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聊》2:引起无聊的内在因素

2024-05-21 19:00:0009:03 54
所属专辑:小谦聊好书
声音简介

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詹姆斯.丹克特和约翰·D.伊斯特伍德合著的《我们为何无聊》。


上期节目我给你介绍了表明自己遭遇无聊的四个迹象以及引起无聊的四大外部因素,今天我们来聊聊引起无聊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五种:情绪,即当下的感觉;生理,即对环境的觉察和反应能力;认知,即对周遭世界的专注力和思考力;动机,即投入某事的动力;以及意志力或自控力,即建立并执行计划的能力。


情绪反映了我们与周遭的联系。换句话说,我们的情绪以各种方式标记事情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将会漫无目的,主次不分。若没有情绪来标示不同事情的价值,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很扁平,也将失去色彩。我们将不再有理由去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也没有理由去做任何特别的事。


因此,缺乏情绪意识与无聊相关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标记自己的感受和重要之事的能力,那么,计划一项行动虽然并非全无可能,却会异常艰难。为什么感到无聊的人缺乏情绪意识,关于这一问题有种种解释,但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无聊的人害怕情绪,而且试图逃避情绪。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当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导者时,我们会感到一阵久久难息的焦虑,因为这种觉醒让人不知所措,而情绪麻木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聊也许正是对这种焦虑的应激反应。如果我们能找到赖以生存的外在标准,或者能够把内心的冲突归咎于外力因素,而非将生活完完全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那么我们能活得轻松许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聊也许是我们为了将令人不安的情绪和意识觉醒隔绝在外而付出的代价。


逃避情绪、缺乏情绪意识以及无法找到意义会让我们无法辨别有价值的活动,从而感到无聊。然而,即使我们找到了要做的事,如果我们大脑的反应不够灵敏和活跃,我们依然无法有效地投入其中。


有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认为保持对外部世界的警觉和反应的内在努力引起了无聊。例如,1913年,芒斯特伯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找出会引起无聊的性格特征。他的结论是,面对不断重复的相同的事件,有些人会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无法观察到单个事件。这次他们看到了这个事物,但下一次再看到时依然很难辨认出来。有这种特质的人面对重复性任务的时候最为苦恼,因为这种任务通常需要持续专注于相同的事物(流水线工作或者数据输入都是绝佳案例)。这些任务对他们来说尤为困难。时间的缓慢流动让每时每刻的独特性变得模糊,所有新的事物永远是旧的那一个。


2009年,江阳(音译)及其同事发现,当持续盯着一个图像看时,那些更容易感到无聊的人的大脑前额的神经反应更慢也更不显著,因为无聊使他们很快就习惯了周围的环境。对我们来说,新鲜事物可能很快就会变得不那么新鲜,但对这些人来说,何止是不那么新鲜,简直可以说是乏味至极。基本上,他们需要更多的新奇体验才能保持专注。为什么有人极易感到无聊?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神经元很快就会对周围事物失去反应。除了这一点,易无聊的人还面临另一个问题——他们长期感到精神不振。作为对缺乏刺激的补偿,易无聊的人会到处寻找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东西。这是无聊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充分利用我们的认知资源,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那些平常就不易兴奋的人本就缺乏刺激,如果他们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激励,他们将无法集中全部精力。然而,集中精力不仅仅是保持对外反应活跃和对内精神充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一个模糊且宽泛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重点是专注以及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即控制我们的注意力的方向,过滤分心的事情,抑制冲动,记住并思考信息,以及在思考不同事情时灵活切换的能力。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是一项基本认知技能,它也是我们思维的守门人,能让我们与周遭世界和内心感觉联结起来。注意力控制能力较弱的人有时会觉得任务太过艰难,且难以让大脑专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如果说无聊的定义是想要沉浸在一件事中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注意力控制能力弱自然也会是导致无聊的原因。


对于那些无法集中精力的人,一方面,无论此刻他们在做什么,都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占据他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他们找不到想做之事,因为知道大多数事情都无法让他们集中精神。简单地讲,他们需要周遭有足够吸引人的事,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做到专注。所以,有些人只需要一本好书(和阅读这本书的时间)就可以沉浸其中,而那些容易无聊的人则需要一部情节紧张又刺激的动作片。因此,缺乏注意力,枯竭的注意力首先降低了人的专注力,其次让能做的事情变得不再吸引人,人们因此变得无聊。


据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将快乐最大化的人和将痛苦最小化的人。也就是说,有些人致力于寻找下一个令他愉悦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则采取过分谨慎的策略,以规避即使最轻微的问题。这两种极端的动机都会让我们感到无聊。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想将快乐最大化,就会觉得活着特没意思,因为有太多琐事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没法尽情去追求快乐,所以我们就会感到无聊。


总想将痛苦最小化的人会倾向于回避很多事情,他们总是小心翼翼,觉得回避就能减轻痛苦,甚至避免痛苦,但这样做也限制了我们能够投入的选项,让我们更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以也会感到无聊。


“自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很多重要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 “自我指导”,它指的是在想做的事情上自如地运用自控能力。这意味着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到底想做什么,然后指挥我们的思想、感觉以及行动,以做成我们想做之事。自我指导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自控。其他的自控,比如冲动控制(不要在晨会上吃第三个甜甜圈了)和克制力(在面试中不要晃来晃去),与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关系不大。自我指导在于愿望的实际表达。我们可能怀有和父母搞好关系的想法,但是想要计划和施行类似周末聚会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指导。


如果无聊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根植于无效的、无目的的渴望,那么在理论上,无法自我指导就是无聊的关键原因。长期困于自我指导问题的人更有可能发现自己被那些无效的、无目的的渴望所束缚。自我指导的几个维度的确与无聊的倾向有关。作者就研究了人们用来实现目标的几种策略。有些人专注于行动和改变——他们相信“尽管做就对了”。另一些人则专注于系统、全面地评估最佳行动方案——他们信奉“做得不对等于白做”。显然,后者更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可能会陷入在对当前状况的思考中,而不能展开有意思的行动。


不会感到无聊的人可能对什么都是冷漠的,能感受到无聊,说明不想无所事事,希望能够做点什么,人生还有追求,所以无聊就是行动的召唤,它是在提醒我们,过去我们做的事情已经无法满足我们了,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值得我们投入的事情。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在感到无聊之后选择了行动,这个社会才会进步。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我们为何无聊》,詹姆斯.丹克特,约翰·D.伊斯特伍德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枕流_企承

总想将快乐最大化和将痛苦最小化,这两种极端的动机应该是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吧😟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还不太一样,焦虑是眼下有可做的事情只是对未来的预测过于悲观,总担心自己搞砸,无聊是主动选择了放弃,逃避,导致现在没有事可做,但内心又想做些什么,将快乐最大化的人是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够带来快乐,觉得没意思才不做,将痛苦最小化的人则是为了逃避痛苦什么都不做,于是他们都感到无聊

猜你喜欢
我们为何无聊 | 先锋心理学家15年研究心血之作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已变成新时代的流行病了吗?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

by:译林之声

我们为什么无聊——Zenci陪你读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卫报》年度新知图书-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

by:Zenci

有聊无聊

有意思。有故事。有笑有泪。无边界。无条件。无惧无畏。主播Weilin:一个从杭州出发的女人现定居英国。主播Shu桑:另一个从杭州出发的女人停留过日本现定居美国。...

by:Weilin和Shu桑

无聊斋

两个单口喜剧演员的清谈节目。无聊斋,无聊的时候听一听。

by:刘旸教主单口喜剧

无聊酒局

一档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谈话节目,有段子,有知识点,有回忆,有感动。

by:无聊酒局

无聊好物丨战胜无聊生活的好物

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时候:对着手机不知道点开哪个APP,想出门却不知道吃什么,点开各个视频网站但不知道要看点什么,约人周末出去玩儿却迟迟选不好去哪里。现在你不...

by:刘旸教主单口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