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迷思1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2024-05-04 21:18:5511:35 41
所属专辑:家庭的觉醒
声音简介
第4章
迷思之一: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在我的工作室中,我通常会问一个问题:“子女教养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听众们总会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孩子啊。”
现在你可以看清这个答案的问题了吧。工作室的人们常常不解,为什么我要问一个答案那么明显的问题。当我向家长们解释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模式,是导致家庭里大部分的失望、担忧和不和谐的根源,他们开始反驳。
“这怎么可能呢?”听众们惊讶地问道,“关注孩子怎么会是件坏事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支持孩子,尽最大力气把所有的机会都给他们吗?”
在家长冲上来扼住我的喉咙之前,我解释说,我不是在倡导大家要变得自负或自恋,不是要大家只关注自己而不管孩子的好坏。正好相反,我提倡的是一种给孩子提供最大的好处的育儿方式。
觉醒式教养方式大部分看起来都违背常识。开始实行阶段会非常不容易。然而,当我解释为什么旧的教养范式没有作用时,家长们开始看到这种新模式的好处。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的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相信,我们必须要把孩子抚养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事实上,子女教育行业仿佛一座专家的殿堂,包括作家、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教育家、测试公司、辅导员、顾问、药品公司和博客写手,就是靠着家长们这些错置的、要把孩子养育得出类拔萃的执念而变得欣欣向荣。
我在工作室经常问家长:“你为孩子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马上就列了许多标准答案:要孩子们快乐、成功、善良、受人尊敬。他们正在无意识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的孩子缺乏某些东西——这些品质现在并没有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现实恰恰相反。父母们看不到他们的孩子身上早已具备了这些品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未来的成长,孩子们需要发展这些品质,但我认为孩子们已经拥有了这些品质,尽管它们有时被掩藏了起来。我们的社会总是关注未来,而觉醒式教养让我们紧紧关注现在。
“目标”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创造”童年的重担,就好像“童年”是一个有着特定结果的项目。这种目的性明确的任务制造了各种压力,最终难免在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行为上流露出来,有时还能把家里的气氛推升到沸点。只有当我们能与当下的孩子建立联系,认为他们的样子就是现在这一刻他们应该成为的模样,我们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觉醒式教育真正关注的,就是要做出这个重大转变: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的真实身份匹配,而不是把他们与我们的幻想匹配。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方法,而是让教育方法适应孩子。
我的客户拉斐尔和苔丝,不断催促他们的小儿子加文去完成他无法实现的目标。加文有着独特的个性,无法遵循同龄人的“正常发展心理曲线”,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都给他的父母施加压力,一定要让他达到标准水平。
自然而然,家里的气氛充满了争执与不和谐。父母越是逼迫,加文越是固执。他变得越来越沮丧,在家里和学校里崩溃的次数愈加频繁。最终,他被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不用说,听到这个建议,父母感到很是苦恼。儿子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如果拒绝药物治疗,儿子是否会承担更多的风险?他们求教无门,也希望获得不同的视角,于是来向我求助。
当父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正如拉斐尔和苔丝那样,就应该从减压开始。我解释说,要求加文达到典型的发展性指标的压力让这个家庭几近疯狂。除非把整个家庭的能量转移,否则加文会面临精神问题的风险。毕竟,没有人能忍受长时间住在高压锅里。
我告诉这对父母,让他们停止向加文施压,以三个月为期。我不是建议他们要退让自己的底线或改变家里的生活习惯,而只是停止继续向加文施加情绪上的压力。同时,我也让他们重新评估对自己的和对儿子的期望。
随着辅导过程的深入,这对夫妇开始明白他们是怎样给加文施加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的压力的。他们太专注于转变儿子这一目标,以至于错过了与眼下这个孩子建立联系的机会。当他们开始理解儿子现在是谁,而不是将来“应该”是谁时,他们开始发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加文身上,而且体现在家里的氛围上。他们最终给儿子换了一所更适合他的学校。直到现在,加文依然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
但是,想要培养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这到底有什么不好呢?
你有没有留意到,当今社会上,有多少孩子是在焦虑中成长起来的?现在的孩子都非常焦虑。即便是很小的孩子,诊断和药物治疗也成了常有的事。
除了焦虑,如今抑郁症在孩子中也很普遍——不仅存在于青少年当中,甚至存在于上小学的孩子当中。当我们的年轻人承担着必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取悦父母的负担时,他们难以避免地感到高度焦虑。孩子无法自由、自然、自发地按着他们的真我本性成长,而是把他们的精力投入到“赢得父母的认可,从而获得他们的爱”里。这些孩子为了塑造自己以符合父母和文化的标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你可否想象,长期活在“你必须成为某人期望你成为的人”这一信念之下,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你就能产生共鸣。也许你找到了向父母隐藏真实的自己的方法。因为你知道他们无法理解你真实的样子。
最近我12岁的女儿和我分享了她对一个同年级男生的感受,那是她最新的暗恋对象。女儿的一位朋友也在场。我问那个女生:“当你告诉妈妈你的暗恋对象时,你的妈妈会给你什么建议?”
她回答说:“哦,我可不会跟她说起我的暗恋对象。她不会明白我的感受。她认为我在18岁之前都不能恋爱。”我突然明白了,不仅是理解了她,也理解了她的母亲,因为我意识到,无论是谁,都不会体验到只有母亲和女儿在讨论内心问题时才能分享的那种美妙的联系。
我想起了另一位客户,她曾经炫耀她14岁女儿的事:“我多么幸运啊,我女儿对男孩不感兴趣,现在她是优等生。她就像个20岁的姑娘一样成熟懂事。”听到妈妈的话,她的女儿眼中流露着惊恐。
在下一次的治疗中,我问那个女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她回答说:“我妈妈以为我对男孩子不感兴趣,我不能违背她。请不要告诉她我跟你聊男孩。要是她知道我有男朋友,她一定会气死的。那是她打死也不允许的。”我向女孩保证会帮她保守秘密,同时也告诉她在她的年纪对男生有意思再正常不过了。但我看出她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她在内心深深觉得背叛了母亲心中的完美形象,因此在某程度上她就是个失败者。
去问任何一个孩子,他们都会畅所欲言说他们有多么——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讨厌被父母的规定管束。他们的内心本能地向往自主,讨厌要去适应他人的想法。这种反感使孩子成长成为叛逆的青少年,远离父母的权威。这种错置越强烈,孩子们的反叛心理和疏离感也越强烈。我们作为家长,要迫切认识到我们是如何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制造了巨大鸿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教养的迷思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

by:小耳朵吖

晨读分享之《教养的迷思》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by:心乔10

教养的迷思-朱蒂·哈里斯

朱蒂·哈里斯(JudithRichHartris,1938年―),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

by:芳莉Catherine

《教养的迷思》|喜马讲书

本书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和作家,她在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哈里斯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

by:喜马讲书

教养的迷思 | 朱迪斯·哈里斯

《教养的迷思》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迪斯·哈里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作家、独立研究者,杰出心理学作家乔治·米勒奖的获得者。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生怕...

by:大道至简_Kc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教养的教养

【内容简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比知识重要的教养。这种偏颇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变得“受过教育却没教养”。教养在孩子的成长中起...

by:小冷音像工作室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朱迪斯·哈里斯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传统...

by:白桃抹茶牛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