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个典故

2024-01-21 19:51

有这么个事儿、我忘得差不多了简单叙述一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因为老打仗所以经济不好,内个国家的百姓都去别的国家当奴隶维持生活,然后这个国家就对富人说如果你能够从别的地方赎回来我们国家的人,你就可以从国库取你所花的赎金,然后孔子有一个学生,家里很有钱,就去救了很多很多的人,还没有管国家要赎金,他回来跟孔子说了这样事儿,孔子说我怎么叫出来你这么个学生,内个学生很生气,孔子说,你这么做固然是善举,但是你阻止了别人行善的机会、呃呃呃、谁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叫什么,最后孔子对学生的内句话,原话是什么?
2024-01-21 23:05
此则义利之辩,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因善于经商可算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为富有的,善贾之人求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一种积累,也有对于名的一种追求,当然这是可以表现在明面上或者潜在的,在赎取鲁国人的方面子贡不要求补偿的行为似乎于国于己都有利,可是却忽略了对于善政的损害。为什么说有损呢?孔圣说得很明显了,子贡的错处就是将“利”摆到了“义”的对立面上去了。当然对于圣人来说,求仁得仁,取义得义当然是完美的,可世间大抵还是普通人多,以中人之资欲为圣人之事,恐怕力有未逮吧。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将义利区分的太过彻底是缺少可行性的,是有违做事即生存之道的,欲行教化于天下却不让人生存岂非空谈?故此子贡所为只能全一域而不能谋全局,所以孔圣教育了一番。这故事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与之相对,说的是“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同样子路救人不拒绝报偿,孔圣是很清楚此事的影响的,表示不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