经验过的意识会被承袭下来,这就是所谓“原本就有的东西”。

现世积累的经验、知识,作为意识被继承,寄宿于A和B这一对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生命之中。这种意识深藏不露,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是,由于某种契机,它又会像间歇泉一样时而喷涌而出。小孩讲出没人教过的话,我想这种现象的发生,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是这样,那么“良心谴责”“良心发现”这种说法能得到解释。人在现世从生到死积累了经验,而脑细胞对这些经验做出反应,人才有了喜怒哀乐的行为。

与此相对应,从过去世代积累的“原本就有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认为是从过去世代继承来的人格会发出异议:“喂,你这么做不对啊!”于是脑细胞中的意识就会做出反省:“啊!是我错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谴责”“良心发现”。

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过去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进现世积累的经验,三者的综合,我称之为“意识体”。“意识体”在肉体灭亡一一般称之为“死”一的时候,从肉体中脱离出来。

在迎来死亡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在现世干了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我创办了京瓷,把它做成了一个大企业。”这样的答案对于意识体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肉体已不复存在,哪怕拥有几千亿的财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人生在世时所塑造的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了如此高尚的人格。”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就是说,我们活在现世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

“提升人格”这句话用别的词汇表达的话,可以是“纯化心灵”“美化心灵”、“塑造丰裕的同情体谅之心”等,但我认为最贴切的表达就是“提高心性”。

这样,人生就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人生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因此,不管事业成功还是失败,不管人患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一切,后面还会详细阐述,都是创造宇宙的造物主为了提高我们的心性而赐于我们的修炼的场所一佛教称为修行的道场如此而已。我们在现世的一切体验,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变着手法,给予我们的考验和锤炼而已。

比如,对于开始创业的人来说,最大的期待莫过于事业走上轨道,公司不断壮大。那么,如果事业失败、公司倒闭,他就是人生的败者吗?我认为不是。失败乃是造物主为了提升他的心性而给予他的严酷考验,看他能不能在痛苦的深渊中再度崛起。
有的人经受不住这种考验,被失败和痛苦所压倒,精神崩溃;或者自暴自弃,甚至靠偷盗他人的财物借以苟延残喘;有人甚至走向极端,以自杀告终。但也有人从正面接受失败的悲剧,更加努力,不懈奋斗,由此提升了自己的人格。
不仅失败是考验,其实成功也是一种考验。造物主故意让你成功。借以测试你的人格。

成功了就得意忘形、傲慢不逊,这种人因成功而堕落,俗不可耐。另一种人却领悟到成功并不是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因而更加努力、在这过程中继续提升自己的人格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宇宙的造物主给予的考验,造物主正在注视着你,看你如何应对这些考验。不管成败,都能凭借造物主提供的考验机会塑造自己美好心灵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胜者。相反,经不住这种考验的人就是败者。

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背负着“失明、失聪失语”三重苦难,一般说她如果怨恨父母、怨恨命运甚至怨恨上帝也不为过。与她相同境遇的人,或许会悲叹:“我不曾做过坏事,为什么单单让我遭此不幸?”他们诅咒周围的一切,以致含恨而终。

但是,海伦・凯勒却毫无怨恨,不仅如此,她还以无比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怀着大爱去帮助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们,她塑造了自己伟大的人格。

如果你读了残障作家乙武洋匡先生写的《五体不满足》的书,你会发现乙武先生的个性充满阳光。他的父母很了不起,而他本人的灵魂更是光芒四射。一切向善的方向思考,顽强奋斗,决不服输。

宇宙的造物主给人各种各样的考验,看他怎样接受考验,怎样提升心性,怎样纯化灵魂。这样看来,人生确实就是为了修炼心灵而建立的道场。

释迦牟尼用“诸行无常”这句话来描述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千变万化的,新的考验会不断降临。因此,释迦牟尼说“人生即苦”。

释迦牟尼所说的“苦”,正如前面提到的,它不仅指失败和苦难,也包括了成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也是种苦难。人们应该做出努力,将这种类型的苦难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不理解这个道理,成功而不知足,依然在欲望的泥潭中沉迷挣扎,那才是真正的不幸呢。

一起精进,一起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