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12)条

2024-04-01 22:36:5118:24 42
声音简介
《论语》雍也篇(12)条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为武城宰,子游,我们之前有介绍过,孔夫子的弟子,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子游是孔夫子唯一一个南方的学生,是今天的江苏人。孔夫子曾经讲过一句话:“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字子游,说的就是子游。就是因为有了子游这位学生,孔夫子的道,才可以到南方去传播。子游也被称为南方夫子。

“子游为武城宰”,子游去武城这个地方为宰的时候,武城--鲁国的地名,宰就是这个地方的长官,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这个地方的县长。子游当时在武城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他遵照孔夫子的道,以礼乐教化于民。

有一次孔子来到武城这个地方,看到的都是处处非常和谐的状态,弦歌之声处处可闻,礼乐是不分家的,他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和谐的状态,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鼓弦鼓乐,所以孔夫子就很赞叹,讲了一句话:“割鸡焉用牛刀?”我们老百姓经常听到这句话,杀鸡焉用宰牛刀,就是出自于这里。那么孔夫子在说什么?说武城这个地方用礼乐来治理,杀鸡焉用牛刀,大材小用了。同时也在说子游的才华,在这个地方为宰,做长官屈才了,这本是一个孔子很幽默的话。这个时候子游非常恭敬、严肃、认真地回答:“因为老师有教导,长官如果学习了礼乐,会有仁爱之心,更加容易管理;百姓如果学习了礼乐,会更容易接受教化。”孔夫子听到了这句话,对身边的随行弟子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一句玩笑话。”

所以从这句话我们也能看出,子游做事的风格和态度,他是很严谨很恭敬的,他是以文学著称的。他非常认真地回答,因为老师有教导,做领导的,如果学习了礼乐,会增加仁爱之心,更容易管理;做下属的,如果学习了礼乐,更容易接受教化。

我们看看这句话,多么的实用。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去体会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领导学习了礼乐,学习了圣贤文化,内在有仁爱之心,是不是更好管理他人?如果做下位的,做员工的,学习礼乐,学习了圣贤文化,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教化?我们在讲一个家庭当中,做父母的,如果学习了圣贤文化,是不是有了仁爱之心,更容易管理和教化我们的孩子?同样孩子,如果学习了圣贤文化,更容易被感动,更容易被教化?

子游在治理武城这个地方,之所以如此和谐,就是因为无论处上位的人,还是处下位的人,大家都在学习礼乐,所以一片和谐。孔夫子也不禁赞叹,子游确实非常的有才华,大材小用了。


接下来孔夫子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说你在这个地方得没得到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说这句话很重要?尚贤,崇尚贤德之人。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要看你到这个地方有没有去觅得人才,协助你一起做事情。所以孔夫子很关心这个问题,问子游,你在这个地方,有没有找到什么样的人才?你只有找到更好的人才,才可以让你在这个地方做得更好。

你看看我们现在是不是一样的道理?无论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你做一个经理的岗位也好,做一个公司的老板也好,想要带领好一个团队也罢,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尚贤,不懂得去寻找人才,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情的。即使我们参加一个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身边没有贤德之人,我们也很难做好事情,没有榜样,不知道该向谁去学习。我们交朋友不是一样的吗?同样也要尚贤,近君子远小人。我们只有接近有才华的人,接近贤德的人,才能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

这个时候子游回答了,有。曰:有澹台灭明者,有这样一个人,叫做澹台灭明,字子羽。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人才?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行不由径,第二件事情: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我们先来讲“行不由径”。径指的是小路,需要很小的步伐往前走的这种小路,我们再来讲,那个时候的径指的是什么?在孔子那个时期都是井田制,就是田地,它呈井字状,为什么?因为这样方便管理。最早的时候,井田制始于商朝,到了西周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他把所有的田地画成井字,井字之外,田地之外,是大路。田地中间的部分,分界线,就叫做径,也叫做田埂,那个地方是不允许走人的,因为它本来不是路,它是由土建起来的。但是如果走的人多了,它容易塌。

但是到了孔夫子这个时期已然不同了,因为很多人为了方便,开始走近路,所以就会从小径去走,而不去走大路。但是有一个人不这样做,这个人就是澹台灭明,他走路都是走正道,走大道,不是路的路,他一定不会去走的。所以这里体现出来一个君子之风范,不会因为它是一个微小的事情,也不会因为别人都去走这样的小路,而我也要去走,我是不会做的。这个径,不是捷径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说,有的时候我们要走捷径。而这里的径,指的本来不是路的路,我们延伸出来什么意思呢?

做人有君子风范的人,一定走大道,一定走大路,不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走不是路的那些路,走那些邪径,走那些偏门,不会的。内在有品德、有修养的君子,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我只堂堂正正地走大道。

第二件事情:“非公事,未尝至于室也。”这里的室,家也好,他自己办公的地方也好,指的是子游的私人的地方,自己比较隐秘的地方,或者说自己办公的地方。只要是没有公事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来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他是公私分明的。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就一目了然了。子游到武城这个地方为宰的时候,刚一上任,是不是很多人就会开始走动。为什么?拉关系,套近乎。所以公事私事,都会来到他这个地方来找子游。为什么?有自己的私欲,有自己的想法,而澹台灭明这个人没有的。除非有公事,有公事的时候就公办。没有公事的时候,我是不会因私事而去找你的。

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为公不为私。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私事?因为欲望少。当一个人欲望少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私事去劳烦他人。所以从这两件事情,我们来做一个总结。首先这个人是走大道之人,公正。第二点,这个人为公不为私,私欲很少。所以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到,这个人内在的品德和内在的修养,故而子游说他是一个人才。

我们再来看子游,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能看到澹台灭明的君子之风范,因为子游本身就是一个有君子风范和品德的人,为什么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自己内在是有仁的,你才能看到他人的仁;你自己是有智慧的,你才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同样如果一个人是贪婪的,是欲望多的,都是为私欲的,同样你看到他人的也都是私欲。

君子取人以德。所以子游看别人看的是他身上的品德和修养,并不是艺(艺术的艺)。艺是指一个人的才能,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当孔夫子问到子游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人才的时候,我们看看子游的回答。他没有说哪个人的才艺更好,技能更好,能力更强,而是说的哪个人更有品德,更有修养,更有君子之风范。这个时候我们要来思考了,当我们自己具备什么,我们就会以什么取人,我们就会看到他人身上的什么特点,我们就懂得着重培养他人什么样的品质。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信,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侧重了?我们开始让孩子有仁,让孩子有爱,让他懂得包容,让他从小培养自己的德行。而不仅仅是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仅仅看他有没有学写字,有没有学画画,有没有学弹琴,不只是在看他外在的技能,而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

我们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还是单身的朋友,当你懂得修身之道,当你学习了圣贤文化,你这个时候的择偶标准就会发生变化。以前可能只是看他长得好不好?家庭如何?工作怎样?多大年龄了?而现在要看什么?看他的内在,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有没有包容能力?是否善良?你的标准开始变得不同,为什么?因为你内在有品德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他人的品德。

同样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我们在选择员工的时候,我们可能看的就不光是他的能力,他的技能,而要看这个人品性是否纯良?这个人是否温和?这个人是否厚重?这个人是否诚恳?这个人是不是有愿意帮助他人之心?

当我们内在有什么样的品质,有什么样的德行,我们的爱好也会不相同。原来喜欢饮酒,可能现在喜欢喝茶;原来喜欢出去应酬,可能现在喜欢读读书;原来喜欢追追剧,可能现在喜欢听一听圣贤的文化。所以一个人内在有什么,我们就会去选择什么,就会去观察什么,就会去学习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的,外在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由我们自己内心呈现和折射出来的。

一个有品德的君子看到的都是他人的仁德,看到的都是他人的修养。在孔夫子问完子游,有没有人才这件事情,子游讲了澹台灭明,这个时候孔夫子有一句感叹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们曾经讲过,孔夫子以言取人,对于宰予是有所失的,有所偏颇,就是做得不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因为曾经澹台灭明去找过孔子,拜过孔夫子为师。但是子羽长得像狄人,就是北狄,因为他长得不好,所以当时孔夫子会觉得这样的人很难真正学好礼乐,学好文化,所以也教他一些,但是教完以后,并没有把他留在身边,让他自己回去修行,这个时候子羽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就是武城。

直到子游来到这个地方做长官,又发现了子羽,原来是一个人才,内在是有君子之风范的。故而孔子才感叹:“是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对他这件事情,我是有失的。后来子羽也跟随在孔夫子的身边刻苦学习,加强自己内在的修养。学有所成,南下吴地楚国,广收门徒,门徒达三百余人,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威望的学者,是孔门七十二圣贤之一。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延伸,我们经常生活当中所讲的两句话:“不要以言取人,不要以貌取人。”也是发生在孔夫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之间生活当中的事情,所延伸出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同样讲不要以貌取人,我们不要看一个人长得很好,难道他的内心就一定善良吗?也不一定,所以孔夫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不光听一个人去讲什么,我们也不光看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我们还要去了解对方。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觉得这个人长得好丑,可是你接触下来的时候,他的内心可能也很善良,可能他的内心很正直,甚至很有才华。当你接触下来的时候,你再来看似乎觉得这个人,好像也没有那么丑了,你会发现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会有所改观。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人,我们对他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好像我们再看到的,也不只是他的外貌,而是他内在的才华。

所以连孔夫子都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所以我们也不要去以貌取人,还是要更多地去了解,更多地去看这个人内在是否有品德,内在是否有修养,内在是否良善,内在是否有才华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功夫哲学论语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 雍也第六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论语·雍也第六》

钟茂森博士的《论语讲记》,从儒释道多方面来阐释和解读,通俗易懂且见解不凡,值得您垂听。

by:沈德斌

陈昌文解读论语《雍也篇第六》

找我9021481加入此读书会,浸润身心、影响后代,学习一年

by:陈昌文老板社群聆蕴

论语智道篇

2011年南昌发现汉代海昏侯墓,经过5年的挖掘才有文物出土,其中失传1800年的齐论智道篇和问王篇扫描完以后,第二道清洗,文字露出来以后,立马第二道扫描,两道扫...

by:听友71888815

雍也第六——論語章句集註

馬培路老師主講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by:春耕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