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白话大学章句 第一至第二段

2024-05-24 01:00:4040:58 51
声音简介
第2章
原文:
大学章句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文翻译:
“大”这个字,旧的读音是“泰”,但现在我们按照它原本的读音来读。
程子(程颐)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籍,也是初学者进入道德修养之门的引导。”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学习的步骤和顺序,主要依赖这篇文章的存在。而《论语》和《孟子》则在其后。学习者必须由此开始学习,这样大概就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了。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次第:指学习的步骤、顺序或阶段。
论、孟:指的是《论语》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核心思想:
本段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大学》在儒家学习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被视为孔子遗留下来的重要书籍,并且是初学者道德修养的入门之作。通过学习《大学》,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学习的正确步骤和顺序,从而不偏离儒家学问的正轨。同时,本段也提到了《论语》和《孟子》两部儒家经典,但它们在学习的次序上位于《大学》之后。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白话文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人们内在的光明德性,在于使民众自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程子说:“‘亲’这个字,应当理解为‘新’。”所谓的“大学”,就是大人的学问。第一个“明”字,是弘扬的意思。“明德”,是人们得自于天的本然之性,它虚灵不昧,能够具备所有的道义来应对万事万物。然而,由于受到气禀的限制和人欲的蒙蔽,这种明德有时会变得昏暗不明;但是,它本体的光明却从未熄灭。因此,学者应当根据自己内心的体悟来弘扬这种明德,以恢复到最初的纯净状态。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大学之道:指《大学》这本书所阐述的道理或宗旨。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弘扬;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德”,意为光明的、本然的德性。
亲民/新民:根据程子的解释,“亲”应理解为“新”,即使民众自新的意思。
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气禀:指人天生的气质和禀性。
核心思想:
本段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大学》的宗旨和目标。它强调人们应该弘扬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这种明德虽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昏暗,但其本体的光明却从未消失。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体悟和努力来恢复和弘扬这种明德,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这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原文: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白话文翻译:
“新”的含义是革除旧有的习惯和观念,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自我明晰和弘扬内在的明德,还应该推广至他人,使他们也能去除过去沾染的污点。“止”表达了一种达到某个境界而不再改变的决心。“至善”是事物最应当如此、最合道理的极致状态。这里所说的是,弘扬明德和使民众自新,都应当达到至善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这必须要穷尽天理的极致,而不能掺杂一丝一毫的私欲。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旧染之污:指过去因受环境影响或不良习惯所沾染的污点或恶习。
止:这里指达到并稳定在某个状态或境界,不再改变。
至善:最高、最完美的善,代表事物最合道理、最应当如此的极致状态。
天理:指宇宙的法则、规律,也指道德伦理的标准。
核心思想: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人道德完善的重要性,并且这种完善不仅仅限于个人,还应推广到周围的人,帮助他们也达到道德的完善。同时,这种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努力,直至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个过程中,需要完全遵循天理,摒弃任何私欲,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和谐。
原文: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白话文翻译: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是《大学》的纲领。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后”与“後”的意思相同,后文出现的“后”都按照此解释。“止”是指所应当达到的境界,即至善的所在。明白这一点,那么志向就能有确定的方向。静,指的是心不妄动。安,是指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虑,是指处理事情时要精细周详。得,是指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明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末梢。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是开始,能够实现这个境界是终结。根本和开始是首先应当重视的,末梢和终结是之后应当重视的。这是对上文两节的总结。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知止:明白自己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和行为准则。
定、静、安、虑、得:这是一系列内心修养的过程,从确定方向到内心平静,再到安然自得,然后能深思熟虑,最终得到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末、终始:本指事物的根源或主要部分,末指事物的枝节或次要部分;终始则指事物的开始和结束。这里用来比喻明明德和新民的关系,以及知止和能得的关系。
核心思想: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阐述了《大学》的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详细解释了如何达到这些境界。它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通过知止、定向、静心、安处、深思等步骤,最终达到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这段话也指出了事物的本末关系和终始顺序,告诫人们要明白事物的根本和主要部分,以及事情的开始和结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平声,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白话文翻译:
古时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这里的“治”读作平声,后文中出现的“治”也照此读音。明明德于天下,意思是让天下所有人都能够弘扬自己光明的品性。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明明德于天下: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弘扬;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意思;“德”即品德。整句的意思是在天下弘扬光明的品德。
治其国:治理国家。在这里,“治”读作平声,意为管理、治理。
齐其家:使家庭和睦有序,“齐”有整治、管理的意思。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德和行为。
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无伪。
致其知:获取、增长知识。
格物:研究、探究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核心思想:
这段话阐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强调了个人修养是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太平的基础。通过“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步骤,逐步提升自己,最终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这既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也展示了儒家通过个人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
原文:
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白话文翻译:
心,是身体的主宰。诚,就是真实无妄。意,是心所产生的念头。使心所产生的念头真实无妄,就是要做到念头专一于善而绝不自欺。致,是推及的意思。知,就是识见。推及我的识见,希望我所知道的能够无所不尽。格,是到达的意思。物,就是事物。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希望达到极高的境界而无所不知。这八个方面,是《大学》的细目。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心者,身之所主也:心是身体的主宰,控制身体的行动和思维。
诚,实也:诚就是真实无欺的意思。
格,至也。物,犹事也:格是指到达、深入的意思;物在这里指的是事物或事理。
核心思想:
这段话详细解释了《大学》中的八个重要概念:心、诚、意、致知、格物等,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心是主宰身体的,诚是要求意念真实无妄,意是心产生的念头,要通过致知(增长知识)和格物(研究事物)来达到意念的真诚和知识的完备。这八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条目,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去声,后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这里的“治”读作去声,意为治理,后文中再出现“治”也照此读音。所谓的物格,是指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极致,没有任何遗漏。知至,是指自己内心的知识达到了无所不知的境界。知识一旦完备,那么意念就可以变得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态自然就能端正。修身以上是弘扬个人光明的品性的事情。齐家以下是使民众自新的事情。当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极致、知识完备之后,就明白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了。意念真诚之后的每一步,都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必要顺序。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弘扬;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光明的;“德”即道德、德行。整体意为弘扬光明的德行。
新民:使民众自新,即使民众的道德和行为得到更新和提升。
核心思想:
这段话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步骤,强调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通过格物致知来增长知识和真诚意念,进而端正心态、修养品性,最终实现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有效治理。这既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也展示了其通过个人努力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理想。整个过程中,“修身”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它连接了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白话文翻译: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里的“本”指的是个人的修身,“所厚”指的是对家庭的重视。这两句话是对上文两个部分的总结。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壹是:即一切,所有的意思。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根本(即修身)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的(如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不可能实现。
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意为如果重视的部分(如家庭)被轻视,而原本应该轻视的部分(如个人私欲)却被过分重视,这是不合理的。
核心思想: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应以修身为根本。修身不仅关乎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天下太平的基础。如果修身这个根本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这既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极高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刻洞察。通过修身来影响和改善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
原文: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白话文翻译:
以上是《大学》的“经”部分,共一章,大约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总共有二百零五个字。“传”部分有十章,是曾子的思想,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原来的版本中存在一些错误的简牍排序,现在根据程子的校定,同时参考经文,对其进行了重新排序。整理后的版本共有一千五百四十六个字。传文部分杂糅引用了各种经典,虽然看起来没有统一的脉络,但实际上文章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内容深入浅出,非常精密。如果仔细熟读并深入体会,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理解其中的深意。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一一详细解释了。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错简:指古书文句排列次序错乱。
统纪:指条理或纲领。
核心思想:
该段文字主要对《大学》的“经”和“传”两部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并提到了原文的整理过程。它强调了尽管传文部分引用了各种经典,看起来比较杂乱,但实际上内容是非常精密和有条理的。作者建议读者通过熟读和深入体会来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不是仅仅依赖字面的解释。这既体现了作者对原文的尊重和深入研究,也反映了他对读者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的期望。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康诰,周书。克,能也。《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读作泰。諟,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德。”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皆自明也。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下。
白话文翻译:
《康诰》中说:“要能够弘扬光明的德行。”《康诰》是《周书》中的一篇。“克”就是能够的意思。
《太甲》中说:“要时刻注视上天赋予的光明使命。”“太”在古时读作“泰”。《太甲》是《商书》中的一篇。“顾”是经常关注的意思,“諟”是此、这个的意思,也有审视的含意。“天之明命”指的是上天赋予的使命,也是我们获得德行的基础。只有时刻关注它,我们的德行才会无时无刻不彰显光明。
《帝典》中说:“要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帝典》指的是《尧典》,属于《虞书》。“峻”是大的意思。这些经典都在告诉我们,要自己弘扬自身的德行。
上面所引用的经典内容,都在讲述要自我弘扬德行的重要性。
这是《大学》右侧传记的第一章,解释“明明德”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连同接下来的三章,一直到“止于信”的部分,在旧版本中被错误地放置在了“没世不忘”的后面。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克明德:意为能够弘扬德行。
顾諟天之明命:要时常审视上天的赋予的使命。
克明峻德:意为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其中,“克”意为能够,“明”是弘扬或显现的意思,“峻德”指的是高大、崇高的德行。整句话强调的是个人应该努力显现并提升自己的高尚品德。
核心思想:
本段主要通过引用《康诰》、《太甲》和《帝典》中的经典语句,来强调明明德的重要性。明明德,即弘扬自己光明的德行,是个人修身的重要目标。通过引用经典,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康诰》曰:“作新民。”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白话文翻译: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里的“盘”指的是洗澡盆,“铭”指的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自我警策的文字。“苟”是如果、诚然的意思。商汤王认为人们洗心革面,抛弃恶行,就应该像洗澡洗去身上的泥垢一样。所以他刻下这样的铭文来提醒自己,如果确实能够有一天洗涤自己过去的错误而自新,那么就应该趁着已经洗心革面之际,做到每天自新,而且要不断地自新,不可稍有间断。
《康诰》说:“激励人们弃旧图新,做新人。”这里的“作”是鼓舞、激励的意思,指的是要振奋人们的精神,使他们都能自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由于文王能够自新其德,并推及于民,所以它的天命是新的。”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一句诗,意思是虽然周朝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当它发展到周文王时,由于他能更新自己的德行,并影响到他的人民,因此周朝才开始接受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至善的境界。自新和新民,都是要达到最好的道德境界。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铭:刻在器物上用来自我警策的文字。
苟:如果、诚然。
涤:洗去,清除。
作新民:激励人们做新人。
核心思想: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用经典文献来强调自新和新民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提升,以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这既体现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这段话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改变、追求卓越。
原文: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白话文翻译:
右以上之二章主要解释了“新民”的概念。以下是关于“新民”的详细解释:
来源与定义:“新民”一词来源于《大学》,意指使民众自新,即使民众的道德和行为得到更新和提升。在《大学》中,新民的概念与明明德紧密相连,都是个人修身的重要方面。
经典引述:在右传之二章中,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如《盘铭》、《康诰》和《诗经》等来进一步阐释新民的含义。例如,《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了自新的重要性,即要不断更新自己,使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而《康诰》中的“作新民”则直接提出了新民的概念,即要激励民众做自新之人。
内涵与意义:新民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新,更包括使民众自新。它要求个人不仅要在品德上不断自我提升,还要影响周围的人,使他们也能跟随自己一起进步。这种新民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明明德的关系:新民与明明德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是个人修身的基础,而新民则是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将这种光明的德行推广到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都能得到进步和提升。
综上所述,右传之二章通过解释新民的概念,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身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它鼓励我们不仅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还要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集注》是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对《大学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

by:故磊溪边

大学章句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

by:儒释道传统文化

果果诵读之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集注》是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对《大学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七岁的果果,带你一起遨游于先贤的智慧之中感悟人生的新境。

by:墨耕堂主人

谈荆玉老师《大学章句》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北宋时期,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二程夫子对其顺序都曾加以考订,直到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

by:春耕园书院

《大学章句集注》原文与译文

《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

by:大豆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