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妈妈是不打骂孩子的?

2023-12-03 20:37

2023-12-03 23:16
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有人问:现代的年轻父母还打不打小孩?大多数回答都是:“不打,不能打,打人是不对的。”
不知啥时候起,“不打孩子”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很少有家长敢说“我打孩子”,据我观察,关起门来,还真没几个父母不对娃下手的。
就拿“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节来说吧,这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节日,但凡能成节,说明就有一定代表性。
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有了“国际读书日”;女人养家带孩子辛苦,所以有了“国际妇女节”;劳动者一年干到头,不管是996,还是007,总得安排一天让他们休息休息,所以有了“国际劳动节。
“不打小孩节”同理,只有打小孩的人多了,才会多出这么一个节,让一年被揍到头的小孩子得以松快松快,父母也好趁机休息休息。
请注意凡是节日前面带“国际”两个字的节,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适性,说明“打小孩”绝对不是咱中国人的祖传秘方。

远的不说,新加坡停课后,最先卖断货的是抽小孩专用的藤条,美国的时代杂志也曾经做过匿名调查,超过80%的美国人认为打小孩是合理的教育手段。
咦,老外也打孩子吗?

打的,但是绝对不能留下痕迹,否则医生和老师就会报警,社区工作者会找上门,严重地会把孩子“没收”。
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的父母绝对不会打孩子,or公开赞成打孩子:瑞典、新西兰和阿根廷,这是因为他们国家立法禁止体罚。不过之前新西兰发起过一项请愿活动,31万人集体签名,要求政府发起废除“禁止体罚”法的投票,这个人数已经超过了新西兰拥有选举权的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你品品。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打孩子”,但是作为一名正处于“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妈,我又特别理解父母恨得牙痒痒的感受。
今天咱就讨论讨论打孩子的正确姿势。
首先声明,“要不要打孩子”建立在在父母是爱孩子的,孩子是亲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那种动不动抽出40米长青龙偃月刀的爹妈不在此讨论范围,自己是后爹后妈,打起别人孩子不心疼的也不在此讨论范围。(不要抬杠,我不是说后爹后妈无权管教,实在是情况太复杂,需要另外讨论)
另外,孩子还没板凳高,不到3岁的也不在此讨论范围内。这一阶段的小孩,不建议动手,第一,打了他们记不住。第二,因为不记事,就容易变成潜意识,任何变成潜意识的东西都需要十分警惕,搞不好就会变成心理创伤,进而影响性格。
第三,12岁以后,也就是小学毕业了就不要动手了。一方面万一打不过太丢脸。另一面孩子进入青春期,本来就看爹娘不顺眼,不揍他都懒得拿正眼瞧你,再下手不躲得你远远的才怪。
所以爹娘能下手的范围其实就是4-12岁这8年,过期就彻底作废。老实讲,我真的蛮佩服从来不对小孩下手的人。熊孩子熊孩子,但凡是个孩子,哪怕再乖也难免犯熊。

不打孩子的爹妈,要么是个狠人,情愿自己憋出内伤,也不动手。这是一种怎样的牺牲精神,绝对值得铭记下来,以便日后跟孙子大加吹嘘,当年你奶奶我可从没动过你爹一根手指。
还有一种,是很少跟娃相处的父母。比方说我有个小学同学,当年经常跟我吹嘘:“我爸妈从来不打我。”后来我发现她父母都是医生,一个外科一个心脏科,在家的时间都很少,经常喊我去她家玩,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人都见不到,何从下手?加班回来娃都睡了,难不成还能从被窝里掀起来打?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孩子停课3个多月,在家办公没揍过娃的才是真正久经考验的战士。
更多回答
小时候父母亲关系不是太好,经常吵架。尤其我妈这人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拿我来出气,并且在平时,她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严格到有点无理取闹。只要有一点没有合她的意,你就等着被她用语言,或者肢体上的攻击吧(微笑脸)。所以在小时候基本上都是她打我比较多,至于最戳心的一次,请看下文。

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上三年级,九岁。那天中午我刚吃完午饭,我就得写老师布置的日记。当时因为是中午一点多,脑袋就有点昏昏沉沉的。所以我写日记的时候思维就有点跟不上,写了几行以后就组织不了语言了,所以就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下。结果醒过来的时候,就发现我妈站在我旁边瞪我,她说:“你一个中午你就写这么几行?”
我被吓得不敢讲话,眼睛也睁得老大。
“别的小孩都可以写的完,你怎么就写这么一点?”她说完就给了我一巴掌,然后把我衣服一拉,我就摔到地上去了。
我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就坐在地上发愣。我妈然后又来一句:“不想好好学习就给我滚出去要饭,去,滚出去当乞丐!衣服也别穿了!”然后她就把我穿在最外面的一件外套脱下来扔到了一边。
听完她这些话我心里瞬间打了个寒颤,当场就被吓哭了,哭得老大声的。然后我妈就一边拽我出走廊一边说:“滚,滚出去。” 她把我拽到走廊的的时候突然又停下来,把我脚上的鞋子给扯下来了:“出去要饭干脆鞋子也别穿了“, 之后把两只大手伸过来,“啪" 、“啪”、“啪” 又给了我好几个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