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借钱的故事?

2024-01-26 04:37

求一篇庄子生活受囚的故事
2024-01-26 08:33
庄周梦蝶。一梦醒天下;一梦迷天下。

梦醒之后去哪?

借钱。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庄周子去借钱,人家给他开了空头支票,他很是不爽,于是打了一个千古绝妙的比喻,同时也留下一个闻名千古的成语典故--涸辙之鲋。

庄子那时,毕竟还没有嘉德拍卖行,有也不会拍卖那只蝴蝶。所以,庄子不但做不了“文化财主”,或“哲学财主”,连饭钱也没了,所以,只好去借钱。

庄子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形象,其他地方也有零星记述: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山木》)

“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列御寇》)

前面那个形象,与其说是哲学家,倒不如说更像“狗屠”,还是那种忒破落的“狗屠”。后面那句话的意思是:穷街烂巷,面黄肌瘦,脖梗细长,蹲在地上织草鞋。

这形象,怎么看,都惨了点。

哲学是贫困的必然么?

从《庄子》书中看,庄子一生,说得上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正当职业,只有两个:织草鞋和收弟子。织草鞋的经济效益不难想象,否则刘备也不用去剿“黄巾”了。收弟子,照理说,从古至今,都是桩不错的买卖(收女弟子还有额外的收益),你看人家孔子,弟子三千,每人交十块钱,或一块干肉,那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至少是衣食不愁。墨子收弟子,当上了老大,兼“工党”领袖,情况也不错,缺钱用时,就有人送过来。(《墨子·耕柱》)孟子人家自己有本事,不用巴望弟子的奉养。庄子就不行了。孔子、墨子、孟子教的,都是实用型知识,所以弟子众多、云集,你庄子成天谈虚说玄,这也能换钱?弟子稀少,也就顺理成章。不过话说回来,庄子谈虚说玄,弟子的整体数量,固然少,但一旦有人愿意拜师,那这人,十有八九,倒有可能是个有钱人,富贵人。谈虚说玄,穷人是玩不起的,但一朝有了钱,梵高的油画,宋元的古董,也就想咂摸咂摸了。郭沫若猜魏牟也是庄周的弟子,这魏牟,就不是一般有钱的人,他是中山国的王子。

我想,庄周能在贫穷中活到80多岁,还能悠哉游哉地沉思、冥想、遨游,一定不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逍遥游》)可以撑得下来的。一定有人时不时地“借钱”给他,才能至少写出《庄子》内七篇。

如果把目光稍稍放远一点,我们能想到,看到,庄子的时代,至少在庄子年青的时候,应该是个不错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社会。那正是战国借助新型生产工具和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趋向高潮的顶峰之时。战争的浪潮,总是要稍稍后滞于经济的极度繁荣,或衰败。而且,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与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击即溃,甚至也不是单元、单向的(不是有发“国难财”的么)。事实上,庄子之时,繁华景象无处不在。别的不说,单在庄子的祖国,宋国,就有一个类似今日广州、深圳的超级商业城市:定陶。在当时的各国,定陶是数一数二的商业之都。数次跨国战争的焦点目标,其中就有它。而庄子所在蒙地,跟定陶紧相毗邻,当时的交通状况,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而宋国因为地处中原枢纽,在地理位置上,更是“九国通衢”,四通八达应该与此有关。“关税”,成为宋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孟子》中著名的“偷鸡贼”比喻,就是针对宋国的税收而言的。郭沫若说,如果庄子愿意去齐国的稷下学宫,凭他的才华,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加入到“不治而议”的行列。(《十批判书 庄子的批判》)其实,何须跑到齐国,如果庄子真是个想弄钱,能弄钱,想过好日子的人,他只要抬腿去相邻不远的定陶,就一定能找到个不错的经济位子。--至少,吃饭不成问题。何至于要“穷闾隘巷,困窘织屦”,何至于要头天启程,去跟人“贷粟”。
热门问答