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断舍离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2024-04-23 05:06:4920:10 88
声音简介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第一次知道了燕京大学这个名字,当时漫步在北大校园,偶然瞥见一个男生身穿某社团的文化衫从我眼前走过,那衫上印着“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九个字。

当时我正处于大学生涯中常见的迷惘时期,,对于未来的方向、人生的价值感到迷茫,但却因为这九个字而在迷雾当中得了许多的亮光。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到这九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故事,这九个字是曾经的燕京大学校训,是这所大学精神的象征,而北大之所以被叫做燕园,是因为北大的核心区域——未名湖与博雅塔,以及周边的大部分近代建筑,皆为曾经的燕京大学旧址,是多少燕京学子求学、思考、探索的地方,也是他们放飞梦想、追求真理的起点。

而提到燕京大学,就不得不提的是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司徒雷登,他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厚一笔。

-1-

一个备受压抑的外交家

须知司徒雷登比燕京大学要更有知名度,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时常提到他的名字,甚至曾经被收录进学校的书本当中,而且建国后,还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于他有关,而文章的标题则是《别了,司徒雷登》。

不过这整篇文章当中,真正关于司徒雷登其人的内容,只有短短几行字,伟人更多的则是批判美帝国主义:

毫无疑问,司徒雷登是一个爱中国的美国人,但是他的爱却被教员所怀疑,这让他有了一个伪君子政治家的形象,但是读过他在日本人的监狱中写就的《在华五十年》后,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疑惑,写出这样文章的人,真的是伪君子吗?

-2-

生于中国的美国人

想象一下,如果我置身于和平年代的繁荣新中国,手握985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却在毕业之际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没有像众多同学一样参加校园里如火如荼的校园招聘,而是坚定地告诉父母,我准备前往炮火纷飞的巴基斯坦,去教授中文。那里的人民正缺衣少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至于原因?

没有原因!我深爱着那里的人民。

我想我的父母听到这个决定后,他们的反应肯定会如同被冷水浇头一般惊愕。他们或许会怀疑我是不是失恋了,或是发烧说胡话,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被敌对势力迷惑了。毕竟,在他们的眼中,巴基斯坦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恐怖的国家,而我即将踏入的是一个未知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为了阻止我,他们可能会用尽各种方式,举各种各样的例子劝我。

但是当28岁的司徒雷登,在美国完成博士毕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携新婚妻子一起做出了一个类似上文的决定,毅然决然的告别美国,选择前往正处于战火之中的中国,而他的父母却没有丝毫组织,反而对他的决定很是赞同。

因为司徒雷登的父母堪称是“硬派旅行者”,在很久之前,他们还年轻的时候,就曾选择离开美国,前往刚刚过太平天国战乱,一片废墟瓦砾的杭州传教授业,想要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司徒雷登的母亲还在万难之中创建了中国的第二所女子中学,并且为学生免除学费,还提供食宿和衣物,更是要求女学生不许缠足,家里也不许对这些女学生包办婚姻,而这很是改变了一些中国女性的教育格局,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

后来这对敬虔的夫妇在杭州生下了司徒雷登,所以说司徒雷登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却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慢慢长大,直到十一岁才回到美国。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深情地吐露出他的心声:生斯长斯,吾爱吾庐。大概意思是在一个地方长大,对一个地方就有家乡的爱,但是司徒雷登的父母却是个例外,虽没有出生在中国,却用了一生爱中国,死后更是葬在了西子湖畔。

不仅如此,他们还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也一并搭上,献给这个正处于长时间战乱中的国度,让司徒雷登继续为中国服务,而这种不计回报又无缘无故的爱,我想是难以假装的。

-3-

谦卑的高材生

事实上司徒雷登最初是非常抵触回中国的,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坦诚了自己的最初抵触。

这种抵触源于他年幼时的特殊经历,十一岁那年,当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回到美国上学时,东西方文化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不适。他努力适应,才终于取得了母国认同。

所以即使在大二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召唤,想要回到中国,但他仍然对那里的生活充满了疑虑和不安。他害怕自己会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和庙会上,对着那些懒散、好奇的人群大声布道,然后被人戏弄;他害怕自己不得不像个推销员一样,几乎白送一样地向人推销宗教小册子;他害怕自己要忍受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困苦,而无法专注于学术研究,过着一种现代遁世隐居者的生活。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无疑源于他幼年时对父亲传教生活的深刻观察。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深知传教尤其是在中国传教,并非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需要完全牺牲、舍己为人的生活。正如圣经中所描述的基督形象:“人子来,不是受人的服侍,而是服侍人。”

然而,在经过长久的挣扎和彻夜祷告之后,司徒雷登最终选择遵从内心的召唤,与新婚妻子一起踏上了前往这个古老国度的旅程。从此,他在中国度过了四十五年的时光,用一生来回应那份呼召。

这种看似愚拙、不计代价、义无反顾的逆向行驶,正是他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定和执着,这如何是能够假装出来的呢?

-4-

一个伟大的校长

1904年,司徒雷登夫妇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的心中满怀着对这片古老国度的热爱与期待。仅仅三年后的1907年,他们便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协办了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08年,司徒雷登迁居南京,出任金陵神学院的希腊文教授,他的学术造诣与热情教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真正的挑战与机遇在1919年等待着司徒雷登。那一年,他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的校长。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段青云直上的履历,颇为风光。然而,背后的真相却远非如此。当时的燕京大学,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不过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以及一间教员办公室。而更为严峻的是,学校经费匮乏。

与梅贻琦执掌清华时的充裕经费相比,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一文不名。

所以司徒雷登在自传中,将这一段时光中的自己比作乞丐,总是在各个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之间周旋筹款,或是骑着毛驴逛遍北平,想要为燕大寻找新校址。

而司徒雷登无疑又是充实的,他用了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无到有的建成了未名湖畔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燕园,并且还为这所新生的大学配备了大师教授。

燕京大学,这所由司徒雷登先生引领的高等学府,打破了教会学校的传统束缚,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将周作人、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埃德加·斯诺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教授学者收入“囊中”。这些教授们不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为燕京大学注入了独特而鲜明的学术气质。

也正是在这样一群优秀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享誉世界的学术机构“哈佛—燕京学社”应运而生。

当年的燕京大学,实力不容小觑,不比今天的北大差,在其短短33年的建校历史中,虽然收入的学生不到一万人,却孕育出了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二战期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更是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岗位,这份荣誉和成就,足以证明其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的独特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燕京大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收获了高达二百五十万美金的捐款,但司徒雷登先生本人却始终保持着清苦的生活态度,辞世之时与梅贻琦一样,挥一挥衣袖,没带走半片云彩。

司徒雷登的这些努力,可以说是彪炳史册的功绩,绝不能只用一句“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就加以概括。

1926年,司徒雷登的妻子艾琳不幸病逝于他们心爱的燕园,而司徒雷登先生之后也未再娶妻,之后的每天清晨起来,他都会去妻子墓前静坐祷告。

将自己深爱之人葬在自己所建造的学校中,这是至死不渝的深情,难道能说司徒雷登对燕园的爱是假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烽火点燃了整个亚洲大陆。日本宪兵队闯入燕园,随意逮捕了18名燕大师生,其中包括了作为校长的司徒雷登先生。他被关押在山东的集中营中,在那里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四年。

然而,司徒雷登先生的信念与坚韧却从未被磨灭。在出狱后的第二天,他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重建燕大的工作中。他深知,这所学校不仅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摇篮。当年的10月10日,燕京大学再次迎来了开学季,仿佛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最好回应。

-5-

凄惨的老人

1949年,中美关系正处于微妙的僵局之中,司徒雷登,这位曾在中国土地上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黯然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的离去,如同那个时代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无奈与遗憾。而回到美国仅三个月,他便中风倒下,后半生都在病榻上度过。

1952年,燕京大学,这所曾承载着司徒雷登无数期望与梦想的学府,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在香港,它的一部分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似乎在异地他乡延续着它的生命。而在中国大陆,它的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则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这些变迁,仿佛是对司徒雷登一生努力的另一种诠释。

1962年,司徒雷登在病榻上静静地离世。他的葬礼上,响起了中国名曲《阳关三叠》。那悠扬的旋律,如同他一生的写照,充满了沧桑与感慨。

写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曾被誉为“举世无仇敌”的燕京大学创始人感到唏嘘不已,他的晚年,竟落得如此凄凉,落得个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晚景,真是让人不胜感慨。

在司徒雷登临终之际,他的心中满怀着深深的情感和遗愿。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希望能完成两个重要的遗愿。

一是将周总理送给他的明代彩绘花瓶还给中国,二是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燕园,安葬在妻子的墓旁,在这里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司徒雷登心中,燕园和妻子的墓是他最亲近的地方,他希望能在那里安息,与妻子永远相守。

可惜的是时光荏苒,此时的燕园已经变成了北大的燕园,他妻子的墓地成了北大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他们曾经相濡以沫的临湖轩则变成了北大的会客厅。

哎,偌大的一个燕园,却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后人也只能将他的遗骨辗转归葬他的出生地——杭州,还好这里也是中国,不是吗?

老校长走了,但是他的学生却都还记得他,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冰心谈论司徒雷登时曾说:

这个将自己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照顾过成千上万人的生老病死。然而,命运却对他如此不公,他的葬礼无人参与,他的名字无人纪念,仿佛他的一生都被世人所遗忘,他的爱被视为假装,他一生的心血被彻底肢解,成为了一个牺牲品,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6-

一个忠实的奴仆

哈佛大学的校训“真理”,代表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事实的尊重;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则表达了对个人发展和思想自由的推崇。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服务”,则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而司徒雷登所拟定的燕京大学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则巧妙地融合了这三者,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诠释了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真理,因为真理方能使人自由,这自由不是让你成为人上人,然后得到驱使人的自由,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他人的自由。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正如梅贻琦一生践行的“行胜于言”一样,司徒雷登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所拟定的校训,以自己的言行和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

司徒雷登所拟定的校训,不仅是对燕京大学师生的期望和鞭策,更是对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启示和引领,司徒雷登的晚年很喜欢一首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司徒雷登杭州墓园的墓志铭上,只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然而这却是对他的最高赞誉。他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无畏的战士,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人。

他无需留恋这个世界的繁华与虚荣,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收获了来自更高天国的奖赏。那召他前来的使者,早已赋予了他超越尘世的荣誉和认可。——那当跑的路他已经跑尽了,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无论地上的骨灰葬在何处,在天国我们终能重逢,他的精神和信仰永远长存。

他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他是一些人眼中“装着爱中国”的伪君子政治家,是蒋介石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同时也是美国人眼中对华政策失败的罪人。

但在燕大的校园里,他却是一位传奇般的存在,他是那些莘莘学子心中“永远的燕大老校长”,是他们敬仰和崇拜的对象,他是燕大师生的保护者,是师生们心灵的慰藉,是被日军关押近4年的不屈者,闻一多先生曾称赞他,说他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中国人民的朋友”。

真的极少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这样,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如此深远,他生于中国也葬于中国,一生做“中国人多于美国人”;作为教育家,他创建燕京大学,使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见证了国民党失败的整个过程;作为中国走向现代的亲历者,他目睹了这个国家所承受的成长的伤痛。

他身份复杂,既是传教士,又是外交官、还是教育家,然而,尽管他的影响力广泛,但司徒雷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台湾,蒋介石公开表态不欢迎司徒雷登。而在内地,一篇《别了,司徒雷登》更是让他的形象被一锤定音。这篇文章似乎为司徒雷登的评价设定了基调,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摆脱这种负面评价。

因此,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司徒雷登的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然而,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推动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要想了解司徒雷登和那段真实的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自己的回忆。为此特别推荐《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

这无疑是一部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的作品,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在历史上的中美两方曾有过如此全方位的“蜜月期”,而且对现代中国也有如此深的影响。而司徒雷登的一生,恰恰见证了美国对华的全部努力与失败;《在华五十年》,就是一部美国试图使中国变得跟自己“一样”,却最终失败的历史:

他写家世和作为传教士的使命,是写一种宗教和信仰上的努力,以此为笔,绘制出一幅宗教与信仰交织的壮丽画卷;谈及筹建燕大与担任校务长的经历,透露的是对教育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而在驻华大使任上的经历,是写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他写的是自己的挫败、失望和焦虑,更是美国介入国共事务时焦灼纠结的心态与无法改变的失败感。

司徒雷登在华的这五十年,是中国历史剧烈变动的五十年,这让他得以目睹数个政权的更迭,他一生的起落沉浮均对应着中国社会的脉动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华五十年》以第一手史料的独特视角,深入揭开了1899-1949这段历史最受忽视的一面,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述,更是用真实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奇迹般崛起,以及中国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推动者,抗战中的另一种抵抗,国共战争中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

由于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毫不避讳,所以大陆的绝大多数司徒雷登回忆录都是节译本,经过删选,而本书是个例外,它是无限接近“全译”的版本,出版实为不易,现在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一键收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自传)

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

by:a小森林林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最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于毛泽东、蒋介石等历史人物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画和分析。从当今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会有一种别样的体会...

by:九鲤堂

简法断舍离

简致极,法自开。简法人生,自在生活。让生活充满乐趣,让修行不再孤独。...

by:子琴老师I简法部落

司徒山空传

十四年猎鬼人新传。十七岁那年叔父的茶馆里打死了一个人,回魂夜里茶馆里闹了个天翻地覆。叔父带我请高人相助,却机缘让我走上玄学之路,摸骨先生铁口直断,说我天生反骨,...

by:幽人独往_kin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司徒雷登(1876—1962)原名JohnLeightonStuart,出生于浙江杭州,父母为美国传教士。《在华五十年》是他撰写的回忆录,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

by:小八扇屏

人生断舍离

过去是一个梦,一段回忆,未来是一个希望一段憧憬。现在是一段最美好的真实让过去成为过去,不念;让现在过好现在,不悔;让将来成就将来,不畏;不念过去,活好现在,不畏...

by:岛上仙之言

家事断舍离

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断舍离”更关注的是内心对万事万物的解脱——不再受其干扰...

by:知识分子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