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大全集》第4章大处着眼的智囊(2)

各位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
第 4 章 大处着眼的智囊(2)
李渊论功行赏
唐高祖李渊攻克霍邑后,要论功行赏,军吏中有人认为那些以奴仆身份应征为伍的,不能和良家子弟享受相同的待遇。李渊说:「箭矢弹丸之中,没有贵贱之分,论功行赏之时,为什么又搞等级差别呢?应当一视同仁才行。」于是,他在西河会见霍邑的官吏和老百姓,犒劳赏赐他们,从中选拔壮丁,让他们从军。关中军官士兵想回家,都授予五品散官,让他们返回故乡。对他的这些作法,有人进言劝谏,说他把官授得太滥了。李渊便向他们解释说:「隋炀帝舍不得给官行赏,以致失去人心,我们为什么要仿效他呢?况且用官职收买人心,不是比用兵力去征服他们强吗?」
【智囊】
李渊就是效仿了刘邦封四千户士兵,以犒劳赵国子弟的作法。论功行赏而不是论人行赏,他的做法体现了诚信与公平。在 1000 多年前的唐高祖李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特别难能可贵。
诚信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没有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古人那里,「诚」与「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释的名词概念。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所谓「信,诚也」、「诚,信也」,都是「真实无妄」之意。诚是指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含义。信是指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笃守约定等含义。
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精神就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标尺面前,一切虚情假意、欺瞒诈骗的言行都会无所遁其形,遭到彻底的揭露、批判和唾弃,同时「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李愬恭迎裴度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节度使李愬率领军队讨伐淮西,雪夜入蔡州,活捉了叛军首领吴元济,将他押往京城长安。出发前,他屯兵在踢球的鞠场,等待宰相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的到来。裴度进城时,李愬披挂弓箭出来迎接,行礼跪拜。裴度不敢接受他这样的大礼,连忙朝旁边退避开,李愬说道:「蔡州人数十年来顽固不化,不懂上下尊卑之礼,希望裴公能以你我之间的礼节向他们示范,使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裴度这才接受了李愬的拜见。
【智囊】
司马迁认为:「礼是人际关系亲近疏远分辨区别的最高标准,是促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办法,是皇帝威行天下、四海归心的唯一途径,也是功业声誉集大成的重要因素。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尊礼行治,就能因此而一统天下,使万国臣服;如果不能遵守礼治,必然会因此而毁灭社稷。」
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可不必再恪守古代社会的繁文缛节,但是,要维护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礼仪规范。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靠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有互助互爱的善意。礼节更多的是一种形式。
冯谖买「义」
战国时期,齐、楚、魏、赵四国都有一位仁德贤明的公子,他们广招门客,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其中尤以齐国的孟尝君以礼贤下士著称,据说,他手下门客不下三千人。冯谖也是孟尝君的门客之一。
公元前 301 年,孟尝君出任宰相,他的封地之一薛邑连年受灾,派去收租的人往往收不回田租。传舍长见冯谖能言善辩,就建议孟尝君派他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主公,收完债后,可希望我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不在意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见百姓们的确穷苦,根本就无法还债。于是冯谖把百姓们集中在一起,将债券一一核对完毕后,就假借孟尝君的名义,说是要把这些债券赐还给这些百姓,并当场把所有的债券烧掉了。百姓都称颂孟尝君贤德,无不欢呼雀跃。
冯谖就这样两手空空回来复命。孟尝君问道:「债都收上来了吗?」冯谖回答:「全部收完了。」孟尝君又问:「那你买了什么东西回来呢?」冯谖说:「我私下盘算,您府上珍宝无数,宝马成群,美女歌姬更是数不胜数。您现在所缺少的,只是义而已。所以臣下不才,为主公您买回了义。」孟尝君一听大觉新鲜:「这义如何买得?」冯谖继续说:「现在您的封地不多,薛地虽偏远却是您最大的一块封邑。但是,您却不爱护那里的百姓,反而除了田租外还要收取债利盘剥他们。所以这次,我以您的名义把债款都赐还给了那里的百姓,债券已经被我当场全部烧毁。这就是臣下为您买回的义啊!」孟尝君听完十分不高兴。后来只过了一年,齐王因为听信谗言,中了秦王的离间之计,很害怕孟尝君的声望超过自己,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薛地去。孟尝君一路走来心情都十分悒郁,没想到距薛地还有百里之遥,薛地的百姓们就已经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的在道旁迎接。孟尝君见后大为感动,他对仍然随侍在身边的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啊!」不久之后,孟尝君就以薛地为根基,加上冯谖为他奔走周旋,很快又再次获得齐王的信任,重返朝廷。此后,孟尝君除了礼贤下士之外,还很重视对百姓宽厚仁德。这样,齐公子孟尝君的贤名更是传走于诸侯之中了。
【智囊】
民为国本,治国之道在于得民,而得民有三种方法:以德,以财,以力。以德兼民最为高明。统治者通过施恩于民,以德行感化百姓,使百姓衷心拥护。
冯谖买「义」之举,正是通过放弃眼前小利,为百姓解困,而换来了长远的利益,即百姓对孟尝君的拥戴,为孟尝君积累了人望,当然这也是深得儒家谋略思想的精髓。
孙觉为民造福
宋神宗时,孙觉出任福州知府,当地老百姓中有不少人因在市场交易中拖欠官债而被关进监狱。当时正好有许多富贾商人要出 500 万贯钱来修葺佛殿,并请示孙觉。孙觉缓缓地说:「你们施舍钱财,为的是什么呢?」富人们说:「希望得到福啊!」孙觉说:「佛殿并未有大的损坏,菩萨也是好好的,也没有哪个和尚坐在露天的。如果你们用所出之钱替牢中囚犯尝还国家的欠债,使数百名囚犯免受枷锁之苦,那样所得的福不是更大更多吗?」富人们不得已,只得答应下来,当天就把 500 万贯钱交给了官府。于是,关在监狱里的人全部放出来了。
【智囊】
古训说:「法不徇情。」但是,人们千万不能错认为法即无情。当然,法中情,不能理夺,只宜智取。像孙觉那样,第一,不违犯法律,事事得理;第二,不违背情理,处处见义。如果孙觉没有这样的大智慧,以「苛政太猛,民不胜堪」而冲冠一怒,青史上可以留下英名,但是老百姓的痛还不是依然如原样?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只知道钻法律的漏洞,而真正聪明的人才懂得「用足政策」的奥秘。所以,我们称赞孙觉的大智慧,决不是提倡「以情代法」,而只是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苦干加巧干,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法理情相结合。
今天就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所思所想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