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比以前更需要「菲比精神」|《老友记》开播 30 年

2024-05-10 03:32:1515:05 19
声音简介

策划、撰文 / 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有一天编辑部聊到《老友记》里的人物,一位编辑说,第一次看的时候不太喜欢菲比,觉得她古怪、不稳定、莫名其妙,当时“完全把重点放在甜心瑞秋身上了”。

但最近重看,菲比在第一集就给了他一点小小的震撼。室友需要人手一起组装家具,询问菲比能不能帮忙,菲比面露难色,说:

“好希望我能帮上忙呢,但我不想去。”

这位编辑说,以前只觉得她有点烦人,但经历了社会的捶打以后,发现这不就是反内耗、反讨好的标准回答吗!

如果让大家票选《老友记》中最喜欢的角色,菲比应该是得票很高的一位。她确实很怪、很疯,有时还不太靠谱,但她身上有一种大家很珍视的“菲比精神”。

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拧巴、焦虑,对外界发生的变化感到痛苦,但又无力改变。而菲比就好像这一切的反义词。

在《老友记》开播 30 周年的当下,我们就来聊聊“菲比精神”。

看起来很疯

是因为从不禁锢内在的声音

菲比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应该就是“发疯”吧。菲比的疯已经成为网友们的解压神器,自己疯不了,就让她替自己疯。

菲比的疯是非常夸张和外显的,实属是一位发疯界的鼻祖。遇到坏事她会咆哮、大骂脏话,修不好的东西举起鞋子就砸,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也会感觉到眼睛被灼伤,大喊my eyes。

这种疯癫在她心情平静或者愉悦的时候,又会让她显得很古怪,经常说出不合常理的话,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她是这样跑步的:

比起说她疯或是怪,或许她这样也是一种率真,或者率直。

菲比的直,并不是像很多人借着“我说话很直,你别介意”,实则冒犯、伤害别人一样,她的直来自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极其一致。

内在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包括情感、思想、价值观、信仰和梦想等。它反映了一个人当下的主观感受,是一种真实、独特和深层次的个性特征。

而外在自我则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他人眼中的形象,包括社交角色、行为习惯和外在形象等。

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之间总有一些距离,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必须更多地去迎合社会期望、去进行角色扮演的环境里,外在自我就离内在自我更远。

正是因为如此,菲比的疯和率直,才更让人羡慕。

而菲比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贴得如此之近、二者如此协调一致,能让她经常能无视别人的目光,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瑞秋埋怨她跑步姿势丢人,路人会说她们是疯子,但菲比却毫不在意。

然而生活不是电视剧,我们很难像菲比那样纯粹地忠于内在自我,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境需要我们拿出“成熟”的那一套外在自我去应对。

但保持本心、忠于自我,一直是我们向往的东西。如果现实和环境让我们没法完全做到内外的一致性,那我们偶尔学学菲比,找到合适的场合偶尔发发疯,把不满和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也是很不错的。

承认坏事确实发生过

但从不被它们困住

菲比精神里的另一个“直”,是她总能直视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坏事。

菲比的成长环境很混乱,我们总是时不时听说她的母亲自杀了,或者继父又进监狱了云云。每一次她云淡风轻地说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想,天啊,我要是她的话该怎么办啊!

可是她身上几乎看不到我们想象的、经历过这样童年创伤的样子。她很少自怜,大部分关于她童年生活的信息都是在闲聊时说出来的。

她说这些过往也不是为了获得同情,或者勒索更多的友爱和照顾,只是事情确实发生过,为什么不能提呢?

而每每她闲聊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朋友们的表现也和我的表现差不多,我们都会觉得这种事情是阴暗潮湿的创伤,一般人都不愿意谈。

菲比不这样觉得,是因为对于这些创伤,她有很强的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快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能力。这种调整包括快速地调整注意力的重点,切换思维模式、切换任务的优先级等等。

在应对创伤时,我们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因为害怕这些情绪,因此会有意无意地回避相关的信息;而高灵活性的个体在此时的第一反应通常不会是回避。就像菲比一样,她总是坦然地直视着和童年有关的所有话题。

直视的目的,是看清楚,是为了辨别这件事之中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直视之后,高灵活性的个体还会主动地调整注意力,积极寻找支持性的环境因素来帮助自己。

因为家里穷,菲比小时候从来没有骑过脚踏车。在众人为她难过而语滞的时候,她却开始美滋滋地回忆起邻居小女孩那辆漂亮的自行车。

时至今日仍然栩栩如生的细节,不用猜也知道她偷看过这辆自行车多少次,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心里面肯定是不好受的。

但菲比现在回想起来,她说的并不是自己的委屈和苦涩,她想起来的是更快乐的事情。

获得了心爱脚踏车的纸箱,她是高兴的,更高兴的是继父虽然买不起,却愿意拖着纸箱陪她玩耍。她的注意力已经从求而不得上移开,只是认真地去体会玩耍的快乐。

菲比总是这样,她的目光总是平等地落在一切事情之上,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即使生活是坏的,她还是能从中找到积极的小事,并回馈以积极的感情,写在歌里,唱出来。

像菲比这样拥有更强认知灵活性的个体,面对压力时,会有更少的创伤反应,甚至是来自童年的深度创伤。

我们当下经常会发生的内耗,其实就是因为被困在了一个僵化的思维里,我们在坚硬的墙内不断打滚,因此变得焦虑。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像菲比一样让思维跳出当下的困局,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积极的可能性,也许能够更好地应对不那么让人愉快的境况。

从不回避混乱和冲突

并拥有上前一步的勇气

菲比不但能直视来自过去的、自己的冲突,当外部世界发生冲突时,她依然拥有去对抗的勇气。

有一次瑞秋和莫妮卡发生了争执,菲比主张先好好坐下来聊一聊。结果没聊几句,两个幼稚鬼就打起来了,be like:

菲比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几秒,觉得情况不太妙,一个箭步冲上去硬控幼稚鬼,两个人在菲比的威压之下终于把话说明白。

这个平时最跳脱、看起来最不靠谱的人,却经常是混乱和危机的终结者。这种暴力揪耳朵的方式确实很菲比,但面对这两个最亲的朋友,当她们身上发生了混乱时,菲比的解决方式可不止这一种。

有一次瑞秋怀疑自己怀孕了,但她其实还没有想好如何面对这个事实,不知道应该作何反应,整个人一团混乱。莫妮卡对朋友很共情,但面对这种人生大问题也手足无措。

于是菲比先看了验孕结果。

她告诉瑞秋,结果是一道杠,你没有怀孕。瑞秋让这个信息沉淀了一会儿,换着法地安慰自己,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时菲比递上纸巾,才告诉她真相:你怀孕了,我刚才是骗你的。瑞秋又惊又喜,说菲比在玩什么“冒险的小游戏”,菲比说:

菲比经常是能够看透事情本质的那个人。当朋友们被情绪裹挟,她总是能站到一边,最快地找到方式让大家认清自己最本质的感受。

这是一种叫做自我距离的认知策略。当我们面对冲突和混乱时,如果能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角度进行观察,这种视角转换有助于减少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情绪困扰时的主观涉入,从而更加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菲比面对过关于个人和过去的许多混乱和冲突,有不少时刻,她应该也是和自己拉开距离、转换视角,才弄清楚这些负面事件中的意义。

而这种能量之所以能应用到朋友身上,确实是因为对朋友们怀抱真诚的爱,才拥有的勇气。当亲爱的朋友变得混乱时,她不会让自己也被卷入,而是愿意向前一步,或者退后一步,带她们走出迷雾。

爱与勇气总是共生的。当我们全情投入生活的时候,会更加需要菲比这种冷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和直面问题的勇气,让爱成为粘合人际关系的动力而非阻碍。

活在当下

总是及时握住最想要的东西

菲比精神,在她对亲密关系的处理里,也体现得很明显。

她曾经和一名物理学家有过一段交往。刚开始的时候,物理学家对菲比害羞且着迷,磕磕绊绊地讲着一些量子理论。

但是物理学家有一个去别的国家继续研究的机会,却因为菲比想要留下来。菲比感觉到物理学家对工作的热情是不能、也不应该被阻碍的,在新年之夜,她劝说恋人离开自己。

很多剧粉为这一段爱情惋惜,因为大家都希望菲比能一直拥有着这一位如此欣赏她的伴侣。但是,对于这段感情,菲比其实已经得到她想要的了。

在这一刻,她想要的就是当下的、流动着的爱。

她希望恋人爱着自己,但她不希望恋人因为爱自己而留下人生的遗憾。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于是她做了她的决定。

菲比修成正果的那一段爱情也有类似的曲折。麦克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因此他没有办法下决心和菲比结婚。但是菲比明白当时自己最想要的是一个家,她没有办法和不能给她一个家的人在一起,两个人的关系曾经命悬一线。

在这两段爱情中,她都本可以纠结和内耗。她可以像其他故事里的一些受困的恋人一样,将精力花在预测感情的走向上。你想去远方工作吗?你到底会和我结婚吗?如果现在不是,那以后会吗?

但她没有。如果你想要去追求事业,那就去,如果你无法和我结婚,那我们就分手。菲比忠于自己最想要的那个东西,她也希望恋人也忠于他自己。

只握住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菲比精神中,最核心的一个。她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如此贴近,能直面自己的创伤,有勇气面对冲突和混乱,正是因为她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她想要快乐,想要爱,想要活在当下。当她获得爱的时候,她就全情地相信着对方的爱,而当对方给不了她想要的东西时,她也能决绝地做出决定。

菲比精神不是一群散落着的特质,它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串联起来的。菲比的所有古怪、所有机灵和不合时宜,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大主题:她爱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她爱她的朋友们,她善良地爱着万物生灵。

如果一个人向往着菲比精神,那么 ta 一定也和菲比一样,想要去爱,想要看见自己,也想要偶尔发发疯,偶尔变得散漫。

但离开电视剧回到生活,无孔不入的新信息和瞬息万变的环境却让我们无力招架。我们想爱,但总是戒备;想发疯,但总是被压抑;想忠于自己,却经常看着自己被很多无可奈何碾压。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菲比,至少可以继续保持对这种精神的向往,让这种真实和灵动成为一朵小火花,照一照前方的路。

如果你也喜欢菲比,可以 分享 或点点 在看,让我们一起拥抱内心的菲比。

今日互动

你也喜欢菲比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菲比精神」?

References:

Ben-Zion, Z., Fine, N. B., Keynan, N. J., Admon, R., Green, N., Halevi, M., ... & Shalev, A. Y. . Cognitive flexibility predicts PTSD symptoms: observational and interventional studie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477.

Chaby, L. E., Karavidha, K., Lisieski, M. J., Perrine, S. A., & Liberzon, I. . Cognitive flexibility training improves extinction retention memory and enhances cortical dopamine with and without traumatic stress exposure.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3, 24.

Diamond, A. . Executive fun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135-168.

Dixit, J. . The art of now: Sixsteps to living in the moment. Psychology Today.

Kross, E., & Ayduk, O. . Self-distancing: Theory, research, and current directions.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Academic Press.

Richards, K. . Self-care is a lifelong journey. Nursing Economics, 31, 198.

Schlegel, R. J., & Hicks, J. A. . The true self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merging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 989-1003.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合作 请戳菜单栏

本文关键词

老友记 |菲比|内在自我|认知灵活性

自我距离|活在当下

点点 在看,拥抱菲比!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立春以前

《立春以前》收入周作人文章三十三篇,多作于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谈文学的正经文章钩沉史籍、追根溯源,怀故人的感性之文淡然生死、真诚感人,而谈雨、谈送灶...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以前的往事

这个故事讲了我以前的一些快乐的事情或者悲伤的事情,请大家喜欢哦,我就是原创的,大家不要骂人哦。专辑图片上的是我姐姐,不是我哦。

by:阿丽雅讲故事

以前的试音

很多年以后,沈易在枕边告诉苏棠,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眼前一亮,那天她穿着一条明黄的裙子,满面红光,仿佛是从日本动画里走出来的一样。苏棠:“哪部动画?”沈易眉眼...

by:于今可爱

很久很久以前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是崭新的,颜色比现在鲜艳明亮得多,连空气都是闪闪发光的。所有的动物彼此相似,几乎长得一摸一样。想要变得与众不同,得需要它们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by:宁蓉榕

如果回到以前

如果,你可以回到以前,你会第一时间做些什么?你会带着记忆回到重要的时间,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还是失忆后重新开始?你会有新的生命体验,还是让悲剧一再重演?我,告诉...

by:华语音乐

现在不是男生时代!2【停更】

“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我是女生,爱哭的女生;我是女生,奇怪的女生;我是女生,你不懂女生!”女生的歌唱出女生的心声,女生们要书写自己的故事,这里是只属于女生的地...

by:NJ创艺

声音主播

36542.3万

简介:KnowYourself心理电台,是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的全新播客频道,希望以聊天、听书、短音频等形式,与大家分享专业、有趣、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在这里,KY小姐姐、内部KYers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带你一起关注自我与内心,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