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事君事亲事师,三者有何不同?

2024-01-13 17:01:0719:17 3980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 ”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周朝立太子主要是以“立长、立嫡、立贤”为原则。故孔子不赞成仲子舍其嫡孙而立其子。

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教道教祭祀的对象。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君亲师也是中国人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古人事君事亲事师,三者有何不同?请听讲师娓娓道来。





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他(檀弓)不是着免(wèn)服去吊丧嘛, 对不对?然后这个心里很纳闷呐,要引起人家注意,然后他就从宾位跑到主位那边了。主位子服伯子,就是庄子里面所说的子服景伯了,他是鲁国的大夫,是仲孙蔑的玄孙,那也就是这个主人家的人呐。


檀弓又离开宾位,到了主人家兄弟的里面,而且是找兄弟里面最贤能的人——子服景伯,就发问,故意发问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说这个公夷仲子舍掉他的嫡孙,而立其他的儿子,来接他的这个俸禄,接他的采邑,这是为什么?哪有这个道理呢?


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这个子服景伯就是子服伯子,他替这个公夷仲子辩解了一番,其实是等于是刻意去圆满啦。其实公夷仲子是做错了,但是他人都死了,死者为大。我们也不希望在那边说他什么过错了,所以他就为他刻意去圆满这个错。他说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他说公夷仲子,他所行的呢,依然是合着古圣先贤所做过的事啊,不离开古圣先贤的道。


那他就举例说:“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好像过去文王,文王不是大圣人吗?文王他也曾经舍掉他的嫡长子,而立武王。武王其实是老二,那他最长的其实是叫做伯邑考,伯邑考各位比较少听到。


当时文王为什么这么做呢?当时文王被纣王囚禁,那伯邑考呢,就自己跑到这个纣王那一边去做人质,就替纣王驾车了。人家都说文王是个圣人、是个圣人,他的影响力必然会很大,就是讲给纣王听。纣王就是心里很纳闷,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圣人?圣人的话呢,他必有天纵睿智,对不对?那就要测一下这个文王是不是圣人。


然后就把伯邑考给杀了。杀了,他就想,说圣人应该不会吃自己儿子的肉嘛。对不对?他就把这个伯邑考做成肉酱,然后拿给文王吃。那文王他就想,纣王就是要我若痴痴呆呆的,他就放心嘛;我若不痴痴呆呆,他就不放心嘛。他就把他做给他的肉酱就给吃了。那纣王就很高兴,说“你看,谁说这个西伯是个圣人,连自己吃了自己儿子,都不知道”,他就没有杀文王了。


文王之所以立武王,那也是因为这整个殷朝的天下,那个时候是末年了嘛,已经非常非常的乱了,是需要一个真正能够担当的人。伯邑考的个性跟武王的个性,一个软弱,一个强,这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文王当时就立武王为接他的衣钵,接他的国家的人。这是一种以这个时代来衡量的一种权变。因为时代是不同了,那是一个极为危急的一个时代啊。


微子舍其孙腯(tú)而立衍,微子是纣王的异母兄弟,是后来的宋朝的始祖。因为后来武王登基之后,重新恢复他的这个俸禄,把他封到了这个宋,就是微子。他的嫡子也死啦,他没有传给嫡孙,而立他的这个弟弟,叫做衍。但是因为他是一个殷人呐,殷礼其实是这样的,是可以这样的,所以他并不算是失礼。


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所以说,这个伯子替仲子辩解,他说其实公夷仲子所做的呢,依然还是古圣先贤的道,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了。其实这个是子服伯子为仲子,在圆满这个场面所说的。


子由问诸孔子。然后子由就来问孔子啦,说不立孙而立别的兄弟这个事情。


孔子曰:“否!立孙孔子说,不对的。这个公夷仲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应当要立嫡孙为他的传人,这样才合周礼,这样才不会引起这个天下的纷争啊。


事亲有隐而无犯(此处口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说事亲有隐而无犯,这个是不称颂他的过失,叫做隐。那是什么呢?就是犯言直陈,就不怕他动怒,该讲的道理要讲完。无犯的意思就是说,道理可以讲,但是不要讲到让父母动怒。侍奉父母的话,《论语》是说侍奉父母“事父母几谏”,就是微微地诤谏,不真正大动干戈,像现在的子女都是这样跟父母吵一架,有没有?这个就是犯父母的颜色了。


有隐而无犯,他有小小的过失,我们替他掩藏了,不去到处称扬他的过错给人家听啦。只是知道,但是私下跟他诤谏,跟他进谏。但是进谏呢,还要语气要放柔,不犯他的颜色。这原因就是因为双亲对我们的恩,是跟天地一样的大啦,所以才如此。


那所谓说这个父母的恩跟天地一样大,你做过父母,你才知道了。你什么事都会为你的儿女都把他设想好,对不对啊?每天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在为你的儿女在服务啊。用这个精神,如果儿女用同样的这个精神服侍他的父母的话,那是天下的第一孝子啦。所以对于生育我们恩莫大的父母啊,就是事事都退让,叫做有隐而无犯


左右就养无方,就是跟随在他的左右,来侍奉、来养我们的父母,奉养我们的父母。无方,无方就是没有一定的范围,就是父母所需的一切,都在我们要侍奉的范围。什么事我们做儿女的,都应该侍奉承担下来,叫做左右就养无方


服勤至死。那我们在父母的左右,来扶持勤劳,操苦的事情,来报养我们的亲恩呐。


致丧三年,这个就是最高等级的丧服了,为父母披麻戴孝,然后尽哀戚的颜色了,到三年。致丧三年,就是三年,为父母服丧到最长的三年。这个三年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是一样的,天子父母丧也是三年,庶人父母丧也是三年。因为有父母,不分天子还是平常的人,都是有父母莫大的恩惠啊。


那这边所说的对父母有隐而无犯,所讲的是平常的小事,而不是大事。如果大事的话,还是要诤谏,还是会犯父母的颜色。比如说这个郑成功跟郑芝龙。郑成功跑到台湾来了,郑芝龙号召他回去。郑成功是不干的,两个是决裂了。虽然父亲生气还是决裂了,他也是照干的。为了他的国家的理想啊,大的事情,就有所诤犯,但是小事情、一般我们所说家庭小事情,有隐而无犯


事君有犯而无隐。那侍奉我们的国君或长上,这个君,长上也可以是君,这个国君是君,也特别指的是朝廷的国君,在官为官的。有犯而无隐,什么叫有犯而无隐啊?就是你可以说他的得失,叫做无隐。什么叫做有犯呢?你可以正色直辞,这个甘冒他的愤怒,你可以正色直辞。那你跟他诤谏之后,你为了让他能够尽速改过,你还可以把他的错误讲给同朝的同僚、文武官员,让他们了解。


你还没有跟你的君诤谏之前,你不能够私下把他的什么过错,在旁边讲得腥风血雨的,然后最后才告诉真正这个本人。你先跟本人讲,讲完之后,他不听,但是你觉得这个事情是必须改变的,那你就可以跟你的同僚开始讲,所以这个叫无隐,有犯而无隐,各位这是孔子的精神。


事君是怎样?有犯而无隐。这句话写在哪里?你现在记得了,在《礼记》里面,哪一篇?《檀弓篇》。这句话就可以彻底破解一个事情,就是大家都认为说”孔孟是诸侯马前卒“,训练我们去听孔孟的话,事事顺从、效忠致死、不论对不对都听,有没有?这个都是没有读书的人随便编的故事啦,事实不是如此啦。这孔子亲口留下来的东西,事君,怎么事君?有犯而无隐


为什么有犯?因为我们两个,你是君我是臣,我之所以甘愿做你的臣,是因为你要为天下国家做大事,不是吗?不然,我为什么要甘愿做你的臣?对不对?那既然我们的志,都是为了天下国家,那如果这个君的心思离开了天下国家为生民谋福,那就已经跟我们当时两个结合的原来的契约是不一样的了,对不对?所以我就可以毁约,所以这叫做有犯而无隐。


那为什么不能隐藏?父母为什么可以隐藏?父母可以隐藏,不是不诤谏的,而是说不去宣扬。反正都是家庭细琐、小事、小毛病,没有什么攸关天下国家的事情。你所影响就我们这一家,我承担了,倒也没事,对不对?所以慢慢诤谏不急啦。


但是国家的事情,不是如此啊,这个君不对,直接犯色直陈,没什么好隐瞒的。尤其是古代的这个史官,更是写得很刚正,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直接写下来。史官每天在写,国君还可以去翻翻史官写什么,但是不能改他一个字,无法改他。那个史官就是说宁死不屈,你叫我来当史官,我们当时的契约就是你认为我正直,你认为我不怕你,我敢写,你才叫我来,现在你叫我改,门都没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史官都是那种脖子很硬的人呐,都是这种。


左右就养有方,刚刚各位记得,事亲是左右就养无方,对不对?事君不同啊,因为君是我们一同有一个理想,为天下太平而共同努力,是这个理想而已。那我去当官,我是有一个职守,我所努力的范围,所当尽心尽力的范围,去侍奉我的君,只在我的职守的这个范围,而不在别的范围,所以叫做有方


好比我是史官,我的职守是什么?就是把我的国君,对跟错,据实写下来,就在这里而已啊。那国家有乱,他不必带兵去打仗。那个事情跟我无关,那个事你要请别人,别人要为那个事尽忠尽力,但是我要在什么方向尽忠尽力呢?就是我是史官,我只是振笔疾书,只是如此而已,所以左右就养有方,不是左右就养无方。


父母左右就养无方,就是他的生活的一切呀,他所需的一切,没有说这个三个兄弟、四个兄弟,说父母吃的你负责,这个父母的衣服我负责,父母用的你负责,没有这个。然后当我被分配到父母吃的,当父母缺衣的时候说,那不归我负责。这不是侍奉父母的道。


侍奉父母的道,左右就养无方,没有一定方位,没有一定方向,没有一定职守。但是侍奉国君,那是天下国家这么大,哪里是我一个人能够做得完,对不对?那你要做得好就是要有方,所以就有左右就养有方


服勤至死。对于我们的国君,服勤至死。其实对于我们当时,我们要救国救民安天下的这个理想,服勤至死。国君一个人而已,他如果是个昏君,就叫做独夫一人,我为什么要侍奉他?我不侍奉他。但他是一个明君,我为什么侍奉他?因为侍奉他,就是让天下能够太平,所以侍奉君,其实是侍奉国,其实就是圆满我们安天下、治太平的伟大的一个梦想,所以才要叫做服勤至死


但你不能把这句话解读成说,为一个人做牛做马到死。如果你前面“事君有犯而无隐”把它给拿掉,你说孔子说”对君要服勤至死“,然后来批判他,那这样就能够成立了,那就是现在人断章取义的一些网络上惯用的一些方式,这个用心,极为可议啊。


方丧三年。方是比方,比于侍奉父母。国君死了,我们是他周围的亲信的大臣,因为在朝堂上还要办事,对不对?是没有办法真正穿着孝服三年,那满朝不都是孝服吗,对不对?没有办法。但是那个心呐,比方父母是过世一样,哀戚之情、怀念之情也有三年。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那侍奉我们的师父,比如说这个孔子的弟子侍奉孔子,无犯无隐。无犯,就是你的师父对你的恩惠、恩情,也是很大啊,对师父不需要犯,因为师父你讲他都听得懂了。


对国君为什么要犯?因为我们当时的契约就是为了安天下,为了要嘉惠百姓,对不对?不是为了你一个人赚钱呐。你是一国的国君,你做一个动作影响莫大,我没有那个耐性,等你慢慢的改,所以才有直接正色直辞,犯他的颜色就讲了。


那事父母为什么也不要犯呐?就是一家的人,脾气毛病这是最难改的嘛,对不对?不是一天,一朝一夕可以改,他不改跟天下太平无关,我一个人承受就算了嘛,没事啊,所以也无犯


事师为什么无犯呢?事师,师本来就明理了,你一点,他也都知道。做错事,孔子每次弟子点他错误,他说“丘也幸”,我真是幸运,我一有过错,大家都告诉我。所以,你在读这个《论语》,就看到很多弟子直接犯这个孔子,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尤其子路常常干这个事,对不对?有时候指对了,孔子就说:“丘也幸”;有时候指错了,孔子就说“野哉由也",你这个野蛮人,你到底懂不懂?他也是直接跟他讲,所以这个无隐,不隐藏他的。


 然后,师父做错了,到底这样子对不对?我们认为不对,因为我们去那边,就是为了求学问,求学问就是大是大非嘛,大家就可以来商讨这个事,这个事情到底这样对不对?用意是何在?


左右就养无方。在师父的旁边,左右就养也是无方。所以“有酒食先生馔”、 “有事弟子服其劳”,这就是无方,没有一定的方向,他的吃,他的穿,他的种种的一切,我们都给他安养供养好,叫做左右就养无方


所以你看孔子的弟子,不是围在孔子的旁边吗,对不对?孔子到哪里去奔波,他们也跟着奔波啊,这些。一有这个好吃的,赶快贡献给孔子啊。其实孔子一个人能够吃多少?很少了,那是说弟子的心意啊,是这样;吃顿饭,先请孔子就坐啦,等等,就是所谓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这个师的恩也莫大,所以这个至死铭记在心啊。


心丧三年,所谓心丧就是跟父母过世不一样,父母过世大家都着丧,着丧服,这个不着丧服。那如果国君过世,国君过世只有几天,只有几天有那个丧礼,这种典礼。等这个过了之后,也剩下哀戚的神色。但是等新君一上来,那就哀戚的神色通通要收起来,但是心里铭记着前一任国君对我们的恩惠,那就是方丧三年。那因为你日日还要办朝政嘛,哪有整个国家大臣都在那边哀哀戚戚,还办什么国事嘛,所以他只能够方丧三年,类比的啦。


那事师呢?心丧三年。所以孔子的弟子在孔子的坟上守孝三年,守坟三年。守坟三年,然后人多嘛,人多,孔子的坟旁边就变成一个里了,所以后来就叫做“孔里”。那有一些弟子觉得三年还过意不去,因为孔子的恩太大,所以他们在那边六年,就像子贡就在那边六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冬荐稻

事師 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很向往的一種師生之間的深厚親情

听友216699805

檀弓上第三(2) 檀弓曰: 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 伯子曰: 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 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 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子游问诸孔子。 孔子曰: 否!立孙。 事亲有隐而无犯, 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 致丧三年。 事君有犯而无隐, 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 方丧三年。 事师无犯无隐, 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 心丧三年。

听友65325697 回复 @听友216699805

对师傅对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